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情感与哲思
14 背影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4单元 情感与哲思\\三维目标.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三维目标.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三维目标.TIF" \* MERGEFORMATINET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认读课文下注释的词语,掌握它们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背影》背后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父爱是深沉的,通过学习《背影》,一方面让学生学会从细节、动作、心理描写的角度进行人物叙事写作,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反思,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4单元 情感与哲思\\教学重难点.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学重难点.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学重难点.TIF" \* MERGEFORMATINET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描写的特点。
2.深刻感受作者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一系列动词、心理对照等,对父亲这一人物的塑造,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4单元 情感与哲思\\教法学法.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法学法.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法学法.TIF" \* MERGEFORMATINET
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教育法。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4单元 情感与哲思\\课前准备.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课前准备.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课前准备.TIF" \* MERGEFORMATINET
课件和录音。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4单元 情感与哲思\\精彩课堂.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精彩课堂.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精彩课堂.TIF" \* MERGEFORMATINET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我们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2.背景介绍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句话道出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交卸(jiāo xiè) 奔丧(bēn sāng) 狼藉(láng jí) 簌簌(sù)
典质(diǎn zhì) 赋闲(fù xián) 颓唐(tuí táng) 琐屑(suǒ xiè)
踌躇(chóu chú) 亏空(kuī kōng) 游逛(ɡuànɡ) 拣(jiǎn)
搀(chān) 蹒跚(pán shān)
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差使】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踌躇】犹豫。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拭】擦。
【颓唐】衰颓败落。
【已】停止。文中是控制的意思。
【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箸】筷子。
【大去】委婉语,指死亡。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
【交流点拨】课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句子,说一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理解语言 把握特色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但含义丰富。请找出文中父亲的话并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在宽慰儿子。甘愿承受家庭重担,希望儿子能轻松愉快地享受其天真生活。把悲痛压在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不放心,怕别人照顾不周到,劳碌费神。这表明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对儿子的关怀是多么体贴入微啊!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是否旅途平安,反映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惦念。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怕儿子离开座位丢失行李,反映父亲对儿子细心的关照。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2.感悟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中还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体会一下。
(1)“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交流点拨】父亲的“不放心”正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2)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终于“讲定”了价钱,为“我”“拣定”了座位;“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应“我”。
【交流点拨】表现出了父亲的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事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
(3)“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交流点拨】“我”理解了父亲的爱,对父亲产生怜惜之情。
(4)橘子买回来后,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交流点拨】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5)“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
【交流点拨】两个“自然”表现了“我”对父亲更深的理解,泪光中的背影已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其中还包含着家境颓唐、每况愈下而又爱子心切的父亲的影子,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更为深切的疼惜、怀念之情。
步骤四 文本精读 把握主旨
1.本文题目为“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请同学们用笔将原文勾画出来)
【交流点拨】四次。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呢?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的?
【交流点拨】第二次。(望父买橘)最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灵便,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的样子,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的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攀”的动作多么令人揪心;“缩”,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3.当时朱自清看见父亲的背影有什么反应?说说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作者截取了在不平常的背景下“父亲的背影”这个精彩独特的画面,将父爱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
4.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文中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关爱了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交流点拨】理解了。儿子四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儿子的两次自责也表明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和感动、思念父亲。确实,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就是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中心。
5.文章以“背影”为题的作用是什么(课题能否改为“浦口送别”)?
【交流点拨】文章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还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也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今天,我想用一首歌来结束这堂课,歌曲的名字叫《懂你》。让我们都能对父母、对亲人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你们!”(播放歌曲《懂你》)
2.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感谢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节内容。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4单元 情感与哲思\\板书设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板书设计.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板书设计.TIF" \* MERGEFORMATINET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4单元 情感与哲思\\教学反思.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学反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学反思.TIF" \* MERGEFORMATINET
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上。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同时我也悟出了:要用心感悟教材,挖掘教材,不断创新教学设计,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新意。其实,课改不仅是对原有课程的创新,更是对教师原有观念的创新。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包办代替,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使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只有这样,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才会提升,才会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共38张PPT)
14 背 影
第1课时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认读课文下注释的词语,掌握它们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背影》背后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父爱是深沉的,通过学习《背影》,一方面让学生学会从细节、动作、心理描写的角度进行人物叙事写作,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反思,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
三维目标
新课导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
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
《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知识梳理
作者介绍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句话道出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
背景介绍
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
【特点】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
散 文
文体介绍
字词积累
交卸( ) 奔丧( )
狼藉( ) 簌簌( )
典质( ) 赋闲( )
颓唐( ) 琐屑( )
踌躇( ) 亏空( )
游逛( ) 拣( )
搀( ) 蹒跚( )
jiāo xiè
bēn sāng
láng jí
sù
diǎn zhì
fù xián
tuí táng
suǒ xiè
chóu chú
kuī kōng
ɡuànɡ
jiǎn
chān
pán shān
【差使】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踌躇】犹豫。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拭】擦。
【颓唐】衰颓败落。
【已】停止。文中是控制的意思。
【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箸】筷子。
【大去】委婉语,指死亡。
字词积累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整体感知
既然文章写的是人间至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为什么不以《父爱》为题?
作者以《背影》为题,非常明显地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难忘父亲的背影”,显示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题目的悬念会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询父亲“背影”的含义,如果改成《父爱》,则会显得文意太过直白,没有深度,缺乏内涵。
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1)第一次:点题的背影。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此处的“背影”,只是开门见山地引入文章。作者的意图在于为后文做铺垫,渲染悲凉的气氛。
(2)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出现在父亲买橘时的场景之中。作者先采用肖像描写的方法,勾画出父亲的大体外貌,呼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然后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感人至深。
(3)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出现在父亲与儿子告别后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此时依依惜别,加深了读者对背影的印象。
(4)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出现在读父亲来信的情景之中。父亲老境颓唐,信中寥寥几语,令人酸楚不已。同时父亲对儿子的惦记依然如故,这就使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把“我”对父亲的殷切怀念和感受交织在一起。
文章除了写父亲外,还写了自己的感受,其中四次写了自己的流泪。在课文中找出来并说说表现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不舍之泪(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①“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背影”是文章的明线。
②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父子情深”是文章的暗线。
熟读课文,找出《背影》的线索。
第二课时
1. 揣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 品味语言,感悟父子情深。
3. 分析写法,领悟文章特点。
4. 联系生活,拓展写作空间。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第六段:
1.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①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②与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鲜明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人物赏析
2.“蹒跚”一词形容了父亲怎样的状态?
可以体会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父亲走平路尚且困难,月台爬上爬下尤其困难。
3.“这时我看见……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时儿子的心中翻涌着哪些思绪?
泪水中交织着感激、心疼、愧疚等思绪
4.下面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涵着父亲的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故作轻松,以宽慰儿子。可以看出,一位有着舐犊之情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展现出儿子终于了解了父亲爱心的过程。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也表现了父亲的坚强。
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和话语中包含的感情。
品味语言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周到。
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3)“进去吧,里边没人。”
本文有何写作特色?
朴实无华的语言;
客观写实的白描;
细致入微的细节;
事件的真实;
观察的仔细;
取材运用“截取片段”法。
写法探究
主旨探究
1.本文题目为“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请同学们用笔将原文勾画出来)
四次。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主旨探究
2.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呢?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的?
第二次。(望父买橘)最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灵便,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的样子,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的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攀”的动作多么令人揪心;“缩”,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主旨探究
3.当时朱自清看见父亲的背影有什么反应?说说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用原文回答)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作者截取了在不平常的背景下“父亲的背影”这个精彩独特的画面,将父爱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
主旨探究
4.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文中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关爱了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理解了。儿子四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儿子的两次自责也表明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和感动、思念父亲。确实,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就是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中心。
主旨探究
5.文章以“背影”为题的作用是什么(课题能否改为“浦口送别”)?
文章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还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也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板书设计
总结课文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感谢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