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
【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意:赏析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指导】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体会其深层内涵,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3、查阅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启迪自我。
【考点】
1、“畏缩”“粗劣”“粗制滥造”“粗糙”“尴尬”“广袤无垠”等为中考易考词语。
2、赏析人物外貌描写及其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易考点。
3、中考对比喻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非常频繁。
【作者作品】
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著名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代表作品有:小说《看不见的收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茨威格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擅长在平淡的生活中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他的传记深入传主的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传主心理的变化与发展。
【文题解读】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本文以此为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背景】
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三作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王雪飞译。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1928年茨威格访问苏联,当时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年诞辰。茨威格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感受到了托尔斯泰为揭露社会现实、反对农奴制所做出的努力,深深地折服于他卓越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回国后写了此传记,来表达他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课文解读】
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外貌描写。勾画出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了他的总体特征:面部多毛,胡须浓密。“植被多于空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形象}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再次突出托尔斯泰面部多毛、胡须浓密的特点,生动形象,其面部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胡子比作“卷起的滔滔白浪”,形象地突出了托尔斯泰胡须长白、浓密的特点。}
【段解】写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2、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此处宕开一笔,仿 佛要除去托尔斯泰的胡须,让读者去直视他的面部造型,由此引出下文对其面部轮廓的刻画。}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乡野村夫的脸孔。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3,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脸孔比作“粗制滥造”的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长相的粗劣。}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乱蓬蓬的头发,怎么也遮不住两只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额头比作“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把他的皮肤比作“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他额头纹路杂乱、皮肤粗糙的特点,突出了其相貌的粗鄙。}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欲扬先抑。总结托尔斯泰给人的总印象,突出了其粗鄱、平庸的相貌,为下文张本。}
【段解】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特征。
3、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表情,并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面部表情进行对比,突出托尔斯泰面容的丑陋。}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儿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的变化比作“悲凉之地解冻”,形象地表现了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的巨大变化晚年的托尔斯泰坚决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政府和教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因此作者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段解】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他的面部表情。
4、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总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还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张照片,是他在同一些农民交谈。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从穿戴、职业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常,语言幽默有趣。}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是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总结和升华,揭示了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他虽出身高贵,却心系平民,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段解】多角度展现托尔斯泰相貌平平的特点,表明托尔斯泰是俄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
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对拜访者心理活动的描写,意在烘托托尔斯泰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为下文表现拜访者见到托尔斯泰后的失望情绪做铺垫。}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句解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现实中托尔斯泰的样子,与拜访者的想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托尔斯泰的友好、和蔼与亲切。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心理描写,一方面与上文拜访者的心理活动形成对比,表现拜访者见到托尔斯泰后的失望;另一方面,从侧面村托了托尔斯泰容貌的普通、身材的异常矮小,为下文的描写做铺垫。}
【部分解】第一部分(1—5):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这是“拟”的写法。
6、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铿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岸利和富有洞察力,激发读者丰富联想和想象。}在这种人木三分时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用屠格涩夫和高尔基等人的描述来印证上文作者对托尔斯春目光的描绘,更具说服力,也进一步加军了读者的印象。}
【段解】写托尔斯泰犀利而富有洞察力的目光。
7、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的,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对托尔斯泰的眼神进行特写,突出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眼神能反映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一特点。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句解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以夸张的描述,再次烘托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和富有洞察力。}
【段解】写托尔斯泰眼睛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8、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比较,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内涵之丰富。}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以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衬托其眼睛的精美绝伦。}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精确无误的频波”在这里指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思想等。这句话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也高度肯定了他的文学创作及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托尔斯泰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展示了其所处时代的本质要求。}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精神世界的最高处”指道德高尚者的内心最阴暗的灵魂深处”指行为肮脏者的内心。这句话表现了托尔斯泰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他对社会的批判之深。}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苍;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心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人无所事事ω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托尔斯泰眼睛注视到的地方即为其笔锋指向之处,他的作品对“虚假的伪装”“浅薄的信条”都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犀利的眼神比作“寒光四射的匕首”,形象地写出了他对现实社会深刻而准确的批判。}
【段解】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9、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句话是说托尔斯泰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人,所以说他是幸福的。}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黎看透了现实社会中的暴政、丑恶和虚伪,也看清了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但他无法改变这一现实,因而对社会充满了失望。这一切使他成为矛盾的综合体,他无法中解脱出来,因此他缺少属于自己的幸福。}
【段解】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士他人生的不幸。
【部分解】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这是“扬”的写法。
【字词详解】
髭(zī):嘴上边的胡子。
髯(rán):两腮的胡子。
黝(yǒu)黑:黑。
绺(liǔ):头发、胡须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叫一绺。
鬈(quán):(头发)弯曲。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诗人。
摩西:《圣经》故事中古代犹太民族的领袖。
★畏缩:害怕而不敢向前。
★名门望族:指有名望的家族。
★粗劣(liè):粗糙低劣。
吉尔吉斯人:居住在中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
★2帐蓬:读 zhàngpeng
篷 篷车
péng
蓬 蓬勃
★3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能工巧匠:工艺技术高明的人。
★5垢(gòu):脏东西。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崎岖(qíqū):形容不平。
b平庸(yōng):寻常而不突出;平凡。
粗鄙(bǐ):粗俗。
忧郁(yù):忧伤愁闷。
★笼罩(zhào):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lǒng)笼罩
笼
(lóng)笼子
★滞(zhì)留:停留不动。滞,不流通。
★愚钝(dùn):愚笨。压抑(yì):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器宇:气概,风度。
平淡无奇: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突出的、出色的地方。
障(zhàng)障碍
隆 樟(zhāng)樟树
嶂(zhàng)层峦叠嶂
★禁锢(gù):束缚,限制。
★蒙昧(mèi):没有文化不懂事理。
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难得有高兴的时候。
★可憎(zēng):令人厌恶;可恨。
貂:读diāo。
3归宿: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酒肆(sì):酒馆。肆,铺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能吸引人们的注意。
缰 缰绳
38jiang 僵 僵硬
疆 疆土
伯爵(jué):指托尔斯泰。他出身贵族,世袭伯爵。图拉:俄罗斯图拉州的首府。托尔斯泰的庄园就位于距图拉市10千米的
★d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必轩昂:精神饱满,气度移伟岸:魁梧;高大。泰斗:即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低眉:低着头,形容谦卑恭顺。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
敦实:粗短而结实
b侏儒(zhūrú):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尴尬(gān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bǐng)屏住
50屏
(píng)屏风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锃(zèng)亮:形容闪亮耀眼。
甲胄(zhòu):盔甲。
★入木三分: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无可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鞘(qiào):装刀剑的套子。
★粲(càn)然:露齿而笑的样子。
涟(lián)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麻木不仁:肢体麻痹,受有感觉,形容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
6盎(àng)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恰如其分:办事或说活正合分寸。
(qiào)甲壳
62壳
(ké)贝壳
★6广袤(mào)无垠(yín):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烁(shuò)烁烁发光
64
砾(lì)砂砾
★蛇发女怪:古希腊神话中三个头生毒蛇的女妖,传说为三姐妹,见到她们的人即化为石头。
6无所事事:没有什么事可做,指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6浅薄(bó):缺乏学识或修养。
(báo)薄饼
薄 (bó) 单薄
(bò) 薄荷
赤裸裸:形容毫无遮盖掩饰。
【图文导航】
须发:多
外貌 面部: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抑
列夫?托尔斯泰 ↓反衬 崇敬与赞美
犀利且富有洞察力
眼睛 蕴含丰富的感情 扬
威力大
【主旨】
文章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对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文章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对列夫,托尔斯泰1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逐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觉到这位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毫无二致。写他外貌平庸既是对他外貌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普通的俄国人,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正是为了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作者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进行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尤其是眼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这是对托尔斯泰准确而深刻的观察能力的肯定,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定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依然离家出走,病逝于途中。
【总结】
欲扬先抑的手法
作者用近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自己心目中的伟人平庸甚至丑陋的一面,意在反衬托尔斯泰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犀利和敏锐。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更好地表现托尔斯泰犀利、敏锐的眼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托尔斯泰的眼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喻、夸张的修辞
作者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时,运用大量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其形象更鲜明,特征更突出。如对托尔斯泰眉毛的描写:“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作者把托尔斯泰的眉毛比作“纠缠不清的树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托尔斯泰眉毛杂乱的特点。再如对托尔斯泰目光的描写,说“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素材】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托尔斯泰的外貌虽然平庸甚至丑陋,但他的灵魂是高尚的。正如泰戈尔所说:“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一个人的美丑不在于外表,品格高尚的人,即使外表丑陋,也是最美的人;相反,品格低劣的人,外表再美,灵魂也是肮脏和丑陋的。让我们用高尚的品格来装饰美丽的灵魂吧!适用话题:高尚的品格美丽的灵魂吧!
适用话题:高尚的品格 美丽的灵魂
◆拓展阅读◆
世间最美的坟墓
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了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便被遗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时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样不留姓名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夏冬,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
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有删改)
◆文化常识◆
加官晋爵”中的“語”指的是什么
现代汉语“加官晋爵”的意思是指君主晋升官员的官职和爵位。爵,即爵位,是君主为赏赐官员而设置的,旨在区分等级以示荣宠。西周爵位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级当时的爵位其实也是官称。商鞅变法时规定以军功授予爵位,这是一种新的爵位授予制度,是按爵位的高低授予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到了秦汉时期,爵位制度继续发展,形成了秦汉二十级爵。这种制度把爵位共分成二十级,最低一级是公士,以后依次为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最高一级是彻侯。时至隋唐,爵位改分成九等。此后,历代爵位制度基本因循而又各有不同。般情况下,这些拥有爵位者,在礼仪上享受相同品级官员的待遇。虽然这些人没有职事,但却可以作为官僚的一部分。封建统治者对于爵位的授予,大都是出于自己的偏爱,有时也因为迁就一时的权势和时局,而滥加封授,使爵位增多,产生大量冗官冗职,导致种种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