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课、诗词五首
【目标】
背诵本课五首诗词,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赏析诗词中的名句。培养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指导】
反复朗读五首诗词,直至成诵;借助注释,联系写作背景,把握诗词大意赏析诗词画面、分析细节等角度入手,体会诗词的意境之美;从思想内容、写作特色等角度,赏析诗词避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把握诗词主旨,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
【考点】
中考常以默写的形式考查诗词中的名句赏析诗词中运用比喻修辞于法的语句是中考诗歌阅读的易考点。如湖北成宁中考诗歌阅读《过零了洋》要求对\雨打萍”作简要赏析。
饮酒(其五)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jng)节先生,因宅子旁边种有五裸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x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曾做过几次官,但因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人,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后辞官归家。他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测明集》传世。代表作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散文《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
【文题解读】
《饮泗》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本诗是其中的第5首。这些诗是陶渊明“既醉之后”所作,故以“饮酒”为题。
【背景】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作者辞官归隐后,写了不少描述田园生活,反映自己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的诗作。本诗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主旨】
本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归隐白沾、超脱世俗的人生。
【重点难点】
怎样理解“而无车马暄”与“心远地自偏”?
要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应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陶渊明喜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但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从某种意义上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没有了这样的烦扰,也可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心”与“地”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总结】
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
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融为一体。“山气日夕住,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在写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蘊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语言平淡,蕴含深厚
这首诗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浑然天成,蕴含深厚。如“心远地自偏”一句,诗人提出只要心灵避离尘世即使置身于喧閘的人境,依旧能够妙契自然。诗人在本诗中,将哲理与诗意完美地磁合在一起,赋予了作品丰高的理趣。
【课文解读】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归田后的感受。“而无车马喧”既道出了诗人对闲适田园生活的喜爱,又表现了诗人对纷扰的官场的厌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超然出世的原因。“问君何能尔”一句承接上文,仿佛是他人出于好奇而追问,颇有情趣。“心运地自偏”一句回答作结,讲了“心”与“地”的辫证关系,说明只要远”,即使身处间市,也不会被尘俗的喧黑所打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静、淡远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一个“见”字,写诗人不经落间抬头,秀丽的南山之景一下子扑入眼帘,表现了诗人心与山的自然相遇,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傍晚山间的美妙景象,描绘悠远、恰淡、自然、和谐的画卷。}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指此时此地的情和境,“真意”指诗人领悟到的生命的真谛。所谓“欲辨已忘言”,实是说此刻诗人体会到的真理意趣,只能意会,不可言待。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与自然神游的高尚品德和审美情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4】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饮酒·结庐在人境》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尤其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几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艺术魅力。
【字词详解】
结庐:建造房舍。结,遼、构筑。庐,简陋的房是
人境:喧囂扰的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选淡泊的样子。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图文导航】
结庐人境
闲适心境
心远地偏
采菊东篱 热爱自然
恬静生活
悠然见山 淡泊名利
此中真意
做人真意
欲辨忘言
春望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等,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面貌,因而被称为“诗史”。其诗沉郁顿挫,格律严谨,感情真挚,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极为深远。代表作品有《望岳》《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文题解读】
春望”即春天所见。“春”点明了“望”的时间望”点明了人的主观行为。
【背景】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鄰(fu)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弃朮宗,途中版军所俘,遂園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的所见所感,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重点难点】
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
此联向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若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呢?另一种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一般解释是,面对乱世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理解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总结】
惰景交融,意境深沉本诗融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根别鸟惊心”就是情景交融的范例。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作者见了反而“溅汨”“惊心”,这两句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感时恨别情,使其深沉含蓄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结构纵深这首诗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后四句写春望之情,遭乱思家。前两联描绘,后两联抒情,由表及里,显出纵深变化。在由外向内的进程中,诗人的优思得到具体而深入的展现。
【课文详解】
春望
唐代: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沧陷,残破不堪;杂草遍地,一片荒芜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凉。“国破”与“山河在”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胀悲痛。虽是写景,却景中含情;既交代了写竹背景,又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为人之的,但因感时恨别诗人却对花落泪,见鸟惊心,移情于物。领联写望中所感,突出了时局的危殆和诗人心情的沉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家书的弥足珍贵。颈联写出了诗人在与家人消息隔绝之后,对家书的急切期盼之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挂念之深。}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写诗人日益老,一个“播”字写出了诗人圆愁问而频频挠头的情状,更短”体现了愁的程废。诗人通过写头发的变化,舍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其悲苦的内心世界。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际,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尾联形象具体而感人,令人回味无穷。}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字词详解】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梓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连:接连
抵:使,相爹
搔:用指甲挠
不胜簪(zān):不住饕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图文导航】
国已破 草木深
触景生情
花溅泪 鸟惊心
春望 忧国思家
烽火连 家书难
感时思乡
白发短 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
【作者简介】
李贺(790-8长古,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他一生怀才不遇,生活潦倒故其诗多为感怀伤逝之作。他善于驰骋想象,熔铸辞采,运用传说,创造新奇魂丽的诗境。代表作有《苏小墓》《李凭箜篌引》等。有《昌谷集》传世。
【文题解读】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原述洛阳令王涣德政之美,梁人萧纲始用此题咏边城征战之事。雁门,郡名,今山西大同东北一带。
【背景】
本诗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唐完宗元和四年(809),王求宗叛乱。消息传到京师,朝野態惊。唐宪宗乃组织军队,讨伐叛军。李贺时在长安,闻知事变,即赋本诗,歌颂平叛战争中英勇赴国难的将士们。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绘将士们临危不乱、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土们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重点难点】
本诗是如何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的诗人善于运用奇特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例如首联运用“黑云压城”“甲光向口”两处细节,展现了守军面对人马众多的敌军严阵以待的情形,显出了守军无比威严、不可侵犯的气概。颔联先用“角声”这一细节,“角声满天”必伴随着喊杀之声和战马悲鸣之声,给人以激战之感;后用浓重夜幕下凝结成紫色的一片片血迹,暗示伤亡的惨重,展现出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可贵精神。颈联先以“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吏浓了。尾联则以“提携玉龙”这一细节,突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忠诚和慷慨赴难的精神。
【总结】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色彩鲜明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色,不仅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玉白色等色彩交织在一起,恰当地点染了战场的悲壮气氛,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鏖战画面,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感染力。
【课文详解】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把一幅大敌压境,危城欲摧的画面,极其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叛军人马之众,米势之凶验,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表现了形势之危急。}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一句排写守军斗志昂扬、尸阵以待的情形开”字,写出了战阵井然有序的情形,形象地展示出守城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角声满天”写号角齐鸣,声震天地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秋色里”点明时令。肃杀的秋景与鸣鸣的角声相映衬,渲乘了阴寒慘切的战地气氣,突显了战斗的惊心动魄句这一句使读者份佛看到了脂般深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片紫色暗示了伤亡的惨重,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克分展现出守城将士浴血奋战的可黄精神,意境悲壮}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半卷红旗”为的是防止发出声响,以便深夜趁做不备,发起攻击;“临易水”既点明了文战地点,又使人想到风萧黄兮易水塞,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表现了将士们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句解“霜童鼓寒”写天京,说明将士留家作战,可见战斗的艰难句解温用“黄金台”的典放,写将士们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思,誓死决战,突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忠诚和燃慨赴难的就神。}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字词详解】
黑云压城:比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欲擭: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菊(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驿片般闪闪发光。
角:军中号角
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在寒夜中凝为常色燕脂,胭腐,色深红。
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黄金台:相侍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留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
【图文导航】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雁门太守行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侧面、衬托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赤壁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古体诗题材广泛,笔力峭健;近体诗以文辞清丽、情韵跌岩见长。多讽喻时政之作,有《樊川文集》传世。代表作有诗歌《泊秦淮》《山行》,散文《阿房宫赋》等
【文题解读】
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背景】
本诗选白《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鼻矶时,有感于国时代的英成败而写下的。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主旨】
这首咏史诗借助三国时期英雄成败之事,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成败的深刻感悟,同时又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激愤。
【重点难点】
怎样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两句诗?
赤壁之战,周瑜以少胜多,是因为他利用了火攻而火攻能成功的关键在于有东风相助。诗人在此从反而设想:假若东风不来,局的发展恐怕会是另外个样子—曹操以远多于孙、刘联军的兵力,轻而易举地击溃孙、刘联军。“铜雀春深锁二乔“以小见大地述了这种假想的结果。乔玄的女儿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是周瑜的夫人姐妹俩合称“二乔”;“铜爸”是曹操修建的一座楼台。一个“锁”字,说明二乔为曹操所俘,那么孙权的事业必定已荡然无存了。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同郎便”的情况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使得诗歌更具情致。
【总结】
叙述平实,构思奇巧
这首诗叙述平实,构思却奇特巧妙。诗人巧借东风”对赤壁之战加以评述,同时诗人不是从正面描赤壁之战,而是从反面着笔,虚拟出一个带有传奇性的结局,从而借鲜明的形象来议论历史。构思可谓别出心裁。
句解这两句诗看似平演实则不平。首句写沙里埋着断戟点出此地有过历史风云。诗人将这件锈迹斑斑的“折戟”磨洗干净,发现是赤壁之战的时代遗留下来的兵器,前朝的道物使诗人思緒万千,为后文抒怀做了铺垫句解这两句是议论东风不与周郎便”句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巨大刺,归功于偶然的东风,其间暗含诗人的生不逢时之叹,曲折地袁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诗人不直言战争之胜黢,而说“铜崔春深锁二乔”,“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巧妙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课文详解】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两句诗看似平演实则不平。首句写沙里埋着断戟点出此地有过历史风云。诗人将这件锈迹斑斑的“折戟”磨洗干净,发现是赤壁之战的时代遗留下来的兵器,前朝的道物使诗人思緒万千,为后文抒怀做了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是议论东风不与周郎便”句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巨大刺,归功于偶然的东风,其间暗含诗人的生不逢时之叹,曲折地袁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诗人不直言战争之胜黢,而说“铜崔春深锁二乔”,“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巧妙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
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的描绘了两个东吴著名美女的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临漳西)。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字词详解】
戟(jǐ):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周郎:即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顿。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铜雀:即雀台。曾操建于邽城(今河北临淖西),因楼顶铸有大钢雀而得名。
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图文导航】
戟沉沙、铁未销
兴感之由
认前朝
赤壁 怀古伤今
东风不与便
议论感慨
铜雀锁二乔
渔家傲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少女、少妇的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醉花阴》等。
【文题解读】
“渔家傲”,词牌名。
【背景】
本词选白《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是记梦之作。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宋高宗建炎四年(130),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等,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有关。
【主旨】
这首词词人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创造出一个把梦幻和真实、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光明的追求希。
【重点难点】
词人为什么梦想到三山”去?
从词中的意思来看,是由于词人感到“路长”“日”“学诗有惊人句”。也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在现实中根本得不到施展;尽管她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中却因找不到出路而无法实现。因此她才想要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词人梦想到“三山”去,反映出充斥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总结】
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在上阕中,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水天相接、千帆飞舞的画面,亦真亦幻。后三句写词人在风浪簸中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与天帝对话。这的确是神来之笔。在下阕中,词人渴望借助鹏抟九天的风力去往神仙居住的地方。全词气势磅礴,是李清照词中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代: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现实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顾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这种遭遇,让词人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因此,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 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 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 ”、“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在上阙,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字词详解】
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
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殷勤:情意切
报:回答
嗟:叹息,慨叹
谩(màn):同“漫”,空,徒然。
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九万里。”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图文导航】
海天相接
海上所见
千帆飞舞
天帝询问 不满现实
渔家傲 魂归帝所 向往自由
词人对答 追求光明
大鹏正举
理想抱负
去往三山
◆课内素材◆
走进诗词的天地,犹入思想的万花园。读《饮酒(其五)》,我领略到陶溅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春望》,我感受到社甫忧国伤时的悲怆读《雁门太守行》,我体会到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忠诚;读《赤壁》,我理解了杜牧对历史成败的深刻感悟;读《渔家傲》,我品味到李清照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阅读古诗词,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滚,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培养我们高洁的志趣。
适用话题:读书传统文化
◆拓展阅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动荡不安的东晋,有一个著名的回园诗叫陶明。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已经败落了。虽然家境贫穷,但陶渊明还是照样读书作诗,自得其乐。他生性淡泊,不贪富资虚荣,品格高洁。
渊明曾做过几次官,最后一次做官,是出任彭泽县令,官体为五斗米。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邮到彭泽視察。按照惯倒,胸渊明要和小吏一起去见督邮。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陶渊明知道那个督邮是个依仗权势作咸作福的卑小人,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对这种人行拜见礼,便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的官俸,去向那种小人打躬作!”说着,宗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辞职不干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此后,他耕自足,过上了平淡的隐居生浩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的诗文。在他的诗文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官场的厌烦和对回园生活热爱,因此,他被尊为“古今隐诗人之宗”。陶渊明之后,田同诗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山水田派。
◆文化常识◆
古诗词中的“草”意象
“草”这一自然界中极为平常的植物,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意蘸丰富。“草”本无情,但诗人有情。在诗人的妙笔之下,“草”这一意象有着浓浓的生命虑识,被赋予了丰富的感情和意蕴。
表现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苹的生命力非常模强。它不帕风吹雨打,不严酷暑,随处皆可生长。因此,草成了诗人讴歌生命力的最好代表。如欧阳修《丰乐亭游春(其二):“春云淡淡日辉辉,草葱行襟絮拂衣。”泰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一个“惹”字表现春草的欣欣向荣之势。
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
小草是最早的报春信使之一。诗人常用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苹,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泰时节特有的,此时的小草柔嫩且饱含水分象征着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传递乡思、离情
芳草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大概是因为每年春天,春草都要重紋新绿,就像回归一样,而多情的古人又往往由“草”的回归联想到“人”的回归因此,古人常用连綿不绝、无处不在的“草”象征同样连紼不绝、无处不在的离。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洽如泰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以绵綿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荜比喻离别的愁
树托荒凉景象,发国家盛衰兴亡之感慨
杂草丛生,常给人以荒凉之感,于是草就成了诗人们绘荒凉崇象,抒发国家兴亡、事物兴变化感慨的物象。如社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用“草木深”写出了因战乱而荒凉的景象,衰现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无限沉病之情
隐喻自身地位的渺小卑微算是大自然中体态较小的物,铲除、灭它很容易。由此,古诗词中常用它来隐喻渺小卑微之感。如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椅独夜舟。”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紉草,这里不是空泛的写录,而是寓情于景。此时杜甫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去世,诗人陷于凄凉无依之境,于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像江岸上的细草一样渺小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