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04第04单元单元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04第04单元单元检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3 21:4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卑微(bì) 默契(qì) 蔓延(màn)
B.遏制(è) 井冈山(gǎng) 狼藉(jí)
C.洗涤(dí) 踌躇(chú) 扳尖(bān)
D.豁然(huò) 暂时(zhàn) 虬枝(qiú)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盲肠 卑微 柔和 情郁于中
B.牛犊 肆意 茸毛 坦荡如砥
C.繁殖 嘲讽 炫耀 深不可测
D.跌进 移栽 缺憾 彻夜常谈
3.下面的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B.树苗在风中颤栗,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
C.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
D.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4.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B.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C.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
D.我的树在哪里?树不肯告诉我,我只能等待岁月来告诉我。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昆明的雨》的作者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写出了对昆明雨季中的人、事和物的独特感受。
B.《背影》一文中共三次提到“背影”,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
C.《白杨礼赞》通过白杨树赞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紧密团结、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D.《我为什么而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
B.他真是祸不单行,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双亲。
C.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毛蒜皮的。”
D.2016年央视春晚节目种类繁多,歌舞、小品、相声、魔术……可谓异彩纷呈。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要求不得在娱乐访谈、娱乐新闻等节目中宣传炒作明星子女。
B.在益阳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让大家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为政之道、修身之方。
C.资江风光带建设工程总面积差不多15平方公里以上。
D.只要尊重一切生命,才能最后尊重人类自己。
8.综合性学习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某校八年级(1)班准备举行一次“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说文解字】
其实,对于“爱”,我们的祖先早已有了自己的理解。繁体的“愛”是由“爪”(爫)、“秃宝盖”(冖)、“心”“友”四部分组成。你认为古人对“爱”的解释是什么?
(2)【快乐练习】
请你以“爱心”为话题,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再写两个句子。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唯有少年心
昝圣骞
①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地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②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③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④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⑤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⑥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⑦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羞”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⑧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⑨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⑩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9.阅读原文④-⑩段,分别用四字短语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敬畏红字 (4)_____________
10.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中一系列动词的妙处。
11.第⑧段中说,“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结合文本分析,少了什么呢?
12.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二)阅读《没有背影的父爱》,完成下题。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孩子赌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中考了。我听到父亲在电话里深深地叹了口气,他也许是在感叹为人父实在是困难,而做儿子的却总是对此浑然不觉。
②接完父亲的电话,我好一会儿缓不过劲来。我奇怪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一次挨打的情景。父亲对我太好,很早就达到了关系平等的地步,他会征求我的意见,一如征求我的母亲的意见。而我到了青春期之后,却处处与他为难,让他吃尽了沟通的苦头。我经常任性妄为,做了很多不可理喻的事,让父亲很不开心。对这些父亲从不提起,他总面带着满足的微笑,平静地接受街坊邻居对我们兄妹的赞美,为我们骄傲。
③小学的时候,我因为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父亲和母亲互相埋怨,最后竟然打了起来。我听着刺耳的茶杯破碎声,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不禁默默地流泪,不知道哭了多久,才沉沉睡去。朦胧中,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旁边是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就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
④中学的时候,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布置了一项作业:也写一篇关于父亲的《背影》。真奇怪,我的脑海里恍惚没有父亲的背影。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父亲其实一直都是在以迎接者的姿态接纳我:记得上中学后,父亲陪我走路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能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啊,他为什么就不能早早地转过身子,让我也看看他的背影呢?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⑤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所名牌大学。在我们的小村子里,我一下子成了名人,但父亲只是用平静的声音回复那些溢美之辞。他默默地打理好我的行囊并送我到学校。安顿好了之后,我送他到车站。那次似乎是我第一次送他,也是他第一次主动走到我前面。我看着他微微佝偻的身躯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谁知他突然转过身子,对我说:“我今天还是不回去了吧。”说着就又往学校的方向赶,仿佛儿子的大学是他的大学,于他充满了温和而强烈的归属感。
⑥回到校园,我们一起参观了传说中的樱花大道和民国时的建筑。每到一处,他都努力而贪婪地看着,仿佛要把永久的遗憾和逝去的理想看回来,仿佛要把四十多年似水的年华看回来。我知道,这么多年了,他心中的那个梦并没有死,它还活着,它要化作浪漫樱花在我的大学开放。
⑦现在我上了大学,妹妹在最好的高中做最好的学生。看起来很美好,但家里的开支却日渐凶猛。为了供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父亲又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母亲偷偷告诉我,最熟练的养蜂专家一天也要被蜜蜂蜇上五六次。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我甚至一度想回到家乡,杀死他的蜂王,踹翻他的蜂箱。我们总劝他带上防护面罩,但这也没起多大作用,养蜂是细活,很多时候要靠眼睛和手感。父亲还是不得不经常裸露面庞去接触蜜蜂,顶多端一盆肥皂水在旁边,被蜇了就迅速抹一下,草草了事。
⑧前几天看到同学写的一句话“父亲是我的致命武器”,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的父亲于我,也是这样。你不知道现在我有多爱他,爱他甚过我的青春,我的理想,甚至我的生命。我愿意他找个机会狠狠地揍我一顿,补上我为人子应该承受的痛楚。我愿意为他祈祷,为他折寿几年,只愿他多活几年,让我多做几年孝子。我要告诉他,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他的儿子,永生永世做他这个没有背影的父亲的儿子。我还要告诉人们,其实父亲和孩子,他们是彼此的致命武器,孩子们一定要珍惜父亲的旷世伟大的恩情。这份情值得我们用全部的热爱和尊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
13.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关爱“我”的几件事。这些事包括:
小学时→父亲哭泣自责并抚慰被爆竹炸伤的“我”
14.请结合第③段的内容,说说段中加横线的词语“猝不及防地长大了”的含义。
15.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对段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16.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请从写法、内容等方面,简要比较一下两篇
文章在表现父爱上有哪些不同。
参考答案
1.C
2.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D项,书写有误,正确的字形是“彻夜长谈”。
3.C
【解析】A项,比喻;B项,拟人;D项,反问。
4.B
【解析】B项,将前一个句号改为逗号。
5.B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一般难度不大,注意一个“常”字和“名”字,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可列表比较或归类复习,增加得分把握。B项的表述不准确,《背影》中一共写了四次背影,重点写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
6.C
8.(1)“爱”是以真心去对待朋友;“爱”是去抓住具有志同道合的人的心。(2)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解读能力,根据给出的示例,抓住“心”和“友”的组合理解“爱”的含义。第(2)小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格要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直接套用。例句对“爱”进行比喻,并说明其作用,仿句修辞、句式要一致。
9.(1)在书上认真地做笔记,(2)当众朗读,(3)在页脚处画简笔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的⑥—⑨小节,分别概括作者所找到的童年的踪迹,分别是:在书上认真地做笔记,当众朗读,对红字的敬畏和羡慕,在页脚处画简笔画。
10.运用动作描写,用“捻”“掀”“放”这些动词写出了“我”翻书动作的轻柔,表现出“我”对书本的珍惜(爱护、爱惜),表达了“我”对童年的依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仔细读这句话“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运用动作描写,用“捻”“掀”“放”一系列动词准确写出“我”翻书动作的轻柔,表现出“我”对书本的爱惜,表达了“我”对童年的依恋。
11.“少”的是那时的一种敬畏之感,是少时的一种单纯的追求。
【解析】仔细阅读文章第8段内容,作者说“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是因为“小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而长大后愿望实现,那种敬畏之感和对那种单纯的追求没有了。
12.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因失去了儿时的天真,失去了少年的期盼与梦想,失去了孩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无从寻觅少年情怀的现实。抒发了作者的一种淡淡的遗憾和伤感之情,点明文章的主旨,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的怀念。结构上:总结全文,回扣文章的标题。
13.①父亲目送“我”乘车远去 ②父亲站在码头等“我”坐船回家 ③父亲养蜂供“我”和妹妹上学
【解析】用记叙文六要素去概括每一段的内容,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要审清题干,看清楚是父亲和“我”之间的故事,需要大家去认真思考。最后一个空容易写成“父亲养蜂供妹妹读书”。
14.猝不及防:指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长大:指“我”在一夜之间理解了父母,懂得了要承担责任。“猝不及防地长大了”是说父亲的这次落泪让我深受震撼,使我突然之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变得懂事了,意识到了自己要承担起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同学们在做这种题时,需要拆分句子,将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找出,然后分别解释其本意和在文中的意思,结合中心谈谈句子的意思。
15.“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形象地写出父亲以迎接者的姿态以及在“我”身边呵护着“我”。后面三句用排比的形式,突出了父亲为了“我”的成长,付出了长久而深厚的爱。全句表现出了“我”对父亲这份爱的理解和感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需要我们从修辞和词语运用的角度来答,尤其是修辞手法不能判断错误。
16.示例一: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本文是借朱自清的《背影》反向写没有背影的父爱,表现父爱的担当;而朱自清的《背影》则是借背影写父爱,表现父爱的深沉。本文是列举多个事件,以时间为线索;朱自清的《背影》则是重点写一个主要事件,以情感为线索。
示例二: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但在内容上有所不同。本文写的是在各种事件中直接当面表露的真切的父爱,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隐含在艰辛生活里的含蓄的父爱;本文感人的一幕是父亲不顾自己的辛苦养蜂供儿上学,朱自清的《背影》感人的一幕是父亲不顾自己的不易爬月台买橘子给儿子路上吃。
【解析】可以从内容也可以从写法上去分析比较,本题是今年中考模拟的最新题型,需要我们着重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