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锻炼》《腐蚀》《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走上岗位》,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名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茅盾的大多数作品,都非常具有文学典型性,十分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为读者提供了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宏阔的历史画卷。
2.背景透视。
本文选自《茅盾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有改动。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作者应邀赴新疆讲学,1940年,又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赴新疆讲学,北方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粉碎了日寇的“扫荡”,他们正直、正直、朴质的品德和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感染了作者,使作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作者于是写下了这篇歌颂北方抗日军民的文章。
3.文本主题。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礼赞了他们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4.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 ) 倦怠( ) 地壳( ) 恹恹( )
晕圈( ) 婆 suō( ) qiú( )枝 秀qí( )
5.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6.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 原名 ,字 ,现代作家。他著有长篇小《 》,短篇小说《 》《 》《 》《 》等。本文体裁是 ,选自 。“礼赞”含有 之意。
参考答案
重点
1.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2.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中心,点明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3.概括文章的中心。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4.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极普通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5.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6.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7.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8.作者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基础训练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折磨(zhé) 折本(zhé) 折腾(zhē)
B.参天(cān) 参差(chēn) 参考(cān)
C.纵横(héng) 横行(héng) 蛮横(hèng)
D.倔强(jiàng) 强壮(qián) 强迫(qi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奔驰 视野 锤炼 坚强不曲
B.朴质 精华 倦怠 纵横绝荡
C.开恳 晕圈 虬枝 旁逸斜出
D.贱视 婆娑 秀颀 妙手偶得
3.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C.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主宰:支配。)
D.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旁逸斜出:到处出没。)
4.先描写高原的“雄壮”“伟大”,然后写出景色的“单调”,就赞美白杨树来看,这是采用了下列写法中的( )
A.欲抑先扬 B.对比烘托 C.欲扬先抑 D.反衬照应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汽车在望不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面对它们,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比喻,设问)
6.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作用是( )
A.用贵族化的楠木反衬白杨的平凡而伟大。
B.用平凡而伟大的白杨树反衬楠木贵族化的丑态。
C.抒发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的愤恨鄙弃之情。
D.抒发对楠木自居高贵的批判之情。
7.“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句中“佳树”指的是( )
A.柳树 B.白杨树 C.松树 D.榆树
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不折不挠的不竭动力。
B.王稼祥从间接的渠道了解到朱仲丽的家世、学识修养、道德操守后,对朱仲丽的好感已经潜滋暗长了。
C.现在,日月光华,坦荡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D.文章写到这个份上,遣词造句都不重要了,一切妙手偶得,无处不妥帖,无处不耐人寻味。
9.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因此,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B.中国女排击败了在赛前经过周密的准备的巴西队,一举进入了争夺里约奥运会冠亚军的位置。
C.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是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能否继续发展下去的大问题。
D.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一定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并切实加以改正。
1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上,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冬小麦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播种完毕,因为出土的幼苗必须经历一整冬的雪压霜欺,最后才能在来年的5月扬花吐穗,孕出果实,倘若要躲掉那个刺骨的冬天,执意把它播种在温暖的春天,最终也只能徒长枝叶,永远不会结出一粒果实。雪压霜欺对冬小麦来说,是一段不能缺失的经历,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种种磨难,倘在逆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对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2)阅读材料二,你能得到关于生命的哪些启迪?请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3)白杨树使你联想到那些人物或精神品质?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1.“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体会这一句中“泛”的表达效果。
2.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3.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4.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①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②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寒冬将至的深秋,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③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④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⑤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⑥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去,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掌里。此时,他的眼神里溢满了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已不再像先前那样愤怒,说话的声音也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⑦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⑧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好像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⑨我在一旁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蜇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给剥夺了。”
⑩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会因此而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地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着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未来得及返回的蜜蜂,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而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它们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的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去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那个久远的谜团,悄然地释放开了……
?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呢?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呵斥( ) 沟壑( )
2.如今蜜蜂已经成了奉献精神代表,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赞美奉献精神的古诗句。
3.理解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2)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而做着徒劳的努力。
4.下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1)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2)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5.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的一组。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江苏苏州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饺子记盛
谢冕
①中国人的主食,南方重米,北方重面。这是由于南方多产稻米,北方多产小麦的缘故。北方盛产小麦,因此面食的花样层出不穷,眼花缭乱:面条、烙饼、馒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饺子。北方人年节、宴客乃至日常居家,最常见、也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
②包饺子是一场让人愉悦欢乐的活动,北方人居家想改善生活了,就说“咱们今天包饺子吃吧”。一说包饺子,就来了精神。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上馆子,包饺子就是一件奢华之举。过年过节,亲朋来家,最富亲情的待客之礼,就是包饺子。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边包边说笑,不觉间一切停妥,用笸箩摆放,如花盛开。饺子下锅,热气腾腾,饺子出锅,狼吞虎咽。有情,有趣,有气势。数十年北方生活,享受过数不清的这般热闹,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③我至今不会擀皮,却在北京乡间学会了包。双手一捏,就是一个,迅疾,结实,下锅不破。别人包饺子讲究花样,多少折,怎么折,图好看,玩花的。据说我包的饺子“其貌不扬”,但我很自信。这是包,即制作的环节,而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肉和菜是主,葱姜等为辅,要适当;再就是肉和菜的搭配,肉为主,菜为辅,也需适当;就肉而言,就是肥瘦的搭配,一般说来,不能全是精肉,二分瘦一分肥,比较合理。什么肉,配什么菜,这里有大学问,韭菜配鸡蛋,羊肉配胡萝卜,最家常的是猪肉白菜馅,加些海米,人见人爱。吃饺子,一般人爱蘸醋,而我谢绝,我深信只要馅调的好,无需借助“外援”。
④北方人吃饺子不仅是享受美食,而且是享受家的温暖。在记忆中,满含着亲情的饺子被替代,甚至等同于家乡、父母。游子离家远了,想家,连带着想起妈妈包的饺子,炊烟的味道,此刻,饺子就是乡愁。即使是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遇到年节,想家,又不能回,相约若干同样怀乡的朋友一道包饺子,为的是一解乡愁。记得那年在维也纳,短期开会,不是什么怀乡情切,也说不上乡愁,倒是一位奥地利教授一顿“饺子宴”令我大为感动。
⑤在维也纳,那些奥地利红葡萄酒,那些名目繁多的奶酪、香肠、起司和面包,特别是烟熏三文鱼,这些异邦的美味都令我着迷。可是,接待我的汉学家李夏德却是别出心裁,带我进了维也纳中心区的一条小胡同吃饺子。铺子的名字记得是“老王饺子”,山东人老王开的,小门脸,不加修饰的若干桌椅,设有醋瓶,如同国内规矩。饺子是地道的,热腾腾的饺子上桌,捎带着一小碟大蒜。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小店只有一个厨师(老王自己),一个收银的,外加一个“跑堂”。那跑堂可是高大上,一位在维也纳学音乐的留学生。
⑥李夏德介绍说,这里的饺子本色,地道,纯粹的中国味道。他经常在这里“宴客”,有时不接待客人,自己也来。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那都是一些中国通。
2018年1月24日
此日丁酉腊八
(选自2018年2月23日《文汇报》,有删节)
1.标题“饺子记盛”的“盛”有哪些意思?文章围绕“盛”,写了哪些内容?
2.第②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③段中,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写饺子的“调馅”,有什么用意?
4.为什么奥地利教授的一顿“饺子宴”会令“我”大为感动?
5.落款处为什么要在日期之后加上“此日丁酉腊八”?请联系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D项正确,其他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A项,坚强不曲——坚强不屈;B项,纵横绝荡——纵横决荡;C项,开恳——开垦。
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D项理解有误,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4.C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的表现手法,“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又叫“先抑后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法(针对全文)。先描写高原的“雄壮”、“伟大”,然后写出景色的“单调”,这样写是为白杨树的出现作铺垫、蓄势。故选C。
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其余三项正确。故选C。
6.C
【解析】本题考查衬托的写法,一篇文章中在表现主要形象以外,还会写一些与其相关的次要形象,后者一般是为了衬托前者的某种品质.C项正确,本文中以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引出对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叙写,表明自己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之情,抒发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的愤恨鄙弃之情。
7.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语所表达的具体意思。根据关键词“北方、如长矛、枝枝争上游”断定“佳树”是指“白杨树”,其他的树并不完全符合这些特征,故选B。
8.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C项使用不正确,“坦荡如砥”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用在本句中不恰当,可换为“周道如砥”。
9.D
10.(1)下联:示例:赏白杨敬仰傲骨精神
(2)示例:仍能保持执着和不屈,他的生命之花会开得更加美丽。
(3)示例:守卫边疆的战士,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等。
【解析】(1)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观翠竹可对赏白杨,仰慕谦逊品节可对敬仰傲骨精神。
(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分析空白处前面的语境可知,此处应填写的内容应是保持执着与不屈,就一定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据此合理表述即可。语意清晰,语序合理,没有病句和错字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本题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列举生活中具有白杨精神的人作答即可,比如守卫边疆的战士,他们身上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也正是白杨树身上的精神。
(一)
1.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也就是文字的表现力。要根据具体语境来谈作用。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2.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解析】此答案要从原文中去寻找。找出最能够突出白杨树特点的词语来作答: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3.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二)
1.hē h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呵”容易误读作四声,作答时要注意。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句的积累,平时要注意分类整理,方能事半功倍。表现奉献精神的诗句有很多,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任选其一即可。
3.(1)竟然,表示出于意料之外;对自己儿时的无知之举感到后悔。
(2)徒劳,无益地耗费力气;为流浪蜂寻找家园不得而心生怜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表现了作者的无知;“徒劳”意思是白白地耗费劳力,这里暗示流浪蜂是找不到家园的,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同情。
4.(1)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为下文写放蜂人来此放蜂做铺垫,与后面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形成鲜明的对比。
(2)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放蜂人对蜜蜂的怜惜、呵护与喜爱。
6.文章通过对放蜂人善待蜜蜂、怜惜蜜蜂的叙写,表现了蜜蜂酿蜜的艰辛和食蜜的稀少,抒发了对蜜蜂那种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选文主旨的把握。回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意思,其次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展开。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文章以物喻人,借辛勤酿蜜的蜜蜂,赞扬那些像蜜蜂一样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的人。
1.“盛”有隆重、丰富、深厚、广泛的意思。文章围绕“盛”写了:包饺子、吃饺子的隆重与热闹;饺子的调馅功夫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饺子里满含着亲情,寄托了乡愁;在维也纳小店参加奥地利教授的饺子宴。
3.突出饺子是否好吃,关键是调馅。作者借凋馅的功夫表达了中国烹调的文化含义:把握好主客关系,处理好搭配关系,这样就超越了饮食的范畴,富有哲理。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回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意思,其次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展开。“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作者借调馅的功夫表达了中国烹调的文化含义:把握好主客关系,处理好搭配关系。这样不仅仅是在说吃饺子,更表现出了饮食中包含的中国文化知识,使文章内容更加深刻。
4.在异国他乡看到了带有地道中国味的饺子店,吃到了纯粹中国味道的饺子;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感受到了浓浓的家乡味道;看到了外国人对中国饺子的喜爱,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我”感动的原因既有对家乡味道的喜爱与回忆,又有看到饺子被外国人喜爱,心里自然而然产生的自豪感和优越感,要注意从这两个方面回答才够全面。5.文中包饺子、吃饺子,以及奥地利教授的“饺子宴”,都带有浓重的中国文化特色,最后的落款特地加上农历的日子,突出这一特色,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本文包饺子和吃饺子等场景描写都体现出了浓重的中国文化特色,最后的落款“此日丁酉腊八"读来文化味很浓,在文字上与全文风格一致,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