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音频+课件(幻灯片4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3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音频+课件(幻灯片4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9 20:40:58

文档简介




23 愚公移山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6单元 人性的光辉\\三维目标.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三维目标.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三维目标.TIF" \* MERGEFORMATINET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顺畅翻译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由合作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通过探讨交流,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反衬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学会勇往直前。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6单元 人性的光辉\\教学重难点.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学重难点.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学重难点.TIF" \* MERGEFORMATINET
1.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积累。
2.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6单元 人性的光辉\\教法学法.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法学法.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法学法.TIF" \* MERGEFORMATINET
诵读法、归纳法、自主合作交流法。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6单元 人性的光辉\\课前准备.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课前准备.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课前准备.TIF" \* MERGEFORMATINET
多媒体。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6单元 人性的光辉\\精彩课堂.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精彩课堂.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精彩课堂.TIF" \* MERGEFORMATINET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坎坷,面对荆棘和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列子(前450—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作品简介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全书共八篇,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迪与智慧。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万仞(rèn)  冀州(jì)  荷担(hè) 箕畚(jī bě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 雍南(yōng)
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方七百里】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迂】曲折,绕远。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塞,阻塞。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聚室而谋】室,家。谋,商量。 【穷匮】穷尽。
【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寒暑易节】更替。
5.通假字
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6.古今异义
年且九十(古义:将近;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肩负、扛;今义:莲花)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指草木;今义:毛发)
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7.一词多义
固汝心之固(顽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亡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没有)
之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无意义)
告之于帝(代词,代这件事)
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
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读录音,要求:注意朗读有疑问的地方。(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
【交流点拨】①惩/山北之塞;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⑤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3.师生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故事。
【交流点拨】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移平,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座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5.梳理全文的脉络。
【交流点拨】故事背景——介绍两座山(面积、高度、地理位置);故事开端——愚公率众移山;故事发展——愚公驳斥智叟;故事结局——移山愿望实现。
6.从文中找出愚公移山原因和目的的句子。
【交流点拨】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交流点拨】这两句话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显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显出愚公形象的高大。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态度呢?
【交流点拨】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其次是愚公之妻“献疑”: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最后是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3.“平险”是如何进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还有谁?表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③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4.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
【交流点拨】(1)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2)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3)气氛不同。与家人的争论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争论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逃避困难。愚公——①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②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有发展变化的眼界(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交流点拨】没有。原因:①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的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②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③这种神话的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2.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交流点拨】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长远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文章在写法上多用对比、衬托。在命名上加重对比色调。如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的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而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智叟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2.拓展延伸: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交流点拨】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当今时代,如果人人都只追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嫦娥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
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吧!
3.布置作业:
完成《实践与探究丛书》本节内容。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6单元 人性的光辉\\板书设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板书设计.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板书设计.TIF" \* MERGEFORMATINET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INCLUDEPICTURE "F:\\8年级人教语文上册——教学资源\\1、新教案(精英新课堂)\\第6单元 人性的光辉\\教学反思.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10\\F\\待用方正文件\\6.13\\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学反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李雅姝\\课件\\教案8语文人教(上)--测控\\教学反思.TIF" \* MERGEFORMATINET
本文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已知晓,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课。在准备上这节课之前,我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本课这则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授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愚公愚吗? 二是我们要不要愚公精神?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当然在授课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在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事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愚公移山》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而我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对知识的讲解蜻蜓点水,这是不够的。






(共47张PPT)
23 愚公移山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顺畅翻译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由合作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通过探讨交流,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反衬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学会勇往直前。
三维目标
愚公移山精神:
新课导入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闭幕词,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出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列子(前450—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知识梳理
作者介绍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全书共八篇,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迪与智慧。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作品简介
寓言: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相关介绍
万仞( )  冀州( )   
荷担(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雍南( )
字词积累
rèn


jī běn
shuāng
chèn
sǒu
kuì
cuò
yōng
字词积累
【方七百里】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迂】曲折,绕远。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塞,阻塞。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聚室而谋】室,家。谋,商量。
【穷匮】穷尽。
【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寒暑易节】更替。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纵横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疏通文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

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

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将近
阻塞
曲折,绕远
苦于
集合全家来商量
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纷纷表示赞同
译文: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这两座大山横亘面前而阻塞交通,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

土石?”
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
提出疑问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译文: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

畚运于渤海之尾。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三个能挑担的人
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凿石头,挖泥土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


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复姓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寡妇
译文: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一个遗孤,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老人
你也太不聪明了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指草木
译文: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还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

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长叹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即使
不如,比不上
幼儿,小孩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

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穷尽
没有话来回答
愁苦,这里指担心
译文: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小孩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

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

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山岗阻隔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同“返”,返回。
2.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同“无”,没有。
4.一厝朔东
同“措”,放置。
重点积累

其妻献疑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的
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二、一词多义

以君之力
虽我之死
告之于帝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他,指愚公。
代词,这件事。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将近
况且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疑问代词,哪里。
加强语气

面山而居
何苦而不平
而山不加增
表修饰
表承接
表转折
2.指通豫南
(古义:直;今义:手指 )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三、古今异义
1.年且九十
(古义:将近;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指草木; 今义:毛发)
6.惧其不已也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义:肩负、扛; 今义:莲花)
四、词类活用
2.聚室而谋
使动用法,使……聚。
1.面山而居
名词作动词,向着。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梳理全文的脉络。
故事背景——介绍两座山(面积、高度、地理位置);
故事开端——愚公率众移山;
故事发展——愚公驳斥智叟;
故事结局——移山愿望实现。
从文中找出愚公移山原因和目的的句子。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整体感知
第一段介绍了两座山的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介绍了山的名称、面积、高度、地理位置。衬托移山的艰难,突出愚公的品质。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课文写了愚公移山的哪些内容?
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倒土的地点: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具体的行动:
“遂率子孙……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的困难:
两座山面积大、高;
愚公年老力衰;
移山劳动力缺乏、工具简陋;
安置土石的困难、运输路途远;
妻子的怀疑、外人的讥讽。
愚公面对困难的解决办法: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没有地方放置土石
劳动力缺乏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遗男……跳往助之”
不惧路途遥远
——团结一切力量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智叟的嘲讽
——移山的信念会永远传承下去
移山的结果: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于愚公移山,其他人的态度如何?
其妻:
支持移山,关心身体,提出实际困难
家邻:
赞同移山,齐心协力
智叟:
反对移山,讥笑嘲讽
神仙:
感动诚心,援助移山
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移走了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这样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大山。
以神话结尾的目的: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这两句话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显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显出愚公形象的高大。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深层探究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态度呢?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其次是愚公之妻“献疑”: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最后是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深层探究
3.“平险”是如何进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还有谁?表明了什么?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③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深层探究
4.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
(1)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2)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3)气氛不同。与家人的争论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争论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逃避困难。愚公——①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②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有发展变化的眼界(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深层探究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没有。原因:①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的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②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③这种神话的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品味语言
2.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克服困难的精神。
要点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长远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品味语言
智叟:
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愚公:
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
造福后人、大智若愚

对比
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人物特点
文章在写法上多用对比、衬托。在命名上加重对比色调。如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的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而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智叟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总结课文
愚公移山
移山之因:
愚公移山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困难(自然)
山高
路遥
工具简单
塞、迂
移山过程:
移山结局:
无陇断焉

冲突(人为)


决心之大
其妻献疑
智叟笑而止之


坚忍不拔
板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