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三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 三峡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9 15:1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三峡
【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等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指导】
生动的语言分析其表品味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来描绘三峡的自然景色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三峡山水的特点。搜集有关三峡风光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
【考点】
“溯”“虽”“良”“属”等为中考易考词语。体会写景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中考的易考点。中考对通假字的考查比较频繁如天津中考文言文阅读《鱼我所欲也》就考查过此考点
【作者简介】
作者作品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他酷爱自然,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著有《水经注》这一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水经注》清朗疏朴的文风,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水经注》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合称“四大名注”(一种说法)。
【文题文解读】
文题解读“三峡”,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和内容。三峡,瞿(qú)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两岸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是闻名世界的大峡谷之一。
【背景】
背景探寻本文节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和地理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课文解读】
三峡
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连”“略无阙处”写出了两岸山的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三峡的山,表现其高峻陡峭。“重”“叠”“隐”“蔽”四字,着重刻画了山的高峻。而且这两句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理解为“重叠岩嶂,隐蔽天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描写三峡山的高险以及江面的狭窄,使文章更有表现力。此句使用了并提的修辞手法,应按照“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的意思来理解。
【段解】
写三峡的特点——脸便不断,遮天蔽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夏天水势的迅猛。“襄陵”“阻绝”可见江水暴涨,极为凶险。}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遇到“王命急宣”的时候,“千二百里”的航程,“朝发”“暮到”可见船行之迅疾;“乘奔御风”都不及船行之快,在比较中突出三峡夏水水势之迅猛。
【段解】
写夏季的三峡水,水流湍急,迅猛异常。}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俯视江中所见之景。“素”“绿”写出了湍流和深潭的色彩;回旋的清波、山石林木的倒影,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也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手法,应是“素湍回清,绿潭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仰视所见之景。山静,柏树形态怪异,悬泉瀑布飞流直下;山水相映,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峻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清荣峻茂”寥寥四字,写出了水、树、山、草四种景物的特征,语言极为凝练;“良多趣味”则是直抒胸臆,由景到情。
【段解】
写三峡春冬时节的景色:清丽奇秀,风景怡人。}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一句和上一段欢快明朗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晴初霜旦”之时,在“寒”“肃”的气氛中,响起了凄惨悲凉的猿啼,再加上空旷山谷里久久不绝、悲哀婉转的回声,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句解用渔歌作结,渲染三峡秋季凄清萧瑟的氛围。
【段解】
写三峡秋景萧瑟,清冷凄静,着重写猿声凄异,持续不断。}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
【字词详解】
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七百里:今三峡长193公里(瞿33塘峡33公里,巫峡40公里,西陵峡120公里)。
略无:完全没有。
阙(quē):同“缺”,空隙、缺口。
嶂( zhàng):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亭,正。
夜分:半夜
曦(xī)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到了
襄( xiāng)陵:指水漫上山陵。襄,升到高处。陵,山陵。
沿溯(sù)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王命:君王的命令。
宣:宣布,传达。
白帝: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瞿塘峡口。
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荆州
虽:即使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悬泉:从山崖流下的像是悬挂着的泉水水。
飞漱(shù):飞速地往下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
良:甚,很
晴初:天刚放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肃:肃杀,凄寒
高猿:高处的猿。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凄异:凄惨悲凉。响回声。
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故:连词。所以,因此。
巴东: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沾(zhān):浸湿
【字词句式】
通假字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自非亭午夜分(古义:正。今义:亭子)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良多趣味(古义:甚,很。今义好
一词多义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于。这里是“在”自的意思)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绝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沿绝哀转久(动词,断绝,消失)绝(巴东三绝峡(数词,三)猿鸣三声(数量词,多次)
词类活用有时朝发白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回清倒影(形容词作名词,清波)晴初霜旦(名词作动词,下霜)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飞漱其间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其间飞漱”】
有时朝发白帝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有时朝(于)白帝发”】
省略句
清荣峻茂 (“清”“荣”“峻”“茂”前分别省略了“水”“树”“山”“草”)
【图文导航】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对
三峡的山 重岩叠峰,隐天蔽日 高峻美 三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峡

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水势浩大) 喜
三峡 夏季 奔放美 爱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流湍急) 对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俯视倒影) 自
四季之美 春冬 清幽美 然
绝巘怪柏,悬泉瀑布(仰观柏瀑) 的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萧瑟凄冷) 赞
秋季 凄婉美 美
渔高猿长啸,渔者悲歌(凄异哀转)
【主旨】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重点难点】
本文是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三峡的美的?
作者运笔如有神,写山,绝壁高耸,古柏参天;写水,则素湍绿潭,悬泉瀑布。到这儿,作者猛然刹笔,赞叹道:“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清”“荣”“峻”“茂”四个形容词,并没有直接写出修饰的对象是什么,但细细想去,含蕴丰富。四字一组,一字一景,分别写了清澈的江水,繁荣的树木,峻峭的群山,茂密山,茂密的花草,真是字字落实,精当确切,简洁生动,妙趣横生,将各种景物融为一体,精彩至极。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景色,着“寒”出来。
《三峡》一文并未点明“秋”字,却将三峡秋季景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作者是如何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
作者在写三峡秋季景色时,先用“霜”“寒”“肃”等词渲染气氛,给人以萧瑟之感。接着写“高猿长啸”,那啸声在“空谷”中回荡,久久不绝,令人深感“凄异”“哀转”。最后又响起了哀伤的渔歌。写秋,始终未点明“秋”字,可是字里行间满是秋日肃杀凄凉之气。作者调动各种感官描写三峡秋季的景色。
【素材】
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郦道元勤奋好学不仅广泛阅读各种书籍,而且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他跋山涉水,追溯河流的源头;遍访乡民,采集民间歌谣、谚语和传说。然后把自己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遂成《水经注》。
适用话题:知行合一
【总结】
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形象
全文仅一百多字,就把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三峡山的高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之大,“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水流速度之快,笔墨极其简省,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再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了江水的清澈;“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出了猿啼的悲伤,表现了秋日三峡山水的凄冷肃杀。这样的描写有声有色,形象传神,富有感染力。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本文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等。四字句中间穿插一些连词来承接转折,使得全文节奏鲜明,错落有致,音韵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布局巧妙,匠心独运
开篇由山势落笔,接着承山高江窄而写水势,再按水势的涨落安排四时顺序,即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秋季涧水枯落。百余字的篇幅精巧地将三峡的秀丽风光、四时之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拓展阅读◆
三峡(节选)
余秋雨
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是以白帝城开头的。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城托孤》的乐曲。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白帝城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白帝城郁闷而死,把儿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给诸葛亮的故事。抑扬有致的声腔飘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漉漉的山岩间,悲愤而苍凉。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力日渐减弱,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的衣带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
幸好还留存了一些诗句,留存了一些记忆。幸好有那么多中国人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早晨,有那么一位诗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
李白时代的诗人,既挚恋着四川的风土文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他们知道,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他们的船太小,不得不时行时歇,一到白帝城,便一振精神,准备着生命对自然的强力冲撞。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诗人在三峡的小木船上,刚刚告别白帝城。(有删改)
◆文化常识◆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投身于秀美的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悦性、吟哦歌咏。
山水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明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游山玩水,不仅是古代士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古代士人生命形态的一种展现,更是他们生命力的一种表现。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道:“知(后作“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智慧的人以水为乐,仁厚的人以山为乐。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厚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厚的人长寿。“知者”也就是聪明人。“知者”明达敏锐,与水的特质相似,故乐水而好动。“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者”敦厚沉稳,跟山的特质相似,故乐山而好静。因为“知者”“仁者”与“水”“山”的特质相似,故后世常以山水形容“仁者”“知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