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1.《梦回繁华》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1.《梦回繁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2 20: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梳理各层次的主要内容。
2.学习文章运用的说明顺序。
3.品味典雅且富有韵味的语言特点。
4.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运用的说明顺序。
2.品味典雅且富有韵味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少次梦回繁华盛世,企盼有朝一日,触摸那跨越千年历史的脉搏。《清明上河图》诉说着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虽说,穿越不太可能,但是能有机会感受一下北宋的繁华也是不错的呀。现在,我们就跟随毛宁去欣赏一下北宋的《清明上河图》。
二、了解《清明上河图》
三、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文章以《梦回繁华》为题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2.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领全文,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总)
第二部分(2~5):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及这幅作品背后的社会内涵、画作具体描绘的内容及特点、画作的绘画技巧及历史价值。(分)
四、研读品味
假如你是一位解说员,你的同学没见过《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你能介绍给他们吗?
明确:找出第4段提到的表示方位的词语,对照图片做说明。
开卷处(近郊的风光)、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汴京市区的街道)。
《清明上河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规模宏大,场面繁杂。《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众多人物,牲畜、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回味无穷。《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繁华景象,从中可看出北宋的商业已非常发达,具备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但它同时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2.向家人描述《清明上河图》,注意说明顺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图景?让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第3~5段重点介绍《清明上河图》的部分。
二、研读品味
学生研读第3~5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部分。
讨论:
1.《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图景?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3.文章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4.《清明上河图》在内容和技法上有什么特点?
四人一个小组讨论明确答案。
明确:
1.生动记录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汴京繁荣的景象。
2.本文是按照“开卷处——中段——后段”的空间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3.(1)打比方。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把“长卷”比喻成“乐章”,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清明上河图》优美的画面特点。
(2)列数字。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准确的《清明上河图》纵横长度,使读者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4.(1)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肆、茶坊、客店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等,大到广阔的原野、高耸的城郭,小到小摊上的小商品、店铺上的文字,都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
(2)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做到了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张择端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
1.作者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可谓有条不紊,既突出了画面的特点,又不蔓不枝,给了我们深深的启迪。我们也来借鉴一下他的写法做一个练习——给同学介绍一幅你最喜欢的画。
要求:使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恰当的方位词语),选定立足点。
(口头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定有所寓意,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甲生:“清明”是“清明节”之意。持“清明节”观点的专家学者,有已故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先生和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郑振铎先生甚至指出“清明”就是指清明节这一天。
乙生:“清明”是“清明坊”之意。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1981年,孔宪易先生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的文章。孔宪易先生通过对画中木炭、石磙子、扇子、服饰等的考证研究,认为画的是秋景,“清明”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汴京城划分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为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丙生:“清明”是“清明盛世”之意。持“清明盛世”观点的专家学者,是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史树青先生指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丁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由这段文字可知,汴河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在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
戊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街赶集”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
四、布置作业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请你设计一种纪念品,要求有特色,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特色。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