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收在《 》(共五卷)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2.背景透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原载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开始的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阴谋。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3.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根据拼音写汉字。
阻_____(sè) 阻_____(è) 欢_____春节(dù)
_____退(kuì) _____气(xiè) _____切(yīn)
5.给加点的字注音。
督战( ) 芜湖( ) 签订( )
取缔( ) 殷红( ) 曲直( )
对峙( ) 荻港( )
参考答案
重点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中,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主体三个层次的衔接,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2.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可谓是精辟的语言和高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试从语言或思想内容方面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
作者对修辞运用自如。例如,“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里的“摧枯拉朽”,即为比喻性夸张;“万船齐放”,即为程度、数量上的夸张。这两处不同凡响的夸张,仅仅寥寥数笔,便把一幅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渡江图”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它更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形似“枯草”“朽木”的国民党政权的土崩瓦解已是指日可待了。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阻遏(è) 管辖(xiá)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ǎng)
B.磅礴(bàng) 歼灭(qiān) 荻港(dí) 排山倒海(dǎo)
C.绥靖(suí) 芜湖(wú) 逃窜(cuàn) 高屋建瓴(líng)
D.阌乡(wén) 要塞(sè) 殷红(yīn) 负隅顽抗(yú)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阻遏(阻止) 歼灭(消灭)
B.绥靖(安抚、平定) 殷切(深厚、丰盛)
C.管辖(管理) 锐不可当(抵挡)
D.瑰宝(奇特、珍贵) 高屋建瓴(建立)
3.新闻又称为_______,及时地、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广义的新闻,泛指消
息、通讯、_______等;狭义的新闻,专指_______。_______是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我们所学的两则新闻的作者是_______。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这则短文的作者是 ,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新闻的 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
部分,交代了发电的 和 ,体现了新闻报道的 性。一则新闻,它的结构往往包括五个部分,即 、导语、 、 、 。
2.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但可以穿插议论。本文从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这两个方面各是什么?
3.战争的场面虽然壮观,人们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让我们为之动容,但是战争同时也给我们带来
了伤害,请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这则消息也是毛泽东同志写的,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早播发20个小时。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这则消息的导语包括了四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本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4.给选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
5.这则消息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看法是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湖北鄂州卷】综合性学习。
江汉区新添42个非机动车停车位 集中在共享单车使用密集区
本报讯(记者杨升 通讯员王凯、李波)从上周开始,江汉区城管部门在辖区人口稠密区域增设了42个非机动车停车位,这些停车位都可供共享单车停放,但并非专属。昨日,记者走访了部分停放点,采访中市民表示,希望能设置共享单车专属停车点位。
通过前期多次调查、研究,江汉区城管部门拟定在辖区内的京汉大道、解放大道、青年路、香港路等20条主次干道共设置42个单车停放点,主要集中在商场、医院、学校、地铁口、客运站等共享单车“曝光率”高的区域,且多数停车点位为新增的。
1.本则消息的导语是: 。
2.假如你是《长江日报》社的一名记者,想就此事采访江汉区城管部门的张主任,你准备向他提出什么问题呢?(至少两条)
3.江汉区某中学的学生小明,星期五放学后,将共享单车骑回家,停放在自家楼下,准备下星期一再骑车返校。针对此事,有网友留言:“共享单车是造福大家的,不是你一个人的。”“我希望我们都能换位思考,文明接力。”对小明的这种行为,你有什么看法?请也晒一晒你的留言。
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中“锐不可当”的“当”应读“dāng”;B项中“磅礴”的“磅”应读“páng”,“歼灭”的“歼”应读“jiān”;D项中“要塞”的“塞”应读“sài”,“殷红”的“殷”应读“yān”。C项注音完全正确。
2.D
【解析】D项中“高屋建瓴”为“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建”为“倾倒”之意。
3.消息 报告文学 消息 用事实说话 毛泽东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常见文化常识,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背诵。
一、
1.毛泽东 导语 电头 时间 通讯社名称 及时、真实 标题 主体 背景 结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言之有理。
二、
1.第①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人:人民解放军时间:21日人数:大约二十万人事件:渡过长江
【解析】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开始还有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交代发布的时间、地点,增强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导语对整篇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
2.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背景的了解与把握。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就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所以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说明了这场战役是符合人民意愿的,所以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敌军才会惨败。
3.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 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内容的概括和理解。学生要先浏览全文,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导语:第①句话。概述我中路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主题。主体部分为②③④⑤句。每句为一层。
5.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主旨的理解与掌握。对选文主旨的把握。回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意思,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从上周开始,江汉区城管部门在辖区人口稠密区域增设了42个非机动车停车位,这些停车位都可供共享单车停放,但并非专属。
3
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锐不可当 要塞 阌乡 绥靖
A.dǎnɡ sài shòu tuǒ
B.dānɡ sāi wén něi
C.dǎnɡ sài shòu suí
D.dānɡ sài wén suí
2.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填写词语。
(1)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
(2)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
(3)田地中间纵横交错的小路。( )
(4)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 )
3.下列各句中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
B.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
C.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D.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参考答案
重点
1.试总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文章的主题。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①区别词义,“冲破”与“突破”:“冲破敌阵”,侧重于面,范围大;“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侧重于点,范围小。
②说明程度,“较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较为”准确表明了与前述两路军的比较结果,与防线“巩固”相呼应。“很”,(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很”准确地揭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
③解释交代。“不含”,“西起九江(不含)”,注明“不含”,使语言表达的意义明确。
④语言的精练、铿锵。“至发电时止”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现已占领”如果说成“现在已经占领”,语言表达就拖沓、松散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用军事术语更果断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
⑤这篇新闻富有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文章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依时叙事。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大而不乱,多而不杂。
②详略得当。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③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④去粗取精。渡江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
4.《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新闻是怎样表达胜利者的自豪与对失败者的藐视的?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句中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晦地流露出来,对失败者的藐视也溢于言表。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句中“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再现了我军攻势迅猛、凌厉的战斗情景,暗示了失败者毫无抵抗能力、束手就擒的现实。
基础训练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新闻的特点是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
(2)新闻的记叙要素与记叙文大致相同,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项。( )
(3)新闻的标题分为引题、正题和副题,三个标题缺一不可。( )
(4)新闻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
(5)新闻的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
(6)新闻的背景,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 )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标题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语是 、 ,
“百万大军”是 (实、虚)指;导语部分是从“ ”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部分是 。
3.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1)蒋介石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______(A.阻遏 B.阻隔)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______(A.突破 B.越过)安庆、芜湖
线,(A.到达 B.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______(A.共B.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4.“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
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段文字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 。
5.新闻语言准确精炼,在词语运用上非常讲究,根据要求品析下列词句的表达效果。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改为“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6.关于《消息两则》,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
人民解放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B.《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
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C.《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三路大军的作战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安排,场面
虽大,但大而不乱;内容虽多,但多而不杂。
D.《消息两则》的语言虽不鲜明生动,但在准确精练方面堪称典范,符合新闻报道对语言的高要求。
能力测试
课内现代文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②句与①句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句②中
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
2.④句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是( )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3.⑤句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4.文中与句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句子是“ ”。
5.句⑥、⑦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
6.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呼声,请你就人类和平事业设计一则公益广告。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湖北荆州卷】综合性学习
【本报讯】今年3月,美国人理查德·西尔斯登上了央视节目《朗读者》,他用并不流利的中文朗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痴迷汉字的他,二十多年来花费三十万美元的个人积蓄研究汉字,仅凭一己之力建立起了汉字字源网站,将汉字字形数据化,在中国,他被人们称作“汉字叔叔”。面对观众,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说:“66岁一点儿也不老,我还想为汉字工作到80岁呢!”?
学校准备邀请“汉字叔叔”作为嘉宾来参加“校园汉字听写大会”,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校报打算刊登上面的新闻,请你拟一个标题。
2.学校安排你采访“汉字叔叔”,请你设计三个问题。
3.学校将为“汉字叔叔”举行欢迎仪式,请你写一篇欢迎辞(不少于100字)。
参考答案
1.(1)√ (2)× (3)× (4)√ (5)√ (6)×
3.(1)A
(2)A B B
【解析】(1)中“阻遏”为“阻止”之意,“阻隔”表明“两地之间不能相通或不易来往”,根据语境应选择“阻遏”。(2)中“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4.议论 这段议论分析了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一方面突出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强,另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其军队没有斗志的军情。这样写增强了这篇新闻的思想性。
【解析】新闻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有时兼有议论、描写,适当的议论能够深化报道的主题。
5.(1)不能去掉。“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2)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1.不料 首先 已
【解析】学生在课下熟读文段,养成熟练的语感,很容易完成此题。
2.B
【解析】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分析,“所有”“都”表示渡江计划无落空,一种胜利的自豪感在流露。
3.真实、及时。
【解析】要求学生识记新闻的特性是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得以存在的基础。从三个特性分析,本句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4.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解析】联系上下文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解析】写出相关动词既可,注意题干要求“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其他不相干的动词不可写出。
6.示例:①同护一片蓝天,共享一份和平。②让我们用橄榄枝抹去战争的噩梦。③拒绝战争,珍爱和平。④让橄榄枝插满全世界,让和平永驻人间。⑤停止战争,让天真的微笑在孩子脸上永驻!
【解析】只要符合“和平与反战”的主题,且符合广告语“简明、富有鼓动性”特点即可。
1.“汉字叔叔”成为“朗读者”
【解析】开放性试题,所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汉字”,与之有关即可。
3.示例:尊敬的“汉字叔叔”:您好!欢迎您参加我校的“汉字听写大会”。您不遗余力地将汉字字形数据化,并建立汉字字源网,非常感谢您对汉字传播做出的杰出贡献,您对汉字的感情令我们感动。期待着您与我们分享汉字传播的故事。谢谢!
【解析】开放性试题,口语交际试题,要有针对性,针对采访对象提问;有代表性,代表大多数人的期待;合乎场合和身份;语句通顺即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