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11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31张PPT)+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公开课)11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31张PPT)+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6 17:48:28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自学目标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背诵并默写课文。
3.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对文章写景语句的赏析;对作者复杂心境的理解。
学习难点:对作者微妙心情的把握和感悟。
学法指导:
1. 结合书下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已学文章、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字词句。
2. 查阅资料,知人论世,品词悟句,感知作者当时的复杂心境。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扫除字词句障碍。
2.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3.思考这篇课文是怎样写月景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二、新知认知
1.记叙的六要素
2.五种表达方式
3.借景抒情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谥号 ,眉州眉山人, (朝代)著名 、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解( )衣欲睡 积水空( )明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
(2)欣然起行 欣然:
(3)遂至承天寺 遂:
(4)盖竹柏影也 盖:
(5)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7)念无与为乐者 念: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念无与为乐者( )
(3)相与步于中庭( )

5.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1.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忠 北宋 文学家 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豪放
2.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 kōng
3.(1)想要,正要 (2)高兴的样子 (3)于是,就 (4)原来是 (5)共同,一起 (6)清澈透明 (7)考虑,想到 (8)只是
4.(1)yù 参与,这里指欣赏 (2)yǔ 和、跟 (3)yǔ 共同,一起
5.(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课中读解】
一、整体感知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2.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3.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4.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____,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
5. 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二、赏读课文
(一)赏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
2.背诵这一句,讲一讲意思。
3.“盖”字怎么准确地解释?
“盖”意为“大概是”,是一种猜测;旧教材解释为“原来是”,有恍然大悟的惊喜之感,你认为哪种解释好?
4.把原句改为:“庭下月色空明,竹柏投影于庭下。”行吗?
5.这一句很像中国古典的水墨画,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吗?
(二)说其人
1.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什么样的人?朗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件什么事。
2. 读了这篇文章,有人说苏轼是“得意、自由、欢欣、豁达、空明”之人,你能根据课文或相关背景找到理由吗?或者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人?
3. 苏轼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4.“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分组讨论,一组从标题和记叙中找,一组从描写中找,一组从议论抒情中找)
(1)闲字是什么意思?(空闲?赋闲?悠闲?闲情逸致?安闲?)
(2)还有一句写“闲”的比较难,老师给它添加了一些词,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哈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怎样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悟情感(读PPT)
1.从以上几段文字和诗句中,你发现了什么?
2.总的来说,苏轼的情感基调是旷达乐观的,但本文有着复杂的情感,你能体会到吗?
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字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2.学了本文请你就主题方面谈一谈感受。
答案:
一、整体感知
1.记叙 描写 抒情
2.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叹
3.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4.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赏读课文
(一)赏月景
1.月光。 文中有一个“如”字,好像。
2.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3.略
4.原句写出了月色的特点:澄澈空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先出现,本体后出现;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无一字写月,但无处不在写月。
5.略
(二)说其人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和张怀民沐着月光在庭院中散步。
2.得意: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看出。
自由:夜深了,还起来看月亮,跟朋友散步,朋友爽快答应,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欢欣:“欣然起行。”“欣然”就是开心的样子。
豁达: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空明:苏轼的种种挫折一点也不比别人少,但道与佛学对他思想影响却极深,(去寺庙不去其他地方)什么也不想,想了也没用。他总能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风雨,用微笑来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写月的澄澈透明也为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澄澈透明。
3.闲人
4.(1)①《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是一座寺庙,而且是夜晚去游玩,对应赋闲、空闲,体现贬谪的凄凉)
?②?十月十二日,夜(这是农历十月十二日,应该是初冬季节,初冬季节的夜晚,对应赋闲、空闲,体现贬谪的凄凉)
③解衣/欲睡(对应赋闲、空闲,没有事做,被贬谪的孤独)
④念/无与为乐者??(被贬谪的郁闷、孤独)
⑤月色入户(只有月亮拜访他,对应赋闲、空闲,体现门庭冷落的贬谪的凄凉,欣赏美景的闲情逸致,自得其乐)
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月的澄澈透明也为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澄澈透明)
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天下人辜负如此美景的惋惜之情)
(2)①自嘲、超脱 ②自豪、豁达、乐观、自我排遣
5.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一些隐隐约约的失落与伤感。
(三)悟情感
1.苏轼不管遇到什么苦难,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他看什么都惊喜,看什么都喜欢。他太乐观了!
2.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陶渊明、李白、杜甫、刘禹锡、欧阳修、韩愈、陆游、辛弃疾、范仲淹
2.生活中的的坎坷与风雨太多了,如果没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我们一定要向苏轼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对待人生,让他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良师益友!

【课后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suì)
B.怀民亦未寝(qīn)
C.藻荇交横(zǎo xìng)
D.盖竹柏影也(bǎi)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愉快地)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
D.盖竹柏影也(原来)
答案:C
3.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后面的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 )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本文写景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 ,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答案:(1)①高兴的样子 ②只,只是
(2)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④ 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 月色空明)
(4)旷达(或:豁达)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月色入户。( )(2)盖竹柏影也。?( )
(3)止午、未、申三时。(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6.【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7.【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答案:4.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
5.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6.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7.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对文章写景语句的赏析;对作者复杂心境的理解。
学习难点:对作者微妙心情的把握和感悟。
学习步骤:
一、 导入解题
有这样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
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画无一不精;
他频遭贬谪,一生辗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能泰然处之;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见识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词开豪放派新风;
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
他对弟弟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 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与父兄同列“唐宋八大家”。
他就是----苏轼,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一个名字!
二、读中解意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给下列字注音。
遂??????寝?????藻???????荇?????柏
(2)自由划节奏,交流,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抽检: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读通文意。
(1)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已学文章等方式译读课文,标出疑难字词。
(2)检测:重点语句理解(抓住重点词、倒装句式)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倒装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倒装成“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三、整体感知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2.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叹
3.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4.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____,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
明确: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 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赏读课文
(一)赏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投影展示】
?(生自由读,教师板书“藻荇”的读音,讲解意思。)
1.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月光。 文中有一个“如”字,好像。
2.背诵这一句,讲一讲意思。
明确: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请学生大声朗读。)
3. “盖”字怎么准确地解释?
明确:“盖”意为“大概是”,是一种猜测;旧教材解释为“原来是”,有恍然大悟的惊喜之感,你认为哪种解释好?
4.把原句改为:“庭下月色空明,竹柏投影于庭下。”行吗?
明确:原句写出了月色的特点:澄澈空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先出现,本体后出现;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无一字写月,但无处不在写月。
5.这一句很像中国古典的水墨画,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吗?
(二)说其人
1.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什么样的人?朗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件什么事。
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和张怀民沐着月光在庭院中散步。
2. 读了这篇文章,有人说苏轼是“得意、自由、欢欣、豁达、空明”之人,你能根据课文或相关背景找到理由吗?或者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人?
明确:
得意: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看出。
自由:夜深了,还起来看月亮,跟朋友散步,朋友爽快答应,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欢欣:“欣然起行。”“欣然”就是开心的样子。
豁达: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空明:苏轼的种种挫折一点也不比别人少,但道与佛学对他思想影响却极深,(去寺庙不去其他地方)什么也不想,想了也没用。他总能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风雨,用微笑来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写月的澄澈透明也为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澄澈透明。
3. 苏轼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闲人
4.“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分组讨论,一组从标题和记叙中找,一组从描写中找,一组从议论抒情中找)
(1)闲字什么意思?(空闲?赋闲?悠闲?闲情逸致?安闲?)
明确:①《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是一座寺庙,而且是夜晚去游玩,对应赋闲、空闲,体现贬谪的凄凉)
②十月十二日,夜(这是农历十月十二日,应该是初冬季节,初冬季节的夜晚,对应赋闲、空闲,体现贬谪的凄凉)
③解衣/欲睡(对应赋闲、空闲,没有事做,被贬谪的孤独)
④念/无与为乐者??(被贬谪的郁闷、孤独)
⑤月色入户(只有月亮拜访他,对应赋闲、空闲,体现门庭冷落的贬谪的凄凉,欣赏美景的闲情逸致,自得其乐)
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月的澄澈透明也为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澄澈透明)
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天下人辜负如此美景的惋惜之情)
(2)还有一句写“闲”的比较难,老师给它添加了一些词,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嘲、超脱)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哈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豪、豁达、乐观、自我排遣)
5.怎样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明确: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一些隐隐约约的失落与伤感。
(三)悟情感
【投影展示】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生读)
【投影展示】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组织生读)
1. 从以上几段文字和诗句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苏轼不管遇到什么苦难,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他看什么都惊喜,看什么都喜欢。他太乐观了!
2.苏轼说过很多话,几千年来影响了很多中国人。
【投影展示】
苏轼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一生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对豁达乐观的坚守,都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被贬黄州时他:“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既能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时看见如水月色。他上能与玉帝对话,下能与老农聊天,即便被人踩在地上,他也能在地上笑着打个滚,找到其中的乐趣,把平凡的当下过得何等美好、何等雅致、何等洒脱,他活出了中国文人理想中的样子,这是何等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做知府就把政务做好,做个快乐的知府;做农民就把农活做好,做个快乐的农民。而我们做学生就把学习做好,做个快乐的学生;做老师就把教学做好,做个快乐的老师……
希望同学们以后在遇到挫折时能学一学苏轼这种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不辜负皎皎明月,不辜负江山风月。
3.总的来说,苏轼的情感基调是旷达乐观的,但本文有着复杂的情感,你能体会到吗?
明确: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五、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字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明确:陶渊明、李白、杜甫、刘禹锡、欧阳修、韩愈、陆游、辛弃疾、范仲淹
2.学了本文请你就主题方面谈一谈感受。
明确:生活中的的坎坷与风雨太多了,如果没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我们一定要向苏轼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对待人生,让他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良师益友!
小结:苏轼是历代文人心中偶像级的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苏轼人生的解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命题,好在有人已经开始做这件事,林语堂曾写过《苏东坡传》。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也写过历史散文《苏东坡突围》,具体分析了苏东坡在黄州思想情感的升华,大家如有时间可以领略一下他的风采。来吧,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背诵出来吧。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阅读全文,按要求答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 ????)(???????)????
4.相与步于中庭(? ???)(?? ?)?
5.水中藻荇交横(??????)? 
6.庭下如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遂至承天寺(? ?? )? ?
10.步于中庭(????)
11.庭下如积水空明( ??????)
(二)一词多义。
1.横
水中藻荇交横(?????? ???????????? ) ??????
横无际涯( ?????????)
2.空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 ? ? ? ? ? ?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而或长烟一空?(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3.起
欣然起行( ????????)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五)按要求答题。
1.“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藻、荇”是指? ? ?,此句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2.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3.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 ? ? ? ? ? ? ? ? ? ? ? ? ? ? ? ? ?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 ? ? ? ? ? ? ? ? ? ? ? ? ? ? ? ? ? ? ??
5.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 ?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须扣住“月”字概括。)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参考答案
(一)略
(二)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交叉、纵横?)
横无际涯(广阔)?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的)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天空)
而或长烟一空(消散)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旷的)
欣然起行(动身,出发)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跳起,站起)
(三)略
(四)
(1)A (2)B(3)D (4)B(5)B 
(五)
1.月光 竹柏影 比喻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3.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4.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5.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中月色”(或“月色空明”)
6.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7.旷达(答“豁达”也对;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闲适”“热爱自然”不对。)

(共31张PPT)
有这样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
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画无一不精;
他频遭贬谪,一生辗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能泰然处之;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见识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词开豪放派新风;
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
他对弟弟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 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与父兄同列“唐宋八大家”。
他就是----苏轼,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一个名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对文章写景语句的赏析;
对作者复杂心境的理解。
学习难点:
对作者微妙心情的把握和感悟。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 轼
试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遂 寝 藻 荇 柏
字音强化
zǎo
xìng
bǎi
suì
qǐn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再读:读准节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 入 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


相与 步于 中庭。
照进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想到

于是
睡,睡觉
共同,一起
院子里
重点字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交叉错杂
大概是
清闲的人
只是
罢了
形容水清澈透明
倒装成“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 轼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整体感知
/记叙
/描写
/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结构梳理!
二、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三、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四、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____,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五、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赏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月光。 文中有一个“如”字,好像。
赏读课文
2.背诵这一句,讲一讲意思。
明确: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3. “盖”字怎么准确地解释?
明确:“盖”意为“大概是”,是一种猜测;旧教材解释为“原来是”,有恍然大悟的惊喜之感,你认为哪种解释好?
4.把原句改为:“庭下月色空明,竹柏投影于庭下。”行吗?
明确:原句写出了月色的特点:澄澈空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先出现,本体后出现;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无一字写月,但无处不在写月。
5.这一句很像中国古典的水墨画,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吗?
(二)说其人
1.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什么样的人?朗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件什么事。
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和张怀民沐着月光在庭院中散步。
2.读了这篇文章,有人说苏轼是“得意、自由、欢欣、豁达、空明”之人,你能根据课文或相关背景找到理由吗?或者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人?
得意:
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看出。
自由:
夜深了,还起来看月亮,跟朋友散步,朋友爽快答应,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欢欣:
“欣然起行。”“欣然”就是开心的样子。
豁达: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空明:
苏轼的种种挫折一点也不比别人少,但道与佛学对他思想影响却极深,(去寺庙不去其他地方)什么也不想,想了也没用。
他总能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风雨,用微笑来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
写月的澄澈透明也为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澄澈透明。
3.苏轼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闲人
4.“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分组讨论,一组从标题和记叙中找,一组从描写中找,一组从议论抒情中找)
(1)闲字什么意思?(空闲?赋闲?悠闲?闲情逸致?安闲?)
①《记承天寺夜游》
(承天寺是一座寺庙,而且是夜晚去游玩,对应赋闲、空闲,体现贬谪的凄凉)
② 十月十二日,夜
(这是农历十月十二日,应该是初冬季节,初冬季节的夜晚,对应赋闲、空闲,体现贬谪的凄凉)
③解衣/欲睡
(对应赋闲、空闲,没有事做,被贬谪的孤独)
④念/无与为乐者
(被贬谪的郁闷、孤独)
⑤月色入户
(只有月亮拜访他,对应赋闲、空闲,体现门庭冷落的贬谪的凄凉,欣赏美景的闲情逸致,自得其乐)
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月的澄澈透明也为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澄澈透明)
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天下人辜负如此美景的惋惜之情)
(2)还有一句写“闲”的比较难,老师给它添加了一些词,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嘲、超脱)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哈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豪、豁达、乐观、自我排遣)
5.怎样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明确: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一些隐隐约约的失落与伤感。
(三)悟情感(自由读)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
*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齐读诗句)
1. 从以上几段文字和诗句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苏轼不管遇到什么苦难,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他看什么都惊喜,看什么都喜欢。他太乐观了!
2.苏轼说过很多话,几千年来影响了很多中国人。
苏轼说:
?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一生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对豁达乐观的坚守,都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被贬黄州时他:“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既能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时看见如水月色。他上能与玉帝对话,下能与老农聊天,即便被人踩在地上,他也能在地上笑着打个滚,找到其中的乐趣,把平凡的当下过得何等美好、何等雅致、何等洒脱,他活出了中国文人理想中的样子,这是何等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做知府就把政务做好,做个快乐的知府;做农民就把农活做好,做个快乐的农民。而我们做学生就把学习做好,做个快乐的学生;做老师就把教学做好,做个快乐的老师……
希望同学们以后在遇到挫折时能学一学苏轼这种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不辜负皎皎明月,不辜负江山风月。
3.总的来说,苏轼的情感基调是旷达乐观的,但本文有着复杂的情感,你能体会到吗?
明确: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五、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字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明确:陶渊明、李白、杜甫、刘禹锡、欧阳修、韩愈、陆游、辛弃疾、范仲淹
2.学了本文请你就主题方面谈一谈感受。
明确:生活中的的坎坷与风雨太多了,如果没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我们一定要向苏轼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对待人生,让他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良师益友!
苏轼是历代文人心中偶像级的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苏轼人生的解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命题,好在有人已经开始做这件事,林语堂曾写过《苏东坡传》。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也写过历史散文《苏东坡突围》,具体分析了苏东坡在黄州思想情感的升华,大家如有时间可以领略一下他的风采。
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背诵出来吧。
小结: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