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6 11:1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
10.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才华横溢的苏轼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掉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解题
读准字音
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qǐn
水中藻zǎo 、荇xìng交横,
盖竹柏bǎi影也。
多音字


jiě解衣欲睡
jiè押解
Xiè姓解


Xíng行走
háng行列
朗读节奏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 何处/ 无竹柏?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

于是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走到院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衣准备睡觉。我看见月色照进门里,
照进
欣然起行。 念 无 与 乐 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想到
于是

睡,睡觉
共同,一起
院子里
想要
脱衣
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 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形容水清澈透明
交叉错杂
表示推测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哪里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划分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相与步于中庭”)叙写庭中步月。(叙事)
第二层(从“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描写月下庭中景物。(写景)
第三层(从“何夜无月”到结尾)抒发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抒情)
研习课文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物: “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三、最能体现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的词语是_____。
四、写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里?

欣然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月影姗姗可爱。






五、作者抒发的感慨是什么?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③在赏月的欣喜、悠闲之中,包含着无限的感慨、无奈,甚至是悲凉。—政治上不得志,遭到贬压


六、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哪两层意思?
①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
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小组讨论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2.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并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景物特点: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句子赏析
月色入户;运用拟人写法,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作伴,有意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欣然起行:写作者的反应。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同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可以想象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寞的寒夜,依然来拜访他。
念无与乐者:写出作者在贬谪中寂寞寡欢,即使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和他来往;一同赏月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1 )念无与为乐者


2 )相与步与中庭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古今异义词: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
古义:只是
今义:无词用法
古义:院里
今义:但是

古义:清闲的人
古义:与事无关的人




寻张怀民。寻找,找到。
未果,寻病终。副词,不久。
一字多义
古义: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拓展练习
写出与月有关的古诗句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⑤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记承天
寺夜游


感慨---
月色入户
夜游赏月

叙事---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情景交融


贬 官

排遣郁闷
热爱生活
豁达乐观
课文脉络
写作特点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主题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练习巩固

一、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
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
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
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
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
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B
二、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A
三、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上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
月色(或月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月下庭中景物;
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A
七、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
六、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B
八、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B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