10《三峡》教学设计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了解作家作品;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相关课程标准】
1.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2.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教学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文章写景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3.体会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结构及描写方法。
难点:通过展开想象来体味作品意境。
【评价任务】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读熟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重点词语,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欣赏下面的图片,观看三峡风光纪录片,谈谈感想。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确,我们祖国的江山秀美壮丽,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心动不已。自古以来,三峡就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三峡的诗文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的一番景色。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
(1)根据范读标出自己误读或不会读的字音。
(2)根据范读划出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用PPT展示重点字、易读错字的字音: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月(xī) 襄陵(xiāng)
沿溯(sù) 朝发(zhāo) 素湍(tuān) 绝 (y?n)
飞漱(shù) 长啸(xiào) 属引(zhǔ) 哀转(zhuǎn)
3.齐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节奏,初步感知文意。
四、疏通文意,合作学习
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圈点翻译文章。(把不会的字、词、句挑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2.大声读出译文,体会三峡的美。
3.根据文章内容,用“三峡的____________美,你看那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三峡美在哪里。
示例:三峡的山美,你看那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仅用一百五十余字就将这样美的三峡描绘了出来,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三峡之美的?
明确:先总写三峡概貌,大体勾勒;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描写三峡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
2.在总写三峡概貌的语句中,找出关键词来说说文章写了三峡怎样的概貌。
明确:“自三峡七百里中……不见曦月。”
关键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概貌:山高岭连,隐天蔽日。
3.作者是怎样写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的?
明确:(1)夏
夏季三峡水涨流急,交通阻断。作者着一特例,用“王命急宣”时日行千里一例来表现夏日三峡江水一日千里的气势。
(2)春冬
春冬水涸之季,急流之水雪浪飞溅,此为“素湍”;水清流缓处,可谓“绿潭”。“素”“绿”色彩不同,“湍”“潭”一动一静。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更以“清荣峻茂”四字状物,水清、树荣、山高、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生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良多趣味”。
(3)秋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文中并未直接言“秋”,而是以一个“霜旦”点出,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清寒毕现,给人以凄凉之感。作者不再重点写山、写水,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此时人们身处此地的伤感。
4.重点语句品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明确:“七百里”可见峡长,“连山”“无阙”可见山多。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高低起伏。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明确:仰视群山,层峦叠嶂,耸入云天。刻画了山的雄奇险峻。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明确:从侧面进一步渲染了山峰的险峻,江面狭窄,苍天一线,真可谓“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明确:“襄陵”“阻绝”是写夏水的凶险,水涨路绝;“朝发”“暮到”“千二百里”写夏水的迅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对比的方法表现了夏水的迅疾。我们似乎看到了汹涌向前、奔腾咆哮的江流,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坐在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惊心动魄的快感,让人顿生万丈豪情。
(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明确:作者描写三峡春冬之景,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春冬江景,水退潭清,山水秀美。低有急流深潭,回清倒影;高有绝怪柏,精心点染。你看,雪白的是急流,碧绿的是深潭,回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动的是倒映的物影。“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字字珠玑,简洁精当。我们似乎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似乎感觉到了飘洒到脸颊上的飞沫。这幅画面可谓动静相生、俯仰生姿、色彩相间。如描写春冬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明确: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写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亦蕴含其中,一个“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因秋景而触发的感情。“林寒涧肃”足够凄清,“高猿长啸”足够凄异,“哀转久绝”足够凄凉。
(7)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明确:那一声悠长的渔歌给秋景笼罩上了一层悲寂、凄凉的气氛。
三、探寻文章之美
甲生:我认为文章的构思很美。文章整体先写三峡概貌,后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思路清晰。在写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乙生:我认为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文章开头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特点。
丙生:我喜欢文章的含蓄之美。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三峡夏日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的凄婉美。“良多趣味”是作者直抒胸臆,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
丁生:我喜欢文章形色声情的描写。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之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含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作者赏三峡春冬之景的愉悦之情。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表达了作者由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四、课堂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上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壮阔的三峡工程,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如何变化,三峡的美永远不会褪色,三峡永远承载着我们对美的追求与热爱。
五、布置作业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体会到作者笔下三峡的美,课后,请大家根据文中的内容,为游客写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