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2.5 逆命题和逆定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2.5 逆命题和逆定理(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9-05 16:1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 逆命题和逆定理
课堂笔记
1. 命题与逆命题: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____________是第二个命题的____________,而第一个命题的____________是第二个命题的____________,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____________.
2. 定理与逆定理:如果一个定理的____________能被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就叫它是原定理的____________,这两个定理叫做____________.
3.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到线段____________相等的点在线段的____________上.
分层训练
A组 基础训练
1. 下列定理中,没有逆定理的是( )
A.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 对顶角相等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D.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②每个定理都有逆定
理;③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④假命题没有逆命题.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 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 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B.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则这两个图形全等
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D.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4. 能证明命题“若a>0,b>0,则a+b>0”的逆命题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
A. a=1,b=1 B. a=3,b=4
C. a=-3,b=4 D. a=-5,b=2
5. (无锡中考)命题“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命题.(填“真”或“假”)
6. 写出一个存在逆定理的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证明逆命题是假命题.
(1)若b=c,则ab=ac;
(2)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是5,则这个数能被5整除.
8. 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证明以下命题.
已知:如图,AB=AC,DB=DC,点E在AD上,求证:EB=EC.
9. 如图,在△ABC中,∠C=90°,∠A=30°,BD平分∠ABC交AC于点D.求证: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点D.
10. 写出命题“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那么这两个角相等”的逆命题,并判断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若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
B组 自主提高
11. 如图,已知在△ABC中,∠1=∠2.
(1)请你添加一个与直线AC有关的条件,由此可得出BE是△ABC的外角平分线;
(2)请你添加一个与∠1有关的条件,由此可得出BE是△ABC的外角平分线;
(3)如果“已知在△ABC中,∠1=∠2不变”,请你把(1)中添加的条件与所得结论互换,所得的命题是否是真命题,理由是什么?
12. 写出命题“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的逆命题,并证明该逆命题是真命题.
13. 如图所示,在△ABC中,边AB,BC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P.
(1)求证:PA=PB=PC;
(2)点P是否也在边AC的垂直平分线上?由此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C组 综合运用
14. (1)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D,E,F分别是AB,BC,AC上的点.若AD=BE=CF,求证:△DEF是等边三角形;
(2)请问(1)的逆命题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用反例说明.
参考答案
【课堂笔记】
1. 条件 结论 结论 条件 逆命题
2. 逆命题 逆定理 互逆定理
3. 两端距离 垂直平分线
【分层训练】
1—4. BACC
5. 假
6.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答案不唯一)
7. (1)若ab=ac,则b=c,假命题,若a=0,则b,c可以不等; (2)若一个整数能被5整除,则这个数的个位数字是5. 假命题,个位数字是0也可以被5整除.
8. 连结BC,∵AB=AC,DB=DC,∴点A和点D在线段BC的中垂线上,∴AD是线段BC的中垂线,∴EB=EC.
9. ∠C=90°,∠A=30°,可得∠CBA=60°,∵BD平分∠ABC,∴∠DBA=∠A=30°,∴AD=BD,即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点D.
10. 逆命题: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其中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
原命题是假命题.
反例:如图1,∠CAD的两边与∠EBF的两边分别垂直,但∠CAD=45°,∠EBF=135°,即∠CAD
≠∠EBF. 逆命题是假命题.
反例:如图2,∠CAD=∠EBF,但显然AC,AD与BE,BF都不垂直.
11. (1)AC∥BE;
(2)∠1=∠ABE或∠1=∠DBE;
(3)是真命题,理由如下:∵BE是△ABC的外角平分线,∴∠ABE=∠DBE,又∵∠ABD是三角形ABC的外角,∴∠ABD=∠1+∠2,即∠ABE+∠DBE=∠1+∠2,又∵∠ABE=∠DBE,∠1=∠2,∴∠ABE=∠1,∴AC∥BE.
12. 逆命题: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点到另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是真命题.
已知:如图,在△ABC中,D是BC的中点,DE⊥AB于点E,DF⊥AC于点F,且DE
=DF.
求证:△ABC为等腰三角形.
证明:连结AD. ∵D是BC的中点,∴S△ABD=S△ACD. ∵DE⊥AB,DF⊥AC,∴S△ABD=AB·DE,S△ACD=AC·DF. 又∵DE=DF,∴AB=AC,∴△ABC为等腰三角形.
13. (1)证明:∵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PA=PB,同理点P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PC=PB,∴PA=PB=PC.
(2)由(1)得PA=PC,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得点P在边AC的垂直平分线上. 结论: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同一点,这个点与三顶点的距离相等.
14. (1)∵△ABC是等边三角形,∴∠A=∠B=∠C=60°,AC=AB=BC. 又∵AD=BE=CF,∴BD=CE=AF. 在△ADF,△BED,△CFE中,
∵∴△ADF≌△BED≌△CFE(SAS),∴DF=DE=EF,∴△DEF是等边三角形.
(2)(1)的逆命题成立.
已知: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D,E,F分别是AB,BC,AC上的点,且△DEF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AD=BE=CF.
证明:∵△DEF是等边三角形,∴∠EDF=∠EFD=∠DEF=60°,DF=FE=ED. ∵△ABC是等边三角形,∴∠A=∠B=∠C=60°,∴∠ADF+∠AFD=120°,∠ADF+∠BDE=120°,∠BDE+∠BED=120°,∠AFD+∠CFE=120°,∴∠ADF=∠BED=∠CFE.
在△ADF,△BED,△CFE中,
∵∴△ADF≌△BED≌△CFE(AAS),∴AD=BE=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