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3.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2 15:27:39

文档简介

13、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课题
《钱塘湖春行》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难点)
学习内容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是西湖,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陶醉于西湖美景中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妆浓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等。
2、背景链接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3、解题
钱塘湖:杭州西湖
时间:春天
行:行走 有路线
三、【听读朗读】
1、听读课文
2、读准字音——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贾亭(jiǎ) 争暖树(nuǎn) 啄春泥(zhuó) 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3、诗歌节奏
七言律诗:一般节拍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如: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全班齐诵读课文
要求:全班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四、【疏通诗意】
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想象画面,疏通诗意。(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
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
参考译文:
早春来到孤山寺北贾亭之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只早到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
各种各样开放的花渐渐地要迷乱人的眼睛,浅浅的草刚刚没过马蹄。
最爱在景色如画的湖东漫步,总觉得逛不够,信步来到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五、【整体感知】
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明确:诗以“孤山寺北贾亭西”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早春景象
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六、【合作探究】
1、可不可以把“几处”和“谁家”换成“处处”,“家家”?这幅画面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不可以,因为“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给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之感。
2、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颔联
明确:“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莺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莺们春天在树上筑巢的忙碌景象,给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之感。
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3、颈联炼字精妙,请找出用得好的字词,试品一品其妙处。
明确:“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繁盛、色彩缤纷;“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
“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还包含了游西湖者众之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明确:颔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从动物的变化来写。
颈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写植物。
5.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明确: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拓展思考:诗歌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6、主旨
诗人通过描绘了早春西湖的明媚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七、【巩固练习】
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 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 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2、理解性默写
(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八、【拓展延伸】
1、赏西湖美景——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
2、作业布置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诗。
2、默写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诗为例,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等方面的特点。
【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47张PPT。唐诗歌五首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新知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是西湖,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陶醉于西湖美景中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妆浓总相宜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林升《题临安邸》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春题湖上》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走近作者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等。 背景链接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解 题钱塘湖:杭州西湖
时间:春天
行:行走 有路线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听读朗读jiǎnuǎnzhuómòdī诗歌节奏七言律诗:
一般节拍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如: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读懂诗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早春来到孤山寺北贾亭之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只早到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
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各种各样开放的花渐渐地要迷乱人的眼睛,浅浅的草刚刚没过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在景色如画的湖东漫步,总觉得逛不够,信步来到绿杨掩映的白沙堤。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北贾亭西”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整体感知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早春景象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合作探究1、颔联可不可以把“几处”和“谁家”换成“处处”,“家家”?这幅画面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2、请从修辞的角度鉴赏颔联。
3、颈联炼字精妙,请找出用得好的字词,试品一品其妙处。
4、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5.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1、可不可以把“几处”和“谁家”换成“处处”,“家家”?这幅画面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不可以,因为“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给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之感。2、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颔联 “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莺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莺们春天在树上筑巢的忙碌景象,给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之感。 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3、颈联炼字精妙,请找出用得好的字词,试品一品其妙处。 “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繁盛、色彩缤纷;“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
“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还包含了游西湖者众之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4、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颔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从动物的变化来写。
颈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写植物。5.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诗歌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主旨 诗人通过描绘了早春西湖的明媚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堂练习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 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 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C2、理解性默写
(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 ) 。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 。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
( ) 。
(4)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课堂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钱塘湖春行 首联:地点时令 颔联:绘春景 颈联:绘春景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由衷喜悦尾联:抒真情 行不足乱花迷眼
浅草没蹄寺北亭西
水平云低板书设计拓展延伸
赏西湖美景——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 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三潭印月—夜景1元的背景是杭州的西湖。人民币上的风景作业布置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诗。
2、默写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诗为例,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等方面的特点。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