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汉武帝董仲舒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理解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的历史背景。
难点: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正确评价董仲舒新儒学。 臣斯昧死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据材料,归纳李斯的言论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①私学兴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建议“焚书”,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1.焚书坑儒:儒学遭重创根因:秦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为政治权力服务
直因: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具体步骤:焚书、坑儒
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2.汉初黄老之学:儒学有所恢复(1)背景:吸取秦因暴政而亡教训;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黄老学说:修身,养生;刑德并用,以德为主;无为、不要过度剥削与压迫人民“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如何?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2.汉初黄老之学:儒学有所恢复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3.汉武帝时国家面临严峻的形势(1)土地兼并严重;
(2)诸侯国的威胁;
(3)匈奴威胁边疆,边患不定;汉武帝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为什么不采纳其他学术思想?大汉王朝招聘面试刑罚过于严苛,容易引起暴政。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容易出现地方割据。不适应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且不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汉武帝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推恩令,打击王国势力
建立内朝外朝制度
实行察举制
盐铁官营,发展经济
打匈奴,通西域
开辟丝绸之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董仲舒(前179—前104),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春秋繁露》(4)董仲舒改造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
A. 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 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 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 )
A. 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 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C. 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
D. 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
BA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汉代儒学兴起背景:
历史: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到打击,汉初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儒学有所恢复。
社会:大一统局面基本巩固,经济基本恢复,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现实:汉武帝面临王国问题、民族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黄老学说已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
个人: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迎合了统治阶级“大一统”的需要。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二、汉代儒学内容“大一统”:个人:“三纲五常”二、汉代儒学内容“君权神授”:儒+法“天人合一”:儒+道“天人感应”:儒+阴阳材料三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材料五: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材料六: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材料七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应该服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1.董仲舒新儒学特点: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而伦理道德和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神秘化。
(3)吸收了各家思想内容,外儒内法。1、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2、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
A. “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 “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C. “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 “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3、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
A.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 道家主张“天道自然”
C.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D.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BBC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作用排斥、打击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尊崇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目的实质作用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 “焚书坑儒”的比较1.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
A. 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 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 消灭异端学说
D. 繁荣学术文化
2、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道家)以及法家思想,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新儒学。这实质上是( )
A. 为了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 反映了儒学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C. 背离了先秦儒学的全部宗旨
D. 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AD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还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为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区别与联系?1.思想上尊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兴办太学,“太学清议”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政治上重儒:重用儒者参政儒家经典(“五经”)为必读教科书,并设经学博士。鼓励私家儒学教育。三、汉武帝尊儒的措施3.教育上倡儒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各郡国建立学校 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各郡国建立学校中央官学——私学察举制科目:孝廉、
明经-考查儒家思想太 学西汉景帝末年,江西人文翁被派到蜀郡任太守,在今成都市区用石头建造了校舍“学官”,同时广招“学官弟子”。据考证,这所地方官办学校创立于汉景帝与汉武帝之间,距今已有2140年的历史,堪称中国最早的官办地方学校。文翁在成都建成的“学官”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被时人成为“石室”或“石室讲堂”。教师由政府选派,学生由县一级推荐,符合入学条件者才能“升堂入室”,坐于师前,听其亲口传授。成都汉代画像砖《传经讲学》图就生动地描绘了“石室”教育情况。(1)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2)地位:开始成为正统思想;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3)历史作用:
积极:儒学地位上升成为正统思想;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进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实现大一统奠定了思想基础儒家思想中崇德成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精神,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
消极: 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三纲五常”宣扬纲常伦理,带有明显封建等级意识和迷信色彩。4、汉代独尊儒学的评价1. 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 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B四、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1、选官制度的变化:(先秦)世官制——(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科举制 (明清)八股取士
2、 科举制的演变:
确立——隋朝:隋文帝“分科举人”
完善——唐朝:明经、进士科为主
发展——北宋:取士人数大增
强化——明清:八股取士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小结: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时期西汉初年汉武帝时——应运而生;——蔚然大宗; ——遭到重创; ——逐渐复苏; ——正统思想; 儒学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