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课后练习
1、观察与思考
在一次风较大的时候,观察旗杆上的国旗,当你听到国旗在风中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国旗在不停地_____________;当风停了以后,国旗不再发声,这时国旗在旗杆上不再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
实验一:将钢尺(或塑料尺)的一端紧压在桌边,让另一端伸出桌面外,用手拨动另一端,观察钢尺发声时情形。
实验二:将你的耳朵紧贴在课桌一端的桌面上,在桌面的另一端用手轻轻地敲击;再使耳朵离开,用手以同样大的力度敲击桌面。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
3、动脑想一想
a.实验一的钢尺产生声音时有什么特征?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b.实验二的第一次敲击声是在桌面的一端发出的,但耳朵贴在桌面的另一端能听到声
音,在这个过程中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当耳朵离开桌面时,我们同样可以听到敲击声,这次的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传到耳朵的?
c.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耳朵中的?
基础训练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_停止,声音就消失。
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
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4、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
5、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__。在1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__。
6、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______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播的。若某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另一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则他可以听到声音的次数是________。
8、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9、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古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10、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 )
A、气体能够传声
B、固体能够传声
C、电流能够传声
D、只有纸盒能够传声
11、夏季的一个雷雨天,小明同学在闪电过后5s的时刻听
到雷声,此时温度约为25℃,你认为雷鸣之处离小明同学的距
离约为( )
A、1.7km B、1.73km C、1.66km D、17km
12、请看下列声速表中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
分析上表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至少写出2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题
设计一种方法,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求写出主要的测量工具的步骤)
阅读文章
如图所示,几只小鸟在树上“唱歌”,一个听觉良好的女孩在一间门窗紧闭的甲房间内,靠近单层玻璃她能听到室外鸟的“歌声”;她到另一门窗紧闭的乙房间内,靠近双层玻璃(双层玻璃的夹层内抽成真空),她却几乎听不到室外鸟的“歌声”。
请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女孩在乙房间内几乎听不到室外小鸟的“歌声”?
小资料
“跳跃”的声音
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还会“跳跃”呢!
1921年5月9日,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据调查,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
但是从半径70公里到半径16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
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公里以
外一直到半径300公里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
的轰鸣声。
这真是怪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这片地
区呢?物理学家发现,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爱拣温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密度小的空气,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如果某一个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儿温度高,那儿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一会儿拐到高空,一会儿又往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声音“跳”动的现象。
安徽省合肥市新建的长途电话大楼,楼顶耸立着一座塔钟。这塔钟准时打点,钟声悦耳,响遍全市。但是住在远郊的居民听到的钟声,有时候清晰,有时候模糊,有时正点,有时“迟到”。这是塔钟的失误吗?不是,这也是声音的“怪癖”──爱走气温低、密度大的道路引起的。天长日久,社员们得出一条经验: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兆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这是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
传说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一位住在古寺附近的老人,他虽然不识字,却有识别天气变化的本领。后来老人快要死了,乡邻们要求他把“预测风雨”的秘诀留下,以便今后安排农事。老人同意了,但是他只说了一句话:“远寺钟声清,不用问天公”。说完便咽气了。当时人们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这位老人已懂得钟声清晰程度跟天气变化的关系了。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及传播 答案
1、振动 振动 2、介质 液体 固体 空气 3、液体 4、真空 5、声速 340m/s 6、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 7、2 钢管 空气 3 8、C 9、B 10、B 11、B 12、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实验题提示:设法测出一定距离声音传播的时间t,再用速度计算公式v= 算出声速。如选定一个运动场或平直公路作为场地,用发令枪作为发声体,在一段路程的两端分别站立一个发声者和计时者。注意发令枪后用黑板显示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