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4.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饮酒》(其五)《春望》
《春望》之“望”
1.读诗歌,明诗体(律诗),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春望”,即望春,诗人“望”到了什么?
明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诗句含蕴之丰富。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翘首望景,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山河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3.杜甫诗句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字传神。前四句中,你觉得哪个字写得最传神?
明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4.望亲人——望自己。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
想望亲人。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承接“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泪望自己。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满怀,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动作使满腔的愁情变得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5.全诗无“望”字又处处写“望”,诗中有“春”字却处处无“春”。你“望”到了怎样的诗人?
明确:忧民、爱国、思家。
6.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里面有一个字与“望”字意思一致,你觉得是哪个字?你认为这个字能换成“望”字吗?
明确:是“见”字。不能。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映出诗人悠闲的心情。“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不刻意求深,有所感知就可以)
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心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诗人在物我两忘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之情,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第二课时
《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雁门太守行》
学生分小组读《雁门太守行》,赏析诗歌。
一、你读你赏
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老师希望你们读出这首诗的精髓,能真正走进诗人李贺的内心深处。
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和有韵味的动词。观其色,闻其声,临其境,悟其心,品其法(即写法),进而感受诗中的形象美,描述画面,理解作者的感情。
投影展示:
1.读懂诗歌之赏色彩之美。
明确: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深红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2.读懂诗歌之听雄壮之音。
明确:角声满天、鼓寒声不起——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3.读懂诗歌之临苦寒之境。
明确:将士们所处环境的艰苦。
小结:作者塑造了慷慨激昂,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群体。
二、读懂诗人——悟诗人之心。
(一)知人论诗
投影展示:
知人论诗——诗人李贺
家境贫寒
体弱多病
勤勉写诗
扬名诗坛
热衷功名
桀骜不驯
(二)读诗悟情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三、读出自我
此诗咏唱了一个古老的主题——报效君王,为国赴难。17岁的李贺家境贫寒,体弱多病,被拒之于仕途之外,但他仍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你从李贺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拓展学习
中国古代文人,能以天下为己任,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你能梳理出本册书中古代文人的爱国诗句吗?
《赤壁》
一、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情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化。
二、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战争。折戟沉沙而仍未消逝,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容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为偶然的机会被人们记起。正是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诗人内心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最后两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两句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三、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渔家傲》
一、导入新课
一位女词人,经历战争离乱,终在词史上留名,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们一同走近女词人李清照。
二、思考探究
(一)对比诵读《醉花阴》《渔家傲》,体会词风、情感的不同。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醉花阴》表达了词人诗歌自娱的闲适,暗香盈袖的浪漫,明丽而缠绵的甜蜜哀愁。
《渔家傲》表达了词人豪迈的气度,雄奇的志愿。
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不是只有一种写作风格,正如“大江东去”的苏轼,也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柔情,李清照亦有着刚柔相济的美。我们进一步学习婉约词宗李清照别具一格的豪放词——《渔家傲》。
(二)分析词中的梦。
(《渔家傲》在《花庵词选》中题做《记梦》)
1.读梦——诵读诗词。
2.绘梦——描绘意境。
加入适当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词中最能触动你的画面: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3.品梦——赏析词作。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地运用典故将梦境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气势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出作者性格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4.释梦——领悟主旨。
思考:通过读这首词,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此时的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她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从忧愁中读出愤懑,从感伤中读出倔强,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正如梁启超对此词曾指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5.梦醒——读懂作者。
李清照的词风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明确:
(1)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这样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背景使得她读了很多书,学到了很多东西。后来,她随父亲生活在汴京,繁华的京城开拓了她的眼界,使得她在少女时期便形成了自己卓尔不凡的文学修养和率真的性格。因此,少女时期的词风轻快明亮。
(2)李清照和赵明诚志趣相投,他们婚后虽然生活得相对清贫,但是相敬如宾、感情深笃。婚后幸福美满的生活也成了李清照创作灵感的源泉,留下了许多佳作。
(3)随着金人大举南侵,北宋朝廷崩溃。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即位,南宋开始。随后,赵明诚客死异乡,而李清照在南渡避难途中夫妇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书籍也丢失殆尽,自己又流落在逃难的队伍当中。短短几个月时间,原本养尊处优的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而自己又到了人生的中年,便更是孤苦伶仃。
三、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体会李清照词风的变化。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春望
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