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 素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null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故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西方的一位伟人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他就是本文的作者罗素。
课堂导入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我为什么活着》的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作者简介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罗素是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为世人所敬仰,爱因斯坦就是其中的一个,爱因斯坦曾经说:阅读罗素的文章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
最具天才的预言
罗素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写道:“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除了有点懒散和缺乏激情外,大凡聪明能干而又多心多疑。但是,这只是他们性格中的一方面。在另一方面,中国人又很会狂热激动,而且常常是一种集体的狂热激动。正是中国人性格中的这种因素使他们变的不可捉摸,甚至对中国人的将来也难以预料。你可以想象他们中一部分人会变成积极的布尔什维克者、勇敢无畏的抗日救国者、狂热的基督徒或狂热地献身于某个最终宣称自己为绝对统治者的领袖。”
罗素的这些言论都写于1925年以前,他能预料到中国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预料到中国可能会发生的抗日战争,预料到没有外国人奴役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命运主宰者的诞生!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变色的字注音。
遏制(è) 飓风(jù) 濒临(bīn)
俯瞰(kàn) 呼号(háo)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
况捉摸不透。
字·词·音
检查预习
文题解说
题目提出议论的话题,告诉我们文章主要围绕活着的原因来写。
1、朗读课文,想想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整体把握
爱情、
知识、
同情心
2、划分层次,并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
一( )
二( )
三( )
结构
1
作者提出自己的三种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
2-4
5
总
分
总
整体把握
具体阐述追求爱情、知识、和对人类遭受苦难同情的原因。
总结全文,重申活着的价值。
作者寻求爱情有哪些原因?
合作探究
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
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像的
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合作探究
希望了解人的心灵
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
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
(人类)
(自然)
(社会)
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合作探究
同情饥饿的儿童;
同情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
同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
同情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承上启下。
“爱情和知识”承接上文,
“同情心”开启下文。
这三种追求的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这三种追求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深化到了博爱的境界。
合作探究
其中哪一种追求令他最执着,也是最重要的?
合作探究
同情心。
爱情的获得和知识的追求使作者体验到了如在天堂般的幸福,但世界上触目皆是的战争、疾病、贫困和孤独又把他从天堂带回尘世。而且如果没有对人类的同情心,没有爱和悲悯,追求爱情可能会产生爱情恐怖主义;追求知识可能会成为灾难的帮凶。
虽然罗素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值得活,这体现了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热爱人类、热爱生活,具有博大胸襟和高洁情怀的大思想家。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
合作探究
这篇散文以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作者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爱情和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显示了作者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字里行间洋溢着博爱精神。
合作探究
文章主旨
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的?
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合作探究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语言赏析
体味语言的含蓄,充满激情,富于理性
比喻。“像飓风一样”说明感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撼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象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象再也没有其他的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作者的语言运用得含蓄、深刻。
语言赏析
体味语言的含蓄,充满激情,富于理性
我为何而生
爱情带来狂喜
爱情摆脱孤独
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
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课堂小结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饥饿中的孩子
被压迫被折磨者
孤苦无依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不经过的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生命的意义比生命本身更加重要
思想者
拓展延伸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保尔·柯察金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拓展延伸
著名作家毕淑敏的观点:
生命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而且确立目标要趁早。
拓展延伸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
2、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
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5、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
6、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7、爱情是生命的火把。 ——维斯冠
8、"闪电照耀一瞬间,而爱情却照耀一生。
——苏霍姆林斯基:
人生追求爱情并不显得低级。
拓展延伸
积累关于爱情,知识,同情心的名言或诗句
关于爱情
拓展延伸
积累关于爱情,知识,同情心的名言或诗句
关于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人如果没有知识,无异于行尸走肉。
——托·因哲伦德
关于同情
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白朗宁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雪莱
人活着,为了什么?
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
——莫里哀
人如果只靠吃饭活着,那饭就不叫饭,叫饲料。
——佚名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肖洛霍夫
拓展延伸
饥饿的侵袭
王致中17岁,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40斤,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再走1000米路,挣1元人币...
这画面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他为什么而活着?从他身上你又读出了怎样的情感和精神?
他为希望梦想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