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四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四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9-12 10:14:54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
生 物(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总共50分)
1.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个体数量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2.我国已全面实施二胎政策,从种群特怔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调查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4.如图所示是三种种群的年龄组成示意图,能正确反映三种种群密度增加速率的顺序是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①>②>③
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动物的种群密度都需要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B.性別比例既可影响出生率也可影响死亡率
C.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现状说明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D.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年龄组成
6.某生物兴趣小组应用微生物显微计数法,开展温度对乳酸菌种群密度(个/mL)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过程中若培养液被杂菌污染,则实验结果会偏大
B.研究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滴管等实验工具
C.可以预测,20℃条件下乳酸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定比10℃下大
D.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制作酸奶的发酵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
7.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
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小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8.如图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9.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B.渔业捕捞必须从C点开始
C.影响B到C段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
D.BC段种群密度逐渐增大,环境阻力也逐渐增大
10.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
B.计数操作时,不需染色直接镜检
C.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计数操作时,应先往计数室滴满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后再镜检
11.在可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
A.甲、乙均增加 B.乙强甲弱
C.甲强乙弱 D.甲、乙均减弱
12.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说法错误的是
A.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多少
B.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C.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树木、蝗虫的幼虫、鱼类的种群密度
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13.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食物链、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C.一座山上,山脚、山腰、山顶各处动植物的种类都有所不同,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一片农田中,玉米长势参差不齐,高的高矮的矮,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14.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弱,因此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B.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C.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D.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为确保结果精确应随机取样
15.下列关于教材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数最多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不需要重复实验,但要对照组
C.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必须只能是记名计算法
D.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组土壤要灭菌处理,对照组不处理
16.如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值K
B.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C.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D.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17.黑龙江省东北部森林群落主要分为三个演替阶段: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针叶林为顶极群落。对黑龙江省东北部不同生境中鸟类多样性调查,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地区
鸡西
双鸭山
七台河
鹤岗
鸟类 多样性 指数
针叶林
2.045
1.568
2.007
1.131
针阔混交林
2.134
2.689
2.378
1.985
阔叶林
1.238
1.256
1.189
1.058
A.鸟类多样性指数高低与植物类型的丰富程度有关
B.针叶林是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稳定群落
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鸟类的多样性持续增加
D.可通过样方法采集数据,再统计计算多样性指数
18.某林区因森林火灾导致生态系统被毁,成为秃山。下面是之后20年间该林区植被变化情况图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地区20年间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恢复力稳定性不断增加
C.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1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包括种群密度和分布型等
B.种群的年龄金字塔中有一条中线,该线代表每一个年龄组中间年龄的个体数
C.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
D.地球上现存的群落都为顶极群落,其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
20.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仅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
B.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优势种的出现常淘汰原有优势种
C.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生态环境越优越,群落的物种种类数就越多
21.一个无人管理的小水塘会慢慢变小、变浅,成为一个小沼泽地,然后慢慢的变成一片灌木丛,下列关于该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演替过程中灌木因其在争夺阳光中占优势而取代前一群落成为优势种
B.该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K值不一定都在上升
C.加强水塘管理会使得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
D.该群落最终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22.某山区坡地因树木过度砍伐而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为了治理环境,人们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所用的调查数据主要是采用样方法得到的
B.在a年内,物种①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D.若气候适宜,群落在c点后,灌木将持续占主导地位
23.谢灵运《登池上楼》有这样的描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下列关
于池塘中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会受无机环境的影响
B.研究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C.如果该池塘的水体出现严重水华现象,物种的丰富度会有所增加
D.池塘岸边柳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应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4.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进行调查,获得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数据并整理如表所示。研究表明,该种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个体数
92
187
58
55
57
52
60
74
85
112
注:表中“1”表示该种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的年龄组类型为增长型
C.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该鱼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
D.调查该鱼种群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25.下列有关以种群和群落为研究对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终阶段都是森林,只是用时不同
B.森林群落中仅大部分山毛榉和五针松被砍伐,降低了群落丰富度
C.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只含有一个物种
D.农田中的高粱有高有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二、非选择题
26.(10分)紫茎泽兰是一种恶性入侵杂草,该植物耐贫瘠,入侵后可迅速侵占撂荒地、稀疏林草地,排挤当地植物,给许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为研究其入侵机制,对某入侵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注:植物覆盖度是指某一地区植物茎叶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区面积之比。
(1)某种植物的覆盖度可间接反映该种植物的种群_________,紫茎泽兰的覆盖度越大,在与当地草本植物对_________的竞争中所占优势越大。
(2)对土壤微生物丰富度的调查中,首先用_________法获取土壤样品,然后制备土壤浸出液并适当稀释,再将土壤浸出液接种在培养基上,通过观察菌落进行初步的鉴定和_________。
(3)科研人员研究了紫茎泽兰与入侵地土壤状况变化之间的关系,由上表结果分析:
①真菌在生态系统中一般充当_________者。
②用紫茎泽兰根系浸出液处理未入侵区土壤,土壤微生物的变化与重入侵区一致,说明紫茎泽兰根系的分泌物可_________土壤微生物的繁殖。
③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而提高了土壤_________,而这又有利于紫茎泽兰的生长与竞争。这是一种_________调节。
27.(10分)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之间,能在pH值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d,在不同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的具体课题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第5d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台盼蓝是一种大分子染料)。
②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若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则实验结果偏大;若酵母菌未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就观察计数,则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统计__________________(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4)已知血球计数板的大方格为1mm×1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一个大方格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____________个。
28.(10分)某草原生活着黑线姬鼠、鹰等种类繁多的动物。
(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140hm2)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只/hm2)。进一步调查发现了黑线姬鼠的标记物有脱落的现象,则上述估计的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若年初时黑线姬鼠有10000只,年末时有11000只,其中新出生的2000只,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___________,另外1000只减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鹰大量繁殖会导致黑线姬鼠的数量减少,该草原群落物种的丰富度_____
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9.(10分)下列是关于种群、群落的相关叙述。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的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其_____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的K/2点对应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动物的种群密度,若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将比正常值______(填“偏高”或“偏低”)。若这种草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其K值将会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3)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缓慢___________,直至顶级群落。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其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最___________。
30.(10分)2018年,我国全面推行的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图甲为某城市人工湖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人工湖生态系统中不同的鱼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体现了群落的______
__结构。图乙为对该人工湖中不同面积样方中物种丰富度调查的结果,你认为调查该人工湖中物种丰富度时,应选取的样方面积最佳为图乙中________。
(2)图甲中鲤鱼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直接决定鲤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________。若下图是鲤鱼种群的增长曲线图,为了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则在捕捞后应让湖中鲤鱼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若鲤鱼大量减少,则短期内野鸭的数量将会________。
(3)研究发现鲫鱼有利水消肿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
生 物(一)答 案
1.【答案】A
【解析】居住人口不同年龄个体数量的比例,属于种群的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数量动态,A正确;现有人口数量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错误;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属于种群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错误。
2.【答案】C
【解析】全面实施二胎政策,目的是提高出生率,故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故选C。
3.【答案】C
【解析】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虫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最终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错误;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S型增长,但是由于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最终会逐渐减少而灭亡,D错误。
4.【答案】D
【解析】①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②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年龄结构属于稳定性;③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故三种种群密度增加速率的顺序是①>②>③,故选D。
5.【答案】D
【解析】活动能力较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用样方法调查,A错误;性別比例只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B错误;人口的老龄化不能说明人口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C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年龄组成,D正确。
6.【答案】D
【解析】研究过程中若培养液被杂菌污染,则培养液中除了乳酸菌外,还存在其它微生物,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A正确;应用微生物显微计数法对乳酸菌进行计数时,需要使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滴管等实验工具,B正确;题图显示:随着时间的递增,20℃条件下乳酸菌的种群密度逐渐大于10℃条件下乳酸菌的种群密度,而且培养时间越长,两种温度条件下的乳酸菌种群密度的差值越显著,据此可以预测,20℃条件下乳酸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定比10℃下大,C正确;由于设置的温度梯度过大,所以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出“制作酸奶的发酵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的结论不科学,D错误。
7.【答案】B
【解析】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015=1.015,B正确;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C错误;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8.【答案】A
【解析】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时为K/2,A错误;图1中a点、图2中的c点和图3中e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增长速率最快,B正确;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率为0,C正确;图1、2、3都是S型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D正确。
9.【答案】B
【解析】C点为K值,种群增长速率为0,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时,即图中的B点,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渔业捕捞可从B点以后开始,但是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影响其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C正确;BC段种群密度逐渐增大,环境阻力也逐渐增大,最终导致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D正确。
10.【答案】C
【解析】生物实验需要设置对照试验和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而本实验中出现了两个变量,即培养液的浓度和温度,A错误;计数操作时,需要通过染色才能在镜检时区分死菌和活菌,B错误;因为丙试管中只加入了无菌水,而无培养液,因此酵母菌会因缺少营养物质而死亡,乙试管中虽然加了培养液,但因温度过低,因此酵母菌代谢不旺盛,不会大量繁殖,而甲试管内有培养液,温度也适宜,所以酵母菌代谢旺盛,会大量繁殖,在初始阶段呈“J”型增长,C正确;计数操作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从盖玻片一侧滴加培养液,最后镜检,D错误。故选C。
11.【答案】C
【解析】由图中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播种甲种子比例的升高收获的种子量明显升高,当甲的播种量在40%时,收获的种子量就已经超过了乙,说明甲的竞争力高于乙,因此当甲的播种量在50%时,甲的竞争力更高于乙,选C。
12.【答案】C
【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是群落的丰富度,A正确。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一般都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B正确。鱼类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可使小动物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固定保存,D正确。
13.【答案】D
【解析】A. 食物链、食物网中不包含分解者,因此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正确;B.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正确;C. 一座山上,山脚、山腰、山顶各处动植物的种类都有所不同,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地形的起伏、光照和湿度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各个地段生物种群的分布和密度的不相同,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正确;D. 一片农田中的玉米为同一物种,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错误。故选D。
14.【答案】D
【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错误;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数量偏小,使调查结果偏大,B错误;将酵母菌培养液滴于计数室后再盖上盖玻片,盖玻片会由于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而不能严密地盖到计数板表面,使计数室内的培养液体积增大,计数结果将偏高,故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C错误;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为确保结果精确应随机取样,使调查结果更接近实际值,D正确。故选D。
15.【答案】D
【解析】由于低温是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因而处于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正常,处于后期和末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加倍,而视野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量最多,A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为前后自身对照实验,不需另设置对照组,B错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错误;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中,实验组土壤要灭菌处理,对照组不处理,D正确。
16.【答案】D
【解析】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3周时就达到了K值,A错误;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减少,所以生物甲与生物乙不可能互利共生,B错误;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生物甲的数量均为S型增长曲线,C错误;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的数量在一直上升,所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
17.【答案】C
【解析】据表格分析,各地区的针阔混交林的鸟类丰富度最多,针叶林次之,阔叶林最少,说明值类型与鸟类丰富度有关,A正确;据题干知,针叶林是该地区顶级群落,可以推断针叶林最适合当地气候,B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该地区会演替为针叶林,鸟类多样性下降,C错误;丰富度可以通过样方法调查,D正确。
18.【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20年间生物种类由少到多,说明发生的是次生演替,A正确;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加,而恢复力稳定性不断降低,B错误;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到草本层光照的多少,从而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C正确;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所以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正确。
19.【答案】C
【解析】A.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A错误;B. 种群的年龄金字塔中有一条中线,该线与年龄的个体数无关,B错误;C. 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C正确;D. 地球上现存的群落不一定处于顶极状态,例如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群落,可能正在进行演替,D错误;故选:C。
20.【答案】D
【解析】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优势种的出现常取代原有优势种,但原有优势种并未被淘汰,B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错误;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环境中生态因素越优越,对植物生长越有利,植物种群多,则动物种群就多,结构就越复杂,D正确。
21.【答案】D
【解析】A. 该演替过程中灌木因其在争夺阳光中占优势而取代前一群落成为优势种,A正确;B. 该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K值不一定都在上升,有的上升,有的下降,B正确;C. 加强水塘管理会使得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C正确;D.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D错误;因此选D。
22.【答案】D
【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依题意: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的优势种分别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其典型物种主要是指各阶段的优势种,A项正确;在a年内,物种①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正确;曲线图显示,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出现的晚,随着时间的递增,当物种①、②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时,物种③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说明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C项正确;若气候适宜,群落在c点后,乔木可能会逐渐取代灌木而占主导地位,D项错误。
23.【答案】C
【解析】之所以许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有差异,主要就是受无机环境的影响,A正确;研究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正确;如果该池塘的水体出现严重水华现象,物种的丰富度会减少,C错误;池塘岸边柳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是针对同一物种的描述,不能反应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24. 【答案】C
【解析】A.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的比例,A错误; B. 该鱼种群的年龄组类型为稳定型,B错误;C. 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由于存在空间限制及天敌,该鱼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C正确;D. 调查鱼种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
25. 【答案】C
【解析】自然条件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只有在适宜条件下,才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A错误;森林群落中仅大部分山毛榉和五针松被砍伐,没有降低了群落丰富度,因为森林中物种数目没有减少,B错误;一个物种可以生活中不同的地域中,从而形成多个种群,而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C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针对某区域内不同物种而言,不是对同一物种形成的种群而言,D错误。
26.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
(1)密度 阳光
(2)取样器取样 计数
(3)①分解② 促进 ③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量(2分) 正反馈(2分)
【解析】分析题表可知:①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②根据紫茎泽兰未入侵区土壤和重入侵区的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说明紫茎泽兰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③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而提高了土壤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量。(1)植物覆盖度是指某一地区植物茎叶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区面积之比,可间接反映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紫茎泽兰的覆盖度越大,说明在与当地草本植物对阳光的竞争中所占优势越大。(2)对土壤微生物丰富度的调查中,首先用取样器取样法获取土壤样品,然后制备土壤浸出液并适当稀释,再将土壤浸出液接种在培养基上,通过观察菌落进行初步的鉴定和计数。(3)①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充当分解者。②用紫茎泽兰根系浸出液处理未入侵区土壤,土壤微生物的变化与重入侵区一致,说明紫茎泽兰根系的分泌物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③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而提高了土壤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量,而这又有利于紫茎泽兰的生长与竞争。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27. 【答案】每空2分
(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
(3)② 偏小 ③不被
(4)M×106
【解析】(1)该实验中,每天应在同一时间取样,因此第五步中应在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2)分析实验表格可知,实验中自变量包括温度和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的浓度,因此抗原确定本实验的课题名称是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3)②将酵母菌滴加到血球计数板上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若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则实验结果偏大。③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不能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活菌,所以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时,应只记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4)已知血球计数板的大方格为1mm×1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一个大方格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一个大方格观察值÷1个大方格容积×稀释倍数×溶液体积=M÷(1mm
×1mm×0.1mm×10-3)×10×10=M×106个。
28. 【答案】每空2分
(1)100 偏大
(2)20% 死亡和迁出
(3)不变
【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1)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利用公式100∶X=2∶280,得X=14000只,进而计算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000÷140=100只/hm2,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标志个体数,标志物部分脱落,重捕标志个体数变小,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2)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00/10000=20%,另外1000只减少的原因可能是死亡和迁出。(3)鹰大量繁殖会导致黑线姬鼠的数量减少,但群落物种种类不变,丰富度不变。
29.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2分
(1)出生率(1分) 增长型(1分)
(2)偏高 变小
(3)增加 强
【解析】(1)种群的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其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的K/2点时种群处于数量增长阶段,所以其对应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重捕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所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数) ÷第二次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将比正常值偏高;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若这种草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其K值将会变小。(3)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一般缓慢增加,直至顶级群落。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其垂直结构最复杂,所以其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最强。
30.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
(1)垂直 S5(2分)
(2)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2分) K/2 增加 (2分)
(3)直接
【解析】(1)不同的鱼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依据图乙可知,要调查人工湖的物种丰富度,最好选取物种达到饱和的最小样方的面积,即S5。(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决定该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保持这一水平有利于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因此为了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则在捕捞后应让湖中鲤鱼种群数量保持在K/2。由于食物链上营养级越多,能量传递过程消耗的能量越多,所以当鲤鱼大量减少时,会使野鸭所在的食物链缩短,从螺蛳得到的能量更多,因此短期内野鸭数量将会增加。(3)鲫鱼利水消肿的功能属于药用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
生 物(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50分)
1.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密,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密林熊蜂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C.该盗蜜行为不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D.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2.下图为某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50年,种群的年龄结构一定为稳定型
B.1910—1920年间,种群的增长方式属于逻辑斯谛增长
C.1950年,种群的个体数已达最小值
D.1950—1970年间,此种群个体数增加
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是一个准确值
4.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1
5
10
2
0
0
物种2
1
2
5
3
3
物种3
0
1
3
8
6
A.第1-20年,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若物种1和2为单子叶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不能用样方法
C.第1-5年,物种1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物种1逐渐消失可能是因为其不适应弱光环境
5.近些年来,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煤矿建设。这虽然为缓解能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环境。一是造成了许多塌陷区,二是堆积了很多很大的矸石山。试想,若干年过后这些塌陷区内和矸石山上将会分别出现
A.绿油油的庄稼和不毛之地
B.水草丛丛和片片地衣
C.池塘群落和森林群落
D.鱼鸭满塘和果树满山
6.豚草是原产于北美的一种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in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A.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
B.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曲线增长
C.可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
D.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7.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A为“J”型增长,每年增长率不变
B.图B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为0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8.如图曲线表示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农户,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若干年后,岛上人口增长的情况.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A.该岛在m年内,人口增长类似“J”型曲线
B.n线是该环境允许的最大值
C.由O点降至P点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淡水资源
D.图示表明该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9.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甲可知,为实现可持续地对资源的利用,载畜量不应超过C点
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10.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t1~t2之间,种群数量大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速率不断增加
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
11.为除去某种害虫而引入捕食性蜘蛛后,对害虫和蜘蛛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B.B期间蜘蛛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C.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D.图中所示的害虫和蜘蛛的关系是竞争
12.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D.M、N将呈现“J”型增长
13.下图为某桑园为除去桑毛虫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14.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物种组成
C.优势种 D.营养结构
15.下列属于群落研究水平的是
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B.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 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16.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藻类植物在海水中的分布如下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海水深度



主要海藻门类
绿藻门
褐藻门
红藻门
A.浅水层中的所有绿藻构成一个种群
B.海藻的分层分布有利于降低种间竞争
C.影响海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
D.所有藻类构成群落
17.如图为高山上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从曲线图中滞后性的特点判断七者间存在捕食关系
B.图中体现出群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
C.生活在同一垂直高度的昆虫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
D.不同种昆虫的分布高度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
18.灰沼狸生活在南非,营集群生活。一些个体在群中其它个体取食时,占据高处放哨。放哨者通常第一个发现接近的捕食者,并且发出警告声后,迅速到达安全的地方。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组别
受试者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甲组
前3天没参与站岗放哨的灰沼狸
用25g熟蛋喂食10个个体
站岗频繁且时间长
不喂食10个个体
站岗不频繁,且时间短
乙组
前3天参与站岗放哨的灰沼狸
用25g熟蛋喂食10个个体
站岗频繁且时间长
不喂食10个个体
站岗不频繁,且时间短
据上述现象及实验,无法推断出
A.站岗放哨是利己又利他的动物行为
B.站岗放哨者与取食者是互利共生关系
C.实验结果与是否经历过站岗放哨无关
D.站岗放哨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由草本阶段演替为乔木阶段,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步提高
B.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C.表中草本阶段的丰富度最高
D.该农田的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
2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演替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21.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
B.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C.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不同
D.地衣→苔藓→灌木→草本→森林五个阶段为初生演替的必经过程
22.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但不一定形成了新的物种
B.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垂直分布的最终决定性因素都是光照
C.1∶1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
D.火山喷发后的演替一般属于初生演替
23.下表为某退耕林地在恢复阶段的研究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群落类型
树种数量
平均胸径(cm)
平均高度(m)
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
22
8.7
6.3
Ⅱ:25年的次生林
81
10.4
8.4
Ⅲ:50年的次生林
96
11.8
9.2
Ⅳ: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
128
13.7
10.5
A.退耕林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调查退耕林地乔木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C.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加快
D.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24.根据已学的知识,分析下列曲线或柱状图,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第2、3阶段增长速率先快后慢
B.乙图可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离体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C.丙图表示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术后,随时间变化短期内小狗血液中三种激素的相对含量变化,分析可知a可以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丁图表示在抗体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a、b、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以及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为:a内质网―→b高尔基体―→c细胞膜
25.早在宋代,我国就掌握了四大家鱼的混养技术。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B.池塘中的四大家鱼共同构成池塘生物群落
C.四大家鱼相互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一段时期内会增加
二、非选择题
26.(10分)下图为华科大附中高二年级的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⑤表示_____________。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方法⑦调査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填“偏大” “偏小”或“相等”)。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_,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
(5)为了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小明又做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该实验小明重复了三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在用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______个。
27.(10分)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请分析回答:
(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
___。若选取面积为10m2的样方5个,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株/m2。
(2)如图1表示小组同学根据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该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绘制出的λ值变化曲线。分析可知,在0-2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年。

(3)某研究所对该生态系统某一段河流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2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A、B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_。
②从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这种鱼在 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28.(10分)某滨海区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土壤退化并形成碱斑地,自然植被仅有碱蓬、碱蒿等少数几种植物。回答下列问题:
(1)该碱斑地的全部碱蓬构成一个____________。酸碱度的差异使碱蓬、碱蒿等分布在不同的地段,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
(2)人们对碱斑地封育、种草期间,引入的虎尾草数量并没有呈指数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恢复改造的进行,沿岸水域出现了底栖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草等,它们之间主要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种)。
(4)某兴趣小组对该地区的小动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査。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____________两种方法。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基本不变”)。
29.(10分)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图乙表示某区域不同年份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C值=甲存有量/乙存有量)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
(2)若图甲中的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______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从图乙分析,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_。从a年到e年,乙逐渐成为优势树种,群落的这种变化叫做__________________。
30.(10分)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
生 物(二)答 案
1.【答案】A
【解析】密林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占比,进而影响基因频率,所以会影响进化,B错误;盗蜜行为影响结实率,影响角蒿花子代数量,可能会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样方法可调查活动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而盗蜜频率是单位时间盗蜜行为的次数,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D错误。
2.【答案】B
【解析】1950年,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应该是衰退型,A错误;1910—1920年间,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差值几乎相等,所以种群的增长方式属于逻辑斯谛增长,B正确;1970年,种群的个体数达最小值,C错误;1950—1970年间,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此种群个体数在减少,D错误。
3.【答案】C
【解析】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难于辨别个体数目,双子叶植物较易辨别个体数目,故一般选择双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A错误;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B错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等调查种群密度都只是估算而不能准确反映准确的种群密度,D错误。
4.【答案】D
【解析】表中信息仅反映出物种1、2、3的种群密度的变化,不能反映出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的变化,A错误;对于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所以不能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但对于有些单子叶植物(如玉米)从地上部分容易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能用样方法,B错误;第1-5年,物种1是优势种,其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C错误;第10-15年,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1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适应弱光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5.【答案】C
【解析】因塌陷地区内有大量的水,故经过几十年的次生演替,许多塌陷地区将演替为池塘群落;因为矸石山上全是岩石,其上面会发生初生演替,经过几十年的演替,可以构成森林群落;故A、B、D错,选C。
6.【答案】B
【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因此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A项正确;因空间、资源有限,该区域豚草的种内斗争随着种群密度的不断增大而越来越激烈,其种群数量最终将呈“S”型增长,B项错误;表中信息显示:在2004年龙葵的数量开始消失, 据此可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C项正确;由于豚草入侵,该区域狗尾草的数量逐年减少,龙葵最终被淘汰,说明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图A为“J”型增长,其增长率不变,A正确;图B为“S”型增长,E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G点时增长速率为0,B正确;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E点之前进行,C错误;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因为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
8.【答案】C
【解析】农户迁入南海某岛m年内,由于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人口增长呈“J”型曲线,A正确;随环境阻力增加,曲线围绕n线波动,说明n线是该岛环境容纳量,B正确;人口剧增后,岛上生活资源发生短缺,人们为争夺生活资源加剧了种内斗争,种群数量减少,但岛上水资源并不缺乏,C错误;由P点升到Q点并稳定在n线上,说明该岛上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9.【答案】C
【解析】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A正确;由图甲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并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从图乙可知,E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从图乙可知,F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K值),D正确。
10.【答案】A
【解析】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二者的差值逐级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A错误,B正确;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在t1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应在t1前及时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D正确。
11.【答案】B
【解析】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则害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的来源减少而导致其数量的增加变慢,甚至减少,A错误;B期间害虫数量减少,导致蜘蛛的食物不足,进而引起蜘蛛数量减少,B正确;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C错误;由题意“引入捕食性蜘蛛”可知:图中所示的害虫和蜘蛛的关系是捕食,D错误。
12.【答案】C
【解析】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A错误;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B错误;当d13.【答案】D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引入暴猎蝽后,由于暴猎蝽侵占桑毛虫的生存空间,导致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A项正确;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所以其增长速率最大,B项正确;桑毛虫与暴猎蝽之间是捕食关系,c点时,暴猎蝽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桑毛虫数量少,因此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C项正确,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A正确;题干中未涉及物种组成及比例,B错误;本题中没有体现出群落中有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错误;植物之间只有竞争关系,D错误。
15.【答案】B
【解析】A.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种群特征,A错误;B. 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标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的特征,B正确;C. 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D.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D错误。故选:B。
16.【答案】B
【解析】绿藻门中不只有一个物种,不符合种群的定义,A错误;藻类的分层分布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有利于各种藻类对水体中无机盐等营养成分的利用及对光能的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间竞争的强度,B正确;影响不同水层中藻类的分布主要因素是光(光质),不同波长(颜色)的光穿透水体的能力不同----红光到蓝紫光穿透水体的能力逐渐增强,C错误;该海洋生态系统除啦藻类还有其他生物,D错误。
17.【答案】D
【解析】题图为高山上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而不是种间关系的曲线,不能判断出七者间存在捕食关系,A错误;不同垂直高度上分布的种群和群落不同,图中不能体现出群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B错误;生活在同一垂直高度的昆虫之间会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动物的分布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环境有关,所以不同种昆虫的分布高度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D正确。
18.【答案】B
【解析】灰沼狸的站岗放哨属于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动物的声音、动作等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是利己又利他的动物行为,A正确;站岗放哨者与取食者是同一种生物,而互利共生为种间关系,B错误;甲乙两组实验对比,说明站岗放哨的频率和时间与是否经历过站岗放哨无关,C正确;站岗放哨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19.【答案】D
【解析】该群落由草本阶段演替为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步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步提高,恢复力稳定性下降,A错误;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仅仅在植物丰富的区域,B错误;分析表格可以知道森林阶段物种丰富度最高,C错误;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正确。
20.【答案】B
【解析】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共同进化,A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B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存在竞争,C错误;人类活动常常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进行,D错误。
21.【答案】D
【解析】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则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使得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B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只有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群落演替才会演替到森林阶段,D错误。
22.【答案】C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故A正确;动物的垂直结构取决植物,而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故B正确;不同的种群中,性别比例不同,故C错误;火山爆发后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故D正确。
23.【答案】C
【解析】退耕林地中保留有植物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资源,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B正确;对比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减慢,C错误;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D正确。
24. 【答案】D
【解析】由分析可知,甲是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第2、3阶段增长速率先快后慢,A正确。哺乳动物个体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功能,但是离体细胞的温度只能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从而酶的活性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乙图可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离体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B正确。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术后,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都下降,根据负反馈调节机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会升高,即a可以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如果丁图表示在抗体分泌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根据过程中膜面积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及高尔基体面积减小、细胞膜面积增大,可知,a、b、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内质网、细胞膜、高尔基体,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D错误。
25. 【答案】D
【解析】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分层结构,而不是水平结构,A错误;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池塘生物群落,只有四大家鱼不能构成群落,B错误;据图示可知,青鱼和草鱼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鲢鱼和青鱼及草鱼在混合放养时,由于利用的食物和空间不同,故不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由于鲢鱼是植食性动物,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增多,因此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D正确;故选D。
26.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
(1)出生率或迁入率(2分) 年龄组成
(2)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λ-1)X100%
(3)偏大
(4)性别比例
(5)减小误差 2×107(2分)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迁入率或出生率,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表示迁出率和死亡率,④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⑥表示性别比例,⑦表示标记重捕法,⑧表示样方法。(1)据图分析,图中①能使种群密度升高,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⑤能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表示年龄组成。(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100%。(3)⑦表示标记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査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5)在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实验中,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减小实验误差,应进行重复实验。在用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16×50÷(2×2×0.1×10-3)×10=2×107个。
27. 【答案】每空2分
(1)随机取样 (n1+n2+n3+n4+n5)/5
(2)20
(3)①B ②食物和空间(或资源)有限
【解析】关于调查种群密度,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据图2分析,A表示J型曲线,B表示S型曲线;t0-t1种群增长率增加,t1-t2群增长率减小为0,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特别注意题目n1、n2、n3、n4、n5是种群密度不是10m2种群数量,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其平均值=(n1+n2+n3+n4+n5)/5。(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在3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在第20年;第20~30年间,λ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基本不变。(3)①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刚开始食物、空间充裕,种群数量增长,但由于食物、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最终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曲线,即B图。②t2时,由于食物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所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28.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2分
(1)种群(1分) 水平(1分)
(2)存在环境阻力(空间和资源有限)
(3)捕食、竞争
(4)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 偏小
【解析】生物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1)该碱斑地全部碱蓬构成一个种群;盐碱度的差异使碱蓬、碱蒿等分布在不同的地段,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人们对碱斑地封育、种草期间,引人的虎尾草数量没有呈指数增长,原因是存在环境阻力。(3)随着恢复改造的进行,沿岸水域出现了底栖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草等,浮游植物、水草等之间是竞争关系,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之间是捕食关系。(4)调查物种丰富度的常用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29. 【答案】每空2分
(1)种群密度
(2)B 当种群数量为B点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3)0~e 群落的演替(或次生演替)
【解析】(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若图甲中的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鱼的数量可以在最短时间恢复。(3)从图乙分析,两树种在0?e均处于竞争状态。从a年到e年,曲线显示该比值越来越小,说明甲树种越来越少,乙树种越来越多,即乙逐渐成为优势树种,群落的这种变化叫做群落的(次生)演替。
30.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
(1)福寿螺的密度(2分)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分)
(2)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2分)
【解析】(1)根据题意,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因此自变量为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福寿螺密度越高,鸭舌草日均密度增长率越低,故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捕食关系。(3)从图像中可以看出,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比较三种福寿螺种群密度下水花生的增长率,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越大,水花生的日均密度增长率越小,当用高密度福寿螺处理水花生种群时,水花生的种群密度增加很慢,最后达到最大数量基本不变,故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次生演替,由于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后,狐尾草均保持较高的日均密度增长率,表明其生存能力较强,故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