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地理必修一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生版)练习题及答案
必修一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选择题
(一)[2019·青岛市高一检测]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据此完成(1)~(2)题。
(1)哪些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分解作用
D.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2)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二).[2019·广州市高一期末]
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1)~(2)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
A.南坡为阳坡 B.北坡为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 D.北坡为迎风坡
(三)单项选择题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B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C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生物多样性减少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四)长白山的火山灰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流水侵蚀作用的不同,导致长白山各坡火山灰厚度不同,火山灰最少的北坡植被带的垂直变化最为完整。下图为长白山火山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长白山北坡植被类型自下而上为 ( A )
A.红松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高山苔原
B.山地常绿阔叶林—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高山苔原
C.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冰雪
D.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暗针叶林—高山冰雪
2.东坡只有地势较平坦处形成了小面积森林,其主导因素是 ( D )
A.气温 B.降水量 C.光照 D.土壤
(五)[2019·西安市高一期末]
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回答(1)~(2)题。
(1)引起图中地表景观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表形态变化
C.海陆变迁 D.人类活动
(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六)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如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七)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B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B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八)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A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2.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B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二、非选择题
(一)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丙湖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毫米,而年蒸发量达2 500毫米,湖泊经常干涸。
甲河的主要特点是河流源于降水丰富的东部高地,流经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的广大平原地带,以致中下游流量较小,为使中下游发展农牧业,当地修建了引水工程。但在引水灌溉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下图为灌溉增加引起的生态问题示意图。
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说明甲河流中下游引水灌溉面积增加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
(二)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地中海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亚热带常绿硬叶林__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乙_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_丙__地。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乙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温带荒漠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温带草原__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从沿海向内陆__的地带性差异。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地形__、__海陆位置__。
(一)解析:
第(1)题,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的变化,恐龙生存环境的变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第(2)题,恐龙灭绝后,通过平衡功能,其他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使得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
答案:(1)D (2)D
(二)解析:
第(1)题,根据山地基带类型可确定山地所在纬度,结合图示内容可知:
第(2)题,相同高度,自然带不同,北坡为针叶林带,南坡为灌木草甸,说明北坡水分条件要好一些。
答案:(1)A (2)D
(三)【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及各地理因素的相互关系知,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第2题,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四)1、【解析】 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北坡植被类型自下而上为红松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高山苔原,A对。B、C、D错。
2、【解析】 根据材料“长白山的火山灰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东坡地势较平坦处,火山灰侵蚀较少,土壤肥力较高。东坡形成了小面积森林,其主导因素是土壤,D对。
(五)解析:
第(1)题,由图示演变过程可以看出,该地的大气环流形式没有变化,海陆分布状况没有发生变化,但地表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2)题,由于地形的隆起,使该地出现了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差异,从而导致该地植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个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B (2)A
(六)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掌握地域分异的一般规律。第(1)题,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带性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第(2)题,从材料中可知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较差的东北地区。喇叭沟门相对于东北地区纬度低,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里地势较高,因此才会有天然白桦林的分布。
答案:(1)C (2)D
(七)【解析】 第1题,图示反映了该区域水、大气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灌溉使得土壤湿度增大,同时也会使得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增大,就会调节气温,使得气温变化幅度减小,蒸腾作用加强,会使得局部降水增加,进一步增大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率。第2题,该图反映了该区域水、大气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八)1、【解析】 由图可知,自然带在东西方向上延伸,在南北方向上更替,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解析】 受千岛寒流的影响,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偏低。
非选择题
(一) ①径流: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上升;河流水质变差;②土壤:土地盐碱化;③生物: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各要素是指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该题是引河水灌溉,即地表水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结合图示不难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