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梦回繁华
知识
1.背景探寻。
北宋末年,社会表面上虽是一片繁华的盛世景象,但实际上内忧外患,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张择端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作了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2.主旨归纳。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加深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同时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汴梁( ) 题跋( ) 绢本( )
翰林( ) 田畴( ) 料峭( )
簇拥( ) 漕运( ) 舳舻( )
沉檀( ) 摄取( ) 遒劲( )
摩肩接踵( ) 络绎不绝( )
4.解释下列词语。
工:
设色:
田畴:
春寒料峭:
跋涉:
孔道:
内忧外患:
络绎不绝:
遒劲:
摩肩接踵:
细致入微:
舳舻相接:
参考答案
3.biàn bá juàn hàn chóu qiào cù cáo zhúlú tán shè qiú zhǒnɡ yì
4.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重点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文章以“梦回繁华”为标题,给人以穿越时空之感,表达人们对繁荣昌盛的社会的追求和向往。标题极富美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本文是按逻辑顺序,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文章开篇先介绍《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大背景。接下来介绍作者张择端,作品出现的时间,作品的社会意义,画卷材质、大小,画卷的总体特点、具体内容等。介绍画卷具体内容时,按照开卷、中段、后段的顺序,详细而有条理。最后点明《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并呼应文章的开头。构思缜密,脉络清晰,为人们细致地展现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的风采。
3.简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本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综合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引资料等多种说明方法。如“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乐喻画,写出了作品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加强了语势。又如第5段中,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清明上河图》写实的特点。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内容更加清晰、准确。
4.文中在说明时夹杂的描写有何作用?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但说明中夹杂着描写,使语言更有表现力。以文章第4段为例,写画卷开卷处时,连用“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三个四字短语,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画意的春晓图。文章中这样的四字短语很多,如“长途跋涉”“舳舻相接”“摩肩接踵”等,这些四字短语结构工整,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写画卷中后段,作者则以浓郁的抒情笔调直接描写汴京的繁华景象。这样既增添了文采,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汴梁(biàn) 绢本(juàn) 瀚林(hàn) 田畴(chóu)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竿(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杻(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2.下列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寒料峭 直截了当 淋漓尽致 不记其数
B.好高骛远 殚精竭虑 络绎不绝 阴谋诡计
C.梦寐以求 刚愎自用 按步就班 摩肩接踵
D.逆来顺受 脍灸人口 无精打彩 细致入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红五月”读书活动期间,语文老师就“如何读好书”的话题说长道短,让我们受益匪浅。
B.贺州客家围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我们不得不叹服建造者的别具匠心。
C.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的爱国情怀会油然而生。
D.—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4.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B.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C.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D.《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
B.目前,城市免费WiFi“智慧桂林”的热点数已逾9000个左右。
C.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是因为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D.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使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6.小明顺利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对此,下列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小明发微信给老师:“我考上大学了,感谢恩师多年的栽培。”
B.小明父亲发短信向亲朋报喜:“犬子顺利考上大学,多谢大家关心!”
C.小明对前来祝贺的李叔叔说:“叔叔,您的到来使我家蓬荜生辉。”
D.好朋友王勇对小明说:“恭喜你,改天我一定莅临你家当面祝贺。”
7.某班以“保护文化遗产”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第12个“文化遗产日”。请你来设计一则公益宣传标语。
(2)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恰当的标题。
近日,有网友爆料,国家文物局向日本横滨国际拍卖株式会社发函,要求停止拍卖中国流失文物。根据网友提供的图片,这封《关于停止拍卖中国流失文物的函》中提到,上述日本拍卖公司原计划于10月29日至31日在日本东京举办“横滨国际2016秋季五周年拍卖会”,拍卖一批从中国非法劫掠的文物。
国家文物局要求该拍卖公司遵守相关国际公约精神,尊重中国人民的感情,停止拍卖这些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并将对有关文物保留追索权利。此前,横滨国际拍卖会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确实收到了相关文件,调查后最终决定撤拍,将拍品返还给了委托人。
(3)右图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标志,请说明该标志的内容。
要求: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②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能力测试
一、阅读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
(2)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 )
(3)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
(4)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
2.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不拘一格的宋代便服
王志艳
①与礼服相对而言,便服是帝王百姓及士庶百姓平常所穿的衣服。宋代主张衣着要简洁朴素,不提倡花丽奢侈,服装日趋世俗化。
②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是极其生动的北宋民俗写照,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北宋都城汴梁城中的各色人物服饰。总体来讲,男子的衣着依然不外乎“长袍帮”与“短衫帮”两大类。官吏、商贾、文人和富庶的市民都穿交领长袍或圆领衫,头戴巾子下身穿长裤,足登靴、履。遗憾的是,由于色彩和花纹无法表示出来,这些衣衫显得式样变化不大。
③但从宋代的纺织技术上看,当时的丝绸色彩和纹样是十分丰富的。宋代世俗社会中仍不乏追逐华丽衣衫的人。《水浒全传》中描写柴进的衣着时,说他“身穿一领紫绣团胸花袍,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可见当时人们虽然趋向简朴,但对服饰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清明上河图》中众多人物的服装,该也是五颜六色,缤纷竞呈的了。
④相比之下,穿着短衫的各种劳动者就随便的多。这里有农民、船家、商贩、挑夫等,大多是上身穿一件短短的襦衫。下身穿裤子,头戴巾子,赤脚着草鞋。上衣长短不一,长的可及膝下,短的仅到后腰。这些短衣的衣袖以及短腿都比较细窄,便于劳作。很多劳动者,挽起袖子,有的人上身只穿一件对襟半臂。更有趣的是一些挑夫身穿由前后两个衣片连成的两当式布背心,这种背心直至今日还可以在北方的农村中见到。这些劳动者的装束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⑤宋代是封建士大夫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封建文人阶层。在他们中普遍存在着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从北宋开始盛行的山水、花卉画中,显示出一种散淡清雅、和平闲逸的艺术气氛,充分体现出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审美情趣。与这种情趣相协调,宋代文人喜欢穿宽松朴素的便装。朱熹给自己设计过一套家常衣服:上衣是直领对襟的传统短襦,下摆至膝;下身为黄色的裙裳,腰间竖一条原上黑边的白绢;足登方履。这是便服更多的保存了古代汉族衣裳的特点,简单典雅,很适合士大夫们既好古又追求闲逸的心理。
⑥当时士大夫阶层还爱穿宽大的长袍。它也叫道袍,或者直裰、直缝,这是由于它的背面分为左右两个一片,中间一道直线缝合。直裰多用素纱、素绢、麻布及棉布等衣料制作,颜色以黑、白为主。这是宋代官方规定百姓平民可以使用的服色。除去市民文人之外,僧侣也经常穿直裰。所以后来黑色的直裰变成了僧袍,和尚们日常穿用。
(选自《中国服饰:异彩纷呈的华夏衣冠》,有删改)
3.从《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画面看,宋代男子的衣着一般分为哪两类?
4.文章第③段写《水浒全传》中对柴进衣着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分析文章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大多”的表达效果。
6.阅读全文,说说宋代主张衣着要简单朴素的原因有哪些。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天津卷】阅读《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一文,回答小题。
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严毅梅
①人类一直好奇:为何唯独我们这个物种才有语言?语言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为此,从事现代生物学、当代语言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科学家,研究了人类语言的起源和演化。最新的研究表明,气候可能影响了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②美国迈阿密大学的迦勒·埃弗雷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某一地区的湿度可能对当地的话言造成影响。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大多出现在非洲和南亚的湿热地区,北美、亚马逊和新几内亚的潮湿地带以及中国以南的地区,比如越南语、缅甸语等:而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
③我们知道,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发声时,先吸入空气,然后将声带内收和拉紧,并控制呼吸,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出声音:而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
④今日多数的欧洲语言被认为源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印欧语。它最早是由气候干燥的黑海北部草原地带的先祖所使用的。因为吸入干燥的空气会令声带干涩,缺乏弹性,所以较难发出声调复杂的话言。因此,埃弗雷特认为干燥的气候可能使住在该地区的人的语言声调平和。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因而声调多变的方言一般出现在气候潮湿的地区。比如粤语中共有9个声调,而北方人利习惯了普通话的4个声调。
⑤埃弗雷特认为,这意味着在漫长的岁月中,气候是影响语言形成和演化的要素之一。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因为控制声带的肌肉必须调整才能发出新的声调。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有删改)
1.下面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为何唯独人类这个物种才有语言。
B.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
C.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D.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列数字)
B.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举例子)
C.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下定义)
D.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作比较)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加点词“大多”表示对范围的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写人类发声的基本原理,与“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受气候的影响”没有直接关联,因此可以删去。
C.第④段中加点词“它”,指代的是前一句中的“原始印欧语”。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关于语言形成和演化的科学研究成果。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音和字形的识记。A项,瀚林—翰林。B项,“劲”读jìng。D项,“纤”读“qiàn”。
2.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A项,不记其数—不计其数。C项,按步就班—按部就班。D项,脍灸人口—脍炙人口;无精打彩—无精打采。
3.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A项,“说长道短”指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不符合句意。
4.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C项,“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后边的逗号应该改为冒号。
5.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项,缺少主语。可以把“孩子们”放到“充满”的前面。B项,“逾”和“左右”矛盾,去掉其中一个即可。D项,介词“通过”和“使”滥用,导致句子主语的缺失,去掉其中一个即可。
6.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是否得体,主要是考虑说话者的语言是否符合“身份”“场合”“情景”“感情(语气)”等方面的要求。D项,“莅临”是对地位级别高的人前来表示欢迎时使用的敬语,敬谦不得体。
7.(1)示例: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宣传标语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达到宣传鼓动的目的,因而要求语言简洁凝练,鲜明易记,易于传播,带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因而在拟写的时候要做到语言简洁、突出其宣传性和鼓动性。语言简洁要做到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情达意准确。要围绕“主题”拟写,可以使用名人名言,最好使用对偶句的形式。
(2)国家文物局首次成功叫停海外中国流失文物拍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拟写新闻标题,先仔细阅读材料,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或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作为新闻的标题;也可以压缩导语;有些新闻标题的拟写,还需要根据后面主体部分中的提示语来完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删减和美化。
(3)答案示例:该标志整体呈圆形,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面的圆环部分包含“中国文化遗产”的中文及英文书写。里面的圆中是四只神鸟围绕太阳变成的火球飞行,火球有十二个齿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突出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韵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解析】说明画面内容,要尽可能地把画面的信息全部介绍出来,组织答题时要抓住内容要点,确定说明的顺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逐一说明。此外,要注意两个误区:误将说明写成记叙,误将说明写成议论。
1.(1)列数字
(2)作比较
(3)打比方
(4)引资料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识。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资料等。要熟悉掌握各种说明方法的定义和特点,以此来判断各种说明方法。
2.不能删去。“基本”说明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并不是完全一致,如果去掉“基本”,就变成了完全一致的意思,与事实不符。“基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方法:①表态(删还是不删)。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④××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本题的“基本”表示大致一致,并不是完全一致,若去掉则成了一模一样,与客观事实不符。据此结合语句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3.一般分为长袍帮和短衫帮两类。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结合第②段中“总体来讲,男子的衣着依然不外乎“长袍帮”与‘短衫帮’两大类”的内容分析即可以得出答案。
4.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部分宋人对服装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从而说明了宋代世俗社会中仍不乏追逐华丽衣衫的人,更进一步说明了宋代便服的不拘一格。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文中举柴进的例子意在说明本段的中心句:当时人们虽然趋向简朴,但对服饰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
5.“大多”的意思是“大部分”,说明宋代劳动者大部分上身穿一件短短的襦衫,下身穿裤子,头戴巾子,赤脚着草鞋。也许也有不是这样打扮的情况。“大多”表现各种劳动者的这样打扮具有普遍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等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即可。
6.劳动者是为了便于劳作;宋代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着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他们喜欢穿宽松朴素的便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短衫帮”主要是为了便于劳作。“长袍帮”则与其好古而又追求闲逸的心理相符合。
1.C
【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的把握。标题“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就是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标题是读者接触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说明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说明的中心内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通篇阅读后再作答。其它几项都以偏概全。
2.C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此句不是下定义。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此句并没有对“声调”的本质特征做概括。
3.B
【解析】B项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从“发声时,先吸入空气”“吸入干燥的空气会令声带干涩,缺乏弹性,所以较难发出声调复杂的话言”这些话可看出“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受气候的影响”这一道理的正确性。所以不可以删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