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3单元 美丽的自然\\三维目标.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三维目标.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三维目标.TIF" \* MERGEFORMATINET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3单元 美丽的自然\\教学重难点.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学重难点.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学重难点.TIF" \* MERGEFORMATINET
诗文的默写与理解。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3单元 美丽的自然\\教法学法.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法学法.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法学法.TIF" \* MERGEFORMATINET
朗读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3单元 美丽的自然\\课前准备.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课前准备.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课前准备.TIF" \* MERGEFORMATINET
多媒体。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3单元 美丽的自然\\精彩课堂.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精彩课堂.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精彩课堂.TIF" \* MERGEFORMATINET
第1课时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一、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介绍
《使至塞上》: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
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诗中指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二、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野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骑马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
【交流点拨】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两句着力描绘山野晚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步骤三 学习《黄鹤楼》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的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发愁!
2.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诗人游览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步骤四 学习《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中,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前线统帅已在燕然。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交流点拨】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诗人以“蓬”“雁”自喻,抒发了自己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交流点拨】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体现出空间的阔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歌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三、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慨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情绪。
2.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
3.布置作业:
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第2课时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荆门(jīng) 仍怜(lián) 啄春泥(zhuó)
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二、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渡荆门送别》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下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研读诗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写从蜀到楚远游的行踪。
(2)颔联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交流点拨】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3)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
【交流点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江水里的月影和云彩,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奇特。
(4)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5)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了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步骤三 学习《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交流点拨】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了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三、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渡荆门送别》描绘了诗人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拓展延伸: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你还知道哪些“思乡”名句?请搜集整理一下。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节内容。
四、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3单元 美丽的自然\\教学反思.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学反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学反思.TIF" \* MERGEFORMATINET
我感觉自己做得最不足的一点就是对于时间的把握,前松后紧,第一、二环节耗时过多,后面默写和观点展示环节不充分,这一点也让我困惑。班级人数多,展示起来覆盖面还是显得太窄,很多同学到下课了,遗憾地说自己还没机会发言,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将是我下一步要探索的。
第二个不足是学生预习的不是很充分,尤其是后几号同学,虽然也参与了学习但是参与得还不够,10号背诵时出现的问题就反映了这一点。但比起以前他们完全游离于课堂之外,毫无参与热情来说,已经有进步了,所以课堂上我特别注意对后几号同学的肯定和鼓励,多给他们机会,适当对他们降要求。
(共54张PPT)
13 唐诗五首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维目标
一、野望
王绩
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知识梳理
作者介绍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
徘徊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比喻隐居不仕
整体感知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细读探究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二、黄鹤楼
崔颢
作者介绍
崔颢(约公元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故乡
整体感知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岳阳楼
滕王阁
黄鹤楼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细读感悟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这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游览黄鹤楼的所忆所见,
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三、使至塞上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知识梳理
作者介绍
使至塞上(结构思路)
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写使者进入边塞)
诗歌探究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落日”)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线。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思想感情:
诗歌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四、渡荆门送别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知识梳理
作者介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背景介绍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诗歌赏析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于天边云霞图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写法探究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五、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代表作】《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知识梳理
作者介绍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向阳的树
指西湖的白堤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诗歌赏析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 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
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两句)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诗歌赏析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诗歌赏析
2.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了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思想感情
总结课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慨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情绪。
总结课文
《渡荆门送别》描绘了诗人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