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有什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空气中包括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3、学习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4、培养初步的实验技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空气的成分
教学难点:在探究中学会观察、分析、推理,并能从中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教师:三支长短相同的蜡烛、三块玻璃板、一个无底塑料瓶、火柴、铁盒盖。
学生:每组一个水槽、一根粘在玻璃板上的蜡烛、一个无底塑料瓶、火柴、铁盒盖、红水。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和研究,你对空气的性质有了怎样的了解?(指名说)
师:空气的性质咱们都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研究空气!(板书课题)
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三根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我们来观察它的燃烧,在我做这个实验以前,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只蜡烛哪支最先熄灭,那支燃烧得最持久?
(学生猜测)
师:谁的答案对呢?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来见证------
教师演示实验:点燃三只蜡烛,并同时给其中两只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观察有什么现象。
师:对猜对的同学表示祝贺。
三、提出问题,确定研究内容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生:……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蜡烛燃烧,说明空气中有支持燃烧的气体,也就是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板书);蜡烛熄灭,说明杯里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了(板书)。我将同学的解释写在了黑板上,并打上问号。那么,大家的解释是不是正确呢? 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这种猜测!
四、合作探究
实验一: 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师:同学们,看看桌上的实验器材,你打算怎么去设计你的实验呢?
(小组讨论)
2、分组汇报,教师相机演示边说边引导,如果说不出来,就由教师说出步骤。
师: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把蜡烛放在水槽里,点燃蜡烛后,扣上瓶子,如果燃烧消耗了一部分空气,瓶子里的空间会腾出来一部分,那么水就会-----进入我们的瓶中,瓶中水位会上升。
3、明确实验步骤(课件出示), 为了看出实验效果,我们做个对比性实验。
(1)把蜡烛放在水槽的中间,不点燃蜡烛,用无盖的瓶子把蜡烛扣上,拧紧瓶盖,观察水位,记录。
(2)把瓶盖拧松,把瓶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芯)。
(3)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无盖的瓶子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再观察蜡烛及瓶中水位的变化,并记录。
重点强调:点燃火柴要注意安全,火柴点燃后要平拿,以防烫手;瓶子从被放入水槽时起就不能再动,后面还要做连续实验。
4、学生分组动手完成实验一,师巡视指导。
生分组实验 做好记录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没有点燃,盖上瓶子,水位基本不变;点燃蜡烛后,盖上瓶子,蜡烛慢慢熄灭,水位上升。
结论:说明蜡烛燃烧确实用去了瓶中的一小部分空气。
6、师小结并板书:燃烧需要空气,蜡烛燃烧用去了瓶中的一小部分空气,瓶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水槽里的水涌入瓶内,瓶中水位上升。那么,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叫——氧气,它大约占了空气含量的21℅ (板书)
实验二:验证空气中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师:大家在刚才的实验中成功验证了我们的一个猜测,表现很棒,那么,水为什么没有完全进入瓶内呢?学生思考并回答:说明瓶中还有剩下的气体占据着空间!这些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了。
1、小组讨论怎么做这个实验?
2、指名汇报。
3、明确实验步骤(课件出示)。
(1)先把水槽里的水轻轻加到与瓶内的水面一样高。
(2)一人点燃长火柴,另一人扶住瓶子,拧开瓶盖。
(3)把燃烧的长火柴迅速插入瓶内。
(4)仔细观察长火柴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4、学生分组做实验
5、指名汇报
实验现象:长火柴熄灭。
结论:瓶中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6、师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瓶中剩下的气体确实不支持燃烧(板书),这部分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中绝大部分是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约占空气体积1%的我们叫它们为其它气体。
(课件出示书上的空气成分图)
五、出示《空气歌》,读一读,记一记。
空气歌
空气组成别忘记
主要成分氮氧气
氮七八氧二一
零点九四是稀气
还有两个零点零三
是二氧化碳和杂气
六、知识拓展
补充氧气和氮气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
七、课堂总结
师:时间过的真快,我们马上就要下课了,谁来告诉我,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和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结论。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证实了我们的猜想,得到了我们要的结论。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观察身边事物,运用实验的方法去获得更多的真知。
下课!
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 支持燃烧 约占21%
氮气 不支持燃烧 约占78%
其它气体 约占1%
《空气中有什么》(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空气是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接触到的,然而,空气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到底由什么成分组成的呢?
我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操作,直观地进行探索与研究。这些动手探究活动不仅很自然的让学生发现空气的性质,引趣激学,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还为课堂营造了愉悦、轻松的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过程并不复杂,而且学生乐于接受,实验过程中,我规范的示范操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直观的范例,而且能让学生从模仿中学习规范的操作要领。纵观整节课,观察、提问、思考、探索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得到了突现。
对于一些新的知识,我在恰当的时候呈现给学生。比如:氧气、氮气等,认识其名称,知道其性质并作适度的研究。这样做既符合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新知识,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认为我们科学教师在备实验课时,要亲自做一次完整的实验,并且要反复的多做几次,选用大小不同的实验用具,比如本课中做实验用的无底瓶子,最开始我选用大而圆的,实验等待的时间长,而且观看实验效果时不太容易看清楚,后来我换成了六棱形的脉动饮料瓶,实验等待的时间变短,而且观看实验效果时特别好看。在正式上课时,我让学生用脉动饮料瓶做实验,课堂教学效果好。事实说明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这点绝对不能省略。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会更加严谨,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