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梦回繁华(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梦回繁华(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1 07:4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梦回繁华
【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清明上河图》的顺序。回掌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图了解我国绘画艺术的相关知识,培养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
【指导】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清明上河图》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学习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囚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国结合课文内容,欣赏《清明上河图》,领略张择端高超的绘画技艺,了解我国优秀的绘画作品。
【考点】
国“城郭”“考订”“春寒料峭”“跋涉”“摩肩接踵”遒劲”等词是中考易考词语。抓住关键语句,梳理文章各层次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是中考说明文的常考考点。
【文题解读】
“繁华”指的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北宋都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文章以梦回繁华”为标题,给人以穿越时空之感,表达人们对繁荣昌盛的社会的追求和向往。标题极富美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背景】
背景探寻本文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有改动。北宋末年,社会表面上虽是一片繁华的盛世景象,但实际上内忧外患,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张择端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作了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课文解读】
课文全解以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道交代北宋时期城市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在城市文化生活活跃的背景下,绘画题材范国得以扩展。}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点明《清明上河图》的地位—“最具代表性”的北宋风俗画。}
【部分解】第一部分(1):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出现的社会背景一北宋时期,商业繁荣,城市文化生活活跃,绘画题材范围得到极大拓展。
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简单介绍张择端的籍贯、经历、绘画长及其代表作品等。}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说明《清明上河图》创作的特殊时代背景。}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说明《清明上河图》在特殊年代的特殊意义,照应文章标题。}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幅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段解】简单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及作品出现的时间和作品特殊的社会意义。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3,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总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材质、色彩、大小及画面主要内容。通过“24.8厘来”“528.7厘米”等具体准确的数字,介绍了画作的大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乐喻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品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
【段解】简单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及画面主要内容。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概括介绍画面开卷处的内容,总领以下四句。}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具体介绍画面中汴京近郊的风光及人物活动、环境氛围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概括介绍画卷中段的内容,总领以下八句。}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介绍了汴河在当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价值。}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句解从船工、纤夫的角度描绘了汴河上繁忙的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宛如飞虹”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描绘了汴河上拱桥的形状。}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通过对滑船驶过拱桥的细节描绘,介绍了拱桥周国热闹非凡的景象。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介绍街道上店铺林立,行人络绎不绝的紫华景象。}
【段解】分别详细介绍了画卷首段、中段和后段所描绘的内容。
【部分解】第二部分(2——4):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成画时间、大小、画面主要内容等。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3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概括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绘画特点。}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主要特点和独有的表现方式。}《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点出《清明上河图》写实的特点。}《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具体指出《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内容一致的地方,突出《清明上河图》写实的特点。}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动,皆细致入微。{用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清明上河图》细节刻画真实的特点。}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呼应前文,同时也揭示出画面之外的内容。}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点明《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部分解】第三部分(5):点明《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呼应开篇,收東全文。
【字词详解】
坊(fāng):城市居民聚居地的名称。
市:城市中划定的贸易场所或商业区。
汴(biàn)梁:又称“汴京”,北宋都城,在今河南开封。
东武:地名,今山东诸城。
徽(huī)宗:即宋徽宗赵估(jí)。下文中的“政和”“宣和”均是他使用过的年号。
题跋(bá):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界画:中国画的一种作画时使用界笔、直尺,主要题材是宫室、楼台、屋
工:善于(画)。
★城郭: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借指城市。
★考订:考据订正
内忧外患:同时并起的国内的灾祸和外来的侵略。
建炎:宋高宗赵构(1107—1187)的第一个年号(1127-1130)。
绢本:写在绢上或画在绢上的字画。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汴河:古运河名。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分东、西二段,东段被称为汴河。
慢板:与下文的柔板、快板、紧板等都是音乐术语,表示音乐的节拍。
田畴(chóu):田地;野。
★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驮(tuó):用背部承载人或物体踏青:清明节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青,青草。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漕运:旧时指国家利用水道调运粮食舳舻(zhúlú)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纤夫:以背纤拉船为生的人。纤,拉船用的绳子。
(qiàn)纤夫

(xiān)纤弱
檐(wéi)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篱(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篙(gāo)竹篙
蒿(hāo)茼蒿
赶脚:赶着驴或骡子供人雇用
脚店: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客店。
沉檀(tán):沉香木和檀香。二者均为香木。
★摩肩接踵( zhǒng)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络绎(yì)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手卷:裱成横幅的书画长卷,只供案头观赏,能卷舒,不能悬挂。
冗(rǒng):多余的。兼工带写的手法: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绘画手法。工笔与写意都是国画的画法,工笔用笔工整,注意细部的描绘;写意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
★遒劲( qiújìng):雄健有力。
《东京梦华录》:笔记著作,南宋孟元老撰。追述北宋都城汴梁的城市面貌、岁时物产、风土习俗等。
【图文导航】
北宋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
画卷创作的社会背景
城市文化生活十分活跃 高超的绘画技艺
梦回繁华 作者信息、成画时间、特殊意义
画卷的基本情况 画卷材质、大小、总体特点等 不朽的传世佳作
(2——4) 画卷首段、中段和后段所描绘的内容
画卷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5)
【主旨】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加深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同时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重点难点】
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本文是按逻辑顺序,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文章开篇先介绍《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大背景。接下来介绍作者张择端,作品出现的时间,作品的社会意义,画卷材质、大小,画卷的总体特点、具体内容等。介绍画卷具体内容时,按照开卷、中段、后段的顺序,详细而有条理。最后点明《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并呼应文章的开头。
【总结】
构思缜密,脉络清晰
文章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基本情况、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构思缜密,脉络清晰,为人们细致地展现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的风采。
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本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综合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引资料等多种说明方法。如“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人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乐喻画,写出了作品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加强了语势。又如第5段中,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清明上河图》写实的特点。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内容更加清晰、准确。
说明中夹杂着描写,使语言更有表现力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但说明中夹杂着描写,使语言更有表现力。以文章第4段为例,写画卷开卷处时,连用“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三个四字短语,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画意的春晓图。文章中这样的四字短语很多,如“长途跋涉”“舳舻相接”“摩肩接踵”等,这些四字短语结构工整,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写画卷中后段,作者则以浓郁的抒情笔调直接描写汴京的繁华景象。这样既增添了文采,又增强了可读性。
【素材】
氤氲( yīnyūn)的雾气中几间茅舍若隐若现;近郊的树林里无数树木泛出嫩绿;喧闹的楼宇间几多好友悠闲对酌;汴河上的船只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船上人影攒动……千年前的繁华,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留恋,还有些许的遗憾。
适用话题:历史感悟
◆拓展阅读◆
胸有成竹知板桥
龚 农
梅兰竹石是中国古代画家们一直偏好的题材因为它们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而一说到画竹,人们往往马上会想到郑板桥。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文学、书法、绘画各方面皆有所成,在绘画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大兰竹菊石是他绘画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其中又以兰竹为主,他通过歌颂兰竹,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郑板桥专聚精力研究兰竹的画法,一当提笔,便胸中勃勃,随手写去,也能自成浓淡疏密、长短肥瘦的格致。即使是几竿青竹、数丛兰叶,也显得疏密有致,多少有节,非凡手能及。
郑燮是一位注重自然、主张首先从生活入手的画家。“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竹过程,是对他重视生活感受的创作观念的绝佳表述。他自己爱竹,住所周围遍栽翠竹,民间有“板桥无竹不入居”的说法。丰富的“眼中之竹”经过郑板桥的提炼、揣摩、概括,也就演化为了“胸中之竹。
郑板桥的《兰竹图)寥数笔,画翠竹几竿、芳兰数丛、巨石一壁,表现出欣欣向荣而又兀傲清劲的精神。巨石仅以淡墨皴(cun,国画画山石时,勾出轮廓后,为了显示山石的纹理和阴阳面,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叫作皴)染,就突显了峭拔凌厉的气势;翠竹枝干粗细相间,竹叶疏密成致,迎风摇曳,細致坚韧,苍翠之感油然而生;兰草疏密相间,虽一丛丛分散,但在竹、石的穿插和统贯下,不仅各丛之间有呼应,而且与竹、石构成有机的画面。整幅作品笔情纵逸,苍劲严整。而题画诗,不仅拓广了画意,而且补充了画面的空虚部分,使画面整体平衡紧凑。这样富有生机的作品,倘若不是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是难以成就的。
(选自中华书局《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有删改)
◆文化常识◆
风俗画
风俗画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社会风俗习惯及人民劳动生活的一种绘画形式。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中便描绘了古代宴客以及杂耍的场景。
真正意义的风俗画出现于唐代,如画家韩滉,他多以农家风俗小景入画,最擅长刻画牛、羊、驴等动物的神态。南宋陆游赞其画:“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现存画迹有《五牛图》。其后很多画家描绘此类题材,宋代李唐的《村医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左建的《农家迎妇图》、朱光普的《村田乐事图》、李嵩的《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
风俗画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下阶层的生活面貌,因而其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选自《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2》,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