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课题 《一着惊海天》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了解本文报道的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重要意义。 2.了解作者获取新闻事实的途径及组织材料的方法,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强化爱国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 掌握新闻特写的方法,学会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处理文章的详略。
难点 掌握新闻特写的方法,学会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处理文章的详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听讲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重点字词注音桅杆【wéi gān】 浩瀚【hào hàn】 娴熟【xián shú】 咆哮【páo xiào】 紧绷【jǐn bēng】 镌刻【juān kè】 一丝不苟【yī sī bù gǒu】 白手起家【bái shǒu qǐ jiā】 殚精竭虑【dān jīng jié lǜ】二、重点词语解释桅杆:木质的长圆竿或金属柱,通常从船的龙骨或中板上垂直竖起, 浩瀚:本意为水盛大貌,引申为广大、繁多之意。 娴熟: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咆哮:发出洪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高声大叫。 紧绷:捆扎得很紧的样子。心情紧张、表情不自然。 镌刻:即“雕刻”之意;把铭文刻或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 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苟:苟且,马虎。白手起家: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 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殚:竭尽;虑:思虑。三、背景材料 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消息后,记者经过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到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上,从高空目睹了“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现场采访中,记者获取了独家进入最佳采访部位一一辽宁舰岛塔台一一采访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个最佳视角,全过程见证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综合现场所见所闻所感,记者聚焦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事件,完成了现场特写,并第一时间发回报社。报社第一时间安排上版,在一整版以文配图的形式,进行了突出处理。四课文详解 1.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 品味:时间精确,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顶着凛洌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 品味:凛冽的寒风、穿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阻拦索等让读者感觉像在看一个个镜头,现场感极强。 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品味:用“最关键时刻”引起读者的注意。 3.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品味:“等了近百年”“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突出此次飞行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4.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品味:“这”具体指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 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品味:运用比喻,把航母比作“汪洋中的一片树叶”,突出了着舰难度之大,危险性之大。 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品味;用具体数据,突出此次降落的风险之大,渲染紧张的氛围。 段解:第一部分(第1~4段),交代着舰前的场景、准备活动 和重要意义。 5.飞行塔合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XX X×起飞,预计××××临空!”五、问题思考①文章开头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一方面交代活动的场景;点破标题中“海天”这一内容另一方面这样一个全景式描写,使航空母舰、海洋、风浪交织出一种壮美的意境,为下文做铺垫。 ②前面两段展现出怎样的氛围? 这两段简略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庄严、紧张而又有条不紊的氛围。 ③第3、4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揭示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意义一一它承载者国人的强军梦想,交代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这些插人的内容使文章更丰富,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起读者的关注和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6.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7、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品味:用时钟指针的跳动渲染紧张的气氛。 8、“航向X×,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 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规,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品味:“娴熟”一词表明了辽宁舰官兵的专业。 9.×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 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 宁舰飞来。 10.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日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11.塔合起降指挥监控合,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 员的对话声—— 12.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13.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14.着舰指挥员:“航向XX,航速X×…” 15.飞行员:“明白!” 16.…… 17.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 18.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 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 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 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品味:运用比喻,把即将着舰的歼-15舰载机比喻成“凌波海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歼-15舰载机的姿态,富有表现力。 19.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品味:化用“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战平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极具感来力, 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气式发动机轰鸣声,臣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20.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段解:第二部分(第5-20段),具体介绍舰载战斗机着规的过程。问题思考④“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技术要求之高危险之大,富有表现力。 ⑤试简要赏析第10段话。 “布满血丝”表现了工作人员为了此次着舰日夜操劳“紧盯”“密切跟踪”等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塔台内的紧张气氛,暗示了着舰的危险性。 ⑥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展现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 试简要说明。 一方面通过对话交代着舰的进程;另一方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塔台内听着两人的对话,增强了现场感。 ⑦试简要分析第20段的妙处。 把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地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状,又通过象征胜利的“V”字表现了强烈的感情,使作品更具震撼力。 ⑧试简要分析第19段中的细节描写。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舰载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舰载 战斗机着舰时震憾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舰载战斗机着舰十分顺利。 21.“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22.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 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 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品味:用某大国上将的话,表现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面临的困难,反衬出中国人的顽强斗志。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弹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23.“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沖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24.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国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25.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26.“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 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 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段解:第三部分(第21~26段),写着规成功后的现场。 (本报辽宁舰11月25日电)问题思考⑨本文多次描写了人们的神态和心情,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 托当时紧张的氛围或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战斗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 大,从而突出主题。 ⑩第22段主要有什么作用? 本段是插入的资料,回溯了中国科研工作者顽强攻关、打破封锁的历程,突出了本次着舰的不易,强调了它在精神方面的价值,进一步将气氛推向高潮。六、主旨归纳本文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載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流露出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七、疑难突破1.新闻的生命力之一是围绕时代主题捕捉具有重大意义的典型事件。结合课文,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新闻的价值、生命力和典型性的。 本文作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文字记录,在历史坐标中的位置自然非同凡响,其价值、生命力和典型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作品中的每个“口令”、每个时间节点、现场的氛围、事件的意义,都是作者亲自在现场看到、听到、感悟到的,作者的这种独特的视听和感悟都是唯一的,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种唯一性凸显了作品的价值、生命力和典型性。 此外,作者还搜集了一些与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相关的资料,突出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本文第3、4两段将该新闻的价值展现得淋尽致。这两段既揭示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又能吊足读者的胃口。例如,其中描述的危险性会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担心起来。读者会想:首次着舰能不能成功?首次着舰的过程是怎样的?读者产生这样的疑问,正反映了作品的吸引力,这也正是作品的生命力。 2.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是一个复杂的、危险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同成败密切相关。作者叙述时,是如何做到重点突出的?试简要说明。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是一个复杂的、危险的系统工程,作者要把全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因为读者最关心的是舰载战斗机能否成功着舰这一件事。作者紧紧抓住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关键环节——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来写,集中笔墨,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对那些不相干的“边角料”则果断含弃。例如,描写关键的着舰环节,“咆哮声”“一转弯,二转弯”“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等系列紧凑的细节,把读者的眼睛牢牢地吸引在着舰过程中。 3.作为一篇新闻作品,本文是如何打动读者的? 新闻作品想要打动读者,主要依靠事实的力量,而不是依靠抒情性的语句。 通过反复的渲染、蓄势,营造着舰现场的氛围,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从期待到紧张到彻底释放的心理过程,从而受到情感上的冲击。用多种方法表现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困难,增大情感冲击的势能。花较多笔墨描写舰载战斗机着舰后人们的情感爆发,以感染读者。这可以说是在事件的层面上让读者“动情”并“共情”。明确舰载战斗机着舰对于中国海军的意义,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通过深化读者对这事件的认识,激发出读者心中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将读者的“个人感情”升华到“民族感情”的层面,从深层次打动读者。八、写作方法1.价值感。 本文极有价值感。新闻的生命力在于围绕时代主题捕捉具有宏大意义的典型事件。新闻价值的大小,不仅在于稿件的思想性、鮮活性,更在于所写的事件是否具有重大典型意义,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就是一个具有宏大意义的事件。 2.层次感。 文章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重大事件作了较完整的记叙。全文紧紧围绕着检查准备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舰载战斗机降落这一套程序来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3.现场感。 标题“一着"和“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容易带给读者心头的震,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导语“海风呼,海浪澎湃”“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等描写,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环境,构成一幅壮美的图画,如一位画家将画布底色定格,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凸显了现场感。 4.美感。 本文集动态美、情感美和语言美于一体。 文中很多动态描写,呈现出活跃、热闹的现场状态,产生一种视觉冲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阅读此文,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文中记录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字里行间洋溢着官兵、群众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流露出为祖国的日渐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语言是新闻稿件的载体。文中把舰载战斗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把即将着舰的歼-15舰载机比喻成“凌波海燕”,把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这些比喻使作品更具美感。九、教学反思??
????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新闻特写,所以上新课前需给学生介绍有关新闻特写的知识。接着研习本文,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和赏析课文是怎样特写的,包括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及比喻的修辞。最后让学生比较一下新闻特写与我们平常写作中的特写片段之间有什么异同,并希望学生能从本文学习到特写的方式。? 认读并记住读音 掌握词意 听老师讲解 听课思考 思考问题并听老师讲解 思考交流 听老师讲解 通过思考归纳主旨 思考合作交流并积极回答4到6人组成一组交流讨论 听老师讲解并且思考 掌握生字的注意 使学生掌握词语意思 学生知道了背景对于课文的理解更好些 熟悉课文,疏通其意 通过问题思考更能理解课文,熟悉课文 通过思考问题更一步熟悉课文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课文 初步学会写作方法分析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