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愚公移山(课时1)
知识
1.作者简介。
列子,名 , 时期 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说源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认为人应该摆脱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他的思想主要收录于《 》中。
《列子》原书已散佚,今存《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八篇,为后人收集有关资料汇编而成,其中不少属于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如《纪昌学射》《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都很有教育意义。
本篇课文选自《列子·汤问》。
2.背景探寻。
列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来自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 )
(2)甚矣,汝之不惠( )
(3)河曲智叟亡以应( )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吾与汝毕力平险( )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5.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6)河曲智叟/亡以应
(7)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参考答案
1.御寇 战国 道 列子
3.(1)反,同“返”,往返
(2)惠,同“慧”,聪明
(3)亡,同“无”,没有
4.(1)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重点
1.你如何理解邻居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这一细节?
“遗男”年纪虽小,却也去帮助愚公,必然是得到了其母亲的允许,可见愚公的事业得到了众人的拥护。“跳”字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这个细节具有深刻的意义:愚公移山的事业不仅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还得到了邻居的拥护,连小孩子也欣然参与;与智叟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作者写一个孩子而非大人来帮助愚公,可能还有另一层意思:孩子阅历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艰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态度来对待移山之举,这其中也包含着“愚”的成分,但恰好是这种“愚”,表现了众人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2.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愚公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遗男与智叟的对比。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愚公目光长远而命名为“愚”,智叟目光短浅而命名为“智”,这一命名的颠倒不仅达到了对比的效果,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京城氏之遗男“助之”和智叟“止之”的对比,则进一步表明老于世故者对事情往往采取冷漠的态度。
本文还巧妙运用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都对烘托愚公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3.本文的情节安排有何特点?
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故事短小,却情节完整,一波三折。北山愚公“年且九十”,却要号召全家人“毕力平险”,使人初见其“愚”。开始移山了,搬运土石用“箕畚”,工具极为简陋;倒土石的地点在“渤海之尾”,路程非常遥远,如此移山更见其“愚”。直到河曲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把智叟驳斥得哑口无言。这时,愚公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才充分显示了出来。他的形象,也随着情节的发展、矛盾的激化而愈加鲜明。
4.本文的细节描写有什么特点?
本文细节描写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如愚公妻子的“献疑”,京城氏之遗男的“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等,这些描写都很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对话也很精彩,语言描写不仅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求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了妻子的“献疑”;妻子的“献疑”,表现了对移山的关心;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出其思想的固执,引出愚公的驳斥。这些细节描写不仅生动,而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5.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愚公移山的行为,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请简要阐述理由。
观点一:愚公应当移山。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生活中的困难毫不退避、迎难而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矢志不移的精神。另外,搬家是逃避困难、逃避现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愚公移山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让家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何谈发展呢?
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移山破坏了生态,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搬家和移山,都是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搬家可使自己和子孙免于受苦,也可保护生态。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创新意识,破除了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万仞( ) 惩( ) 穷匮( )
荷( )担 孀妻( ) 始chèn( )
箕běn( ) kuí( )父 lǒng( )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杂然相许( )
(2)惩山北之塞( )
(3)毕力平险( )
(4)何苦而不平( )
(5)寒暑易节( )
(6)而山不加增( )
(7)固不可彻( )
(8)虽我之死( )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1)以残年余力(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2)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3)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4)以君之力( ) 虽我之死( )
(5)其妻献疑曰( ) 其如土石何( )
(6)面山而居( ) 而山不加增( )
4.按要求填空。
(1)《愚公移山》的体裁是 ,选自《 》,这则故事反映了 。
(2)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 ;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 。
(3)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 。
(4)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而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 。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学校正开展“传统文化伴我成长”的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活动一】文化论坛。
活动中,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就古代经典的一番讲话展开了热议。请阅读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去中国化”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新闻链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参观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2)【活动二】谜语擂台。
团委组织猜谜语擂台赛,你看到了下面的三个谜面,请选择其中的两个,猜出谜底。
①石字出头,不是右字。(打一字)
②古宅子(打一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打一网站名称)
谜语________,谜底________。
谜语________,谜底________。
(3)【活动三】精品点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画线文字,简要说说你在表达技巧上学到了什么。
在央视《星光大道》的一期节目中,面对最后一关的两位选手,嘉宾梁宏达点评说:“我想做一下比较,3号的歌就像老家东北小烧一样,喝下以后浑身发热;6号的歌跟你老家山西杏花村汾酒一样,刚入口时挺绵的,但是后劲儿挺大。如果说3号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6号就是‘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指通豫南( )
(2)杂然相许( )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4)始龀,跳往助之( )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6)且焉置土石(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选文中的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内容可否去掉?说明理由。
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2)河曲智叟亡以应( )
(3)无地置土( )
(4)公遂止( )
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填空。
【甲】文中愚公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________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9.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②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③让:责问,责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羡/施氏之有
B.孟氏/之一子之秦
C.当今/诸侯力争
D.遂/宫而放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抚 (2)反 (3)愠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4.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rèn chéng kuì hè shuāng 龀 畚 魁 陇
【解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据此辨别读音。“仞”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查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查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要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析等。如“陇”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1)赞同
(2)苦于
(3)险峻的大山
(4)愁苦,这里指担心
(5)更替
(6)增高
(7)通达,这里指改变
(8)即使
【解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类型的题。同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中的“许”就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赞同”的意思。注意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3.(1)凭,靠;用来
(2)往哪里;语气词
(3)将近;况且
(4)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5)代指愚公;用在“如……何”前面加强语气
(6)表修饰;表转折,可是
【解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原句,一句课外文言语句。如果不熟悉课本中的文言虚词,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课本中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看是否通顺,即所谓代入法。本题中,“而”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其用法。如“而山不加增”中的“而”,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可断定其在此处表示转折。
4.(1)寓言 列子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1)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中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要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2)(3)(4)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此类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名句名篇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名篇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迂”“豫”“叟”“反”等字词的书写。
5.(1)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青少年的成长就缺少营养丰富的文化食粮,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就会有所缺失。
【解析】本题为探究题。所谓探究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问题是“去中国化”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答此题必须理解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参观时所说的话,从中提取答题时重要的依据,再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即可。
(2)①岩。②老舍。③新浪。
【解析】解答本题,要懂得各种谜体和结构。谜语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谜底和谜面的互相扣合有各种法门。有直接会意的加以暗示,有用字形分析的有所变化,有将字句运用别解的故制谜团,也有用历史典故加以引申的,更有根据字型制成的象形体谜等等。如“石字出头,不是右字”,通过会意法即可得出,答案为“岩”字。
(3)答案示例:在说话或写作中要恰当地引用诗文名句,使语言富有内涵和美感。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是引用诗文名句的写法。作用是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学底蕴。
1.(1)直
(2)纷纷地
(3)肩负、扛
(4)换牙
(5)通达,这里指改变
(6)哪里
【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查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要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中多古今异义词,如“荷”在这里是肩负、扛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也有生僻字,如“龀”,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和具体语境分析作答。推断实词的含义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进行推断。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音形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进行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1)(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2)(他们)凿石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解析】解答文言文翻译题,要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要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惩”“叩”“箕畚”“尾”等词语的翻译。同时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箕畚”的词类活用等。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愚公是一位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思虑周全的老人。
【解析】把握好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从分析具体事件着手。事件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对愚公的语言描写:“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些话就说明愚公是一位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老人。
4.不能去掉。这一内容从侧面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连小孩都过去帮忙。
【解析】本题考查侧面描写的作用。“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情节在文章中起了很大的反衬作用。除了有助于对愚公的侧面描写外,也是与“智叟”形成对比的一个人物。
5.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解析】本题考查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中国梦是新任领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有梦想,有追求并没有错,但是如何实现梦想,如何实现追求则值得研究。而愚公精神正是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国梦所必需的意志品质。要从原文中概括出愚公精神的几个方面,再谈到今天如何发扬这些精神即可。
6.(1)用箕畚装土石
(2)没有
(3)放置,安放
(4)于是,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含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置”为“放置”,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箕畚”为名词作动词,意为“用箕畚装土石”,要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析。
7.(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凭着你残余的岁月剩下来的力气,尚且损毁不了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的关键词语有“易”“反”“始”“残”“曾”“毛”,要把第二句中的“如……何”的反问语气翻译出来,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要多做翻译练习,加强记忆,这样就可以直接写出译句。
8.(1)愚公妻子
(2)(孀妻)遗男(或:邻居家的小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本题是有关内容理解和人物分析题。学过的课文,学生应该比较熟悉,可根据所学所记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中两个人物的言行表现,根据要求一一概括即可。
9.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等)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本题是人物形象比较题。【甲】文是学习过的课文,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愚公的形象特点,再根据【乙】文中的故事内容,抓住鲁公的言行如“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等,分析概括其形象特点即可。
1.B
【解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B项,正确的句读是:孟氏之一子/之秦。故答案为B。
2.(1)安抚,抚慰;(2)通“返”,返回;(3)生气,发怒。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反”通“返”,“返回”;“愠”是“生气,恼怒”的意思。
3.(1)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
(2)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之、以、法、干”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所弃、或”两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2)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3)做亊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4)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事件进行分析作答。文章中施氏的儿子在游说诸侯国君主时能看清对象,适应诸侯君主的需要;而孟氏之子却是机械地照搬别人的经验,不懂得因时而变,灵活变通,所以失败。因此说,待人处事一定要看准时机,认清对象,如果自恃本领而没有找准对象,不但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反而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5
22愚公移山(课时2)
知识
1.主旨归纳。
这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通过叙述愚公带领众人成功移山的壮举,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告诉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仞( ) 惩( ) 塞( )
迂( ) 荷(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方七百里( )
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也( )
毕力平险( )
杂然相许(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始龀,跳往助之( )
寒暑易节( )
固不可彻( )
何苦而不平( )
参考答案
2.rèn chéng sè yū hè jīběn shuāng chèn
3.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惩: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尽、全。
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易:更替。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重点
1.全文一共四段,分别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
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都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由此可见,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3.“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文中写道,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此语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4.智叟和愚公各持什么观点?他们的根据各是什么?二者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不同:智叟是立足于现在,愚公是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5.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而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企图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可见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无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6.这个故事用神话做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7.愚公移山的行动体现了什么精神?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的令人尊敬的智者。
基础训练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许:赞同)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
C.寒暑易节(易:交换) D.何苦而不平(苦:劳苦)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惩山北之塞 古义: 今义:
②聚室而谋曰 古义: 今义:
③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 今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4.对下列语句文言文句式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
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
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
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
5.从课文学习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1)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2)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
(3)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4)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6.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1)争论不__( ) (2)移风__俗( )
(3)诉__法律( ) (4)原形__露( )
(5)付__实施( ) (6)鞠躬尽瘁,死而后__( )
7.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标是( );移山得到众人相助的句子是( );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 );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 );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
8.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根据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 ),如( )。本文的体裁属于( )。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 )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2.下面各句的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
4.给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1)其如土石何?( )
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
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5.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6.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7.《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是通过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请另外阅读一两则寓言故事,并说出你读寓言故事后受到什么启发。
二、阅读前面的课文选段和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有删改)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 )
(2)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9.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冀州之南 以君之力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1.由“铁杵磨针”的故事演变而来的民间俗语是什么?
12.《愚公移山》和《铁杵磨针》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山东泰安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广汉①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②,以得事情。钩距者,设预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③,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④,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⑤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来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⑥为调⑦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注】①广汉:即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②钩距:辗转推问,得出实情。③参伍其贾:反复比较其价钱。参,同“三”。④铢两之奸:数目很少的贪污受贿。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⑤穷里:隐蔽的里巷。⑥豫:事先准备。⑦调:治办,办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或夜不寝至旦(________)
(2)广汉将史到家(________)
(3)又素闻广汉名(________)
(4)即开户出(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
(2)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
3.选文表现了赵广汉的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1.D
【解析】“苦”在这里是愁苦、担心的意思。
2.①古义:苦于。今义:处罚,警戒。
②古义:家。今义:指房屋、家、家族等。
③古义:边上。今义:指尾巴,末端,末尾。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首先要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言词语进行理解和识记,并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进行比较,加强理解和记忆。
3.C
【解析】C项,都表转折,可翻译为“却、可是”。A项,“凭”/“因为”。B项,“他”/“的”。D项,“向”/“比”。
4.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重点要注意第(2)句的倒装句式。正确的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为“你也太不聪明了”。
5.(1)在长江南岸。
(2)在洛河北岸。
(3)在衡山南面。
(4)在华山北面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阴阳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山水阴阳是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所以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其实是河流的北面。故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据此不难作答。
6.(1)已 止
(2)易 变换
(3)诸 之于
(4)毕 完全,全部
(5)诸 之于
(6)已 止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中文言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词最基础的一项。只有正确解释重点字词,才能进一步理解由其所构成的成语,从而理解成语的意思。要注意结合重点文言字理解成语,并了解常用文言词的意思。
7.(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4)笑而止之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6)河曲智叟亡以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注意要根据原文意思和语境要求,选择正确的原句进行回答,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8.(1)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2)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3)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的人,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4)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担心什么铲不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即可。在具体翻译时,还要注意重点词语切忌遗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完毕,要带入原文,看语句是否通顺,上下文是否连贯。
1.(1)《列子·汤问》 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杞人忧天 寓言故事
(2)嘲讽、怀疑 语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和相关文学常识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对《愚公移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常识的掌握。
2.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A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先要正确翻译句子,再分析句子的特点。何苦而不平:还怕铲不平吗?这是一个反问句。B项,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这也是一个反问句。其他各项都是一般疑问句。
4.(1)C
(2)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本题中的 “如……何”,要翻译成“把……怎么样”;“固”在这里是顽固的意思。
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内容回读原文,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选项把目的和原因弄颠倒了。
6.B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主旨的把握。回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意思,其次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等进行分析。这篇课文主要是为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并不是宣传封建迷信思想。
7.答案示例:寓言故事如《两小儿辨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只有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努力学习,才能不断地用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去认识大自然的奥妙。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表述通顺简洁即可。要求写出寓言故事的名称,并说出故事的教育意义。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课外寓言故事,写出正确的寓意即可。
8.(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此外,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如“反”同“返”,往返;“言”在这里是“说”的意思。
9.D
【解析】A项,代词,哪里;语气词。B项,代词,代指愚公;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C项,凭借;用来。D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10.(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汝”“心”“固”“彻”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感”“其”“卒”“业”几个词是赋分点。
1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解析】本题考查常识积累。“铁杵磨针”的故事已经演变而成的民间俗语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2.答案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解析】《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由神相助将山挪走的故事。“铁杵磨针”讲的是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译文】
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1.(1)有时;(2)带领;(3)向来,一向;(4)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素:向来,一向。
2.(1)只有广汉精通并行之有效,其他模仿的人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
(2)广汉跪拜答谢说:“幸亏(你们)保全了苏回让他活了下来,(我)会很好地厚待你们。”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唯:只有。及:赶得上。
3.精于吏职、聪明机智、雷厉风行、言而有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赵广汉是一个精于吏职、聪明机智、雷厉风行、言而有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