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知识点 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 )
A.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变的
B.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保持绝对的稳定
C.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可能在小范围中变动,但相对是稳定的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流动中保持不变
2.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不会再发生变化
B.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低,取决于生态系统有没有自动调节能力
C.就目前而言,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是自然灾害
D.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也受到生态规律的制约
知识点 2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曲线图来表示的是( )
图A2-5-1
4.2016·衢州 在衢州市某生态农场的稻田里套养大闸蟹,大闸蟹以稻田里的害虫、螺蛳及鱼虾等为食,不但生长快,而且还提高了水稻的品质。为实现“万元田”目标,又在水塘里种荷养鱼、田埂上栽种果树、大棚内种植草莓,把农场打造成集垂钓、采摘于一体的生态休闲之地。请回答:
图A2-5-2
(1)该稻田中所有的大闸蟹可以看作一个________(填“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
(2)该农场生态系统比简单的农田生态系统不易发生虫害,是因为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____________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5.2018·临海模拟 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A2-5-3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A2-5-3
(1)大豆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来控制鼠害,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环保专家预言:废弃的地膜最终将成为祸害。武汉大学张俐娜教授提出了“用甘蔗浆、麦秆、芦苇浆作原料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的研究课题,终获成功。使用“共混膜”不但能使农作物增产20%,而且其使用寿命一旦终结,其成分的30%可被微生物“吃掉”,剩余部分在40多天内自动降解,对土壤无副作用。请回答问题。
(1)普通地膜会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从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来看,这应属于________因素的作用。
(2)专家们研制出的“共混膜”可以被微生物“吃掉”,在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充当的成分是________。
(3)“共混膜”最终将从生态系统中消失,避免了对生态系统的危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
(4)普通地膜使用过多最终成为祸害是指残留的地膜数量过多,超过了__________________能力的限度。
教师详解详析
1.C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互相制约,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生态平衡。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量只能从第一级向最后一级迁移,并且在迁移的过程中不可逆转,即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D 3.C
4.(1)种群 (2)自动调节能力
5.(1)生产者 大豆→田鼠→猛禽
(2)大豆株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开花结实为田鼠带来食物
(3)避免过多施用农药等
6.(1)人为 (2)分解者 (3)自动调节
(4)生态系统自动调节
[解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普通地膜性质稳定,不易分解,使用过多就会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限度,造成白色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这属于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共混膜”易被微生物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的成分是分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