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对诗人的情感有自己的体会(读出情感)。
2.联想想象,对诗歌的内涵有自己的理解(读出真意)。
3.深度探究,对陶诗的风格有自己的看法(读出深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
1、多层次朗读,多角度理解
2、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真意”的涵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
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他就是谁?(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诗《饮酒》(其五)。
二、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他是东晋一位著名的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他是一个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他辞官归隐,“带月荷锄归”,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
他的一篇《桃花源记》,建构起一幅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令后人永远怀想。
他就是陶渊明,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2、写作背景
《饮酒(其五)》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隐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看破东晋黑暗,隐居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的侵扰,感慨甚多,于是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
饮酒(其五)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lí 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教师范读,读准节奏(二/三结构)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视频朗读,注意重音
4、抽生朗读,读出情感
5、全班齐读,读出韵味
四、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1.请你发挥你的想像力,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一个作者在这首诗里所营造的一个优美世界?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之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cháo kē。
2.理解意象“秋菊”、“东篱”“南山”、“飞鸟”这些意象的内涵。
采菊?渊明是一个有骨气的文人,而菊花傲冷霜而怒放,深得渊明的知心合意。因为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
“东篱”:“东篱”这个词也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南山”:“南山”即庐山。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又《归园田居》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飞鸟”: “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为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之物象,有时又是诗人主观之自我。它是“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那只倦于车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飞鸟吧!
《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之句,这“飞鸟相与还”也隐含着诗人舍弃“以心为形役”的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飞鸟翩然来归,既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的化身,又是诗人感兴悟会的物态天趣。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五、悟诗情,品诗情感美
1.再读一遍诗歌,品两个词“心远”与“悠然”。
2.多媒体资料展示:
四次入仕
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曾先后四次入仕为官,并屡屡挣扎于进退之间。
任州祭酒——陶渊明第一次出仕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经家叔陶夔推荐去州里做了一名祭酒官(一种有名无实的学官)。这是陶渊明生平第一次做官,这一年他29岁。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刚入仕途就遇挫折,这对年轻的陶渊明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入桓玄幕——陶渊明第二次出仕
辞掉祭酒后,陶渊明在家赋闲。这时他已年过三十。“三十而立”的古训让陶渊明内心很不是滋味。但他只能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恰在这时,朝廷的局势发生了好转。几年来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出世”思想终于重见天日。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渊明再次到州府赴任,入桓玄幕府,充当了一名参军。这一年陶渊明34岁。第二年,江南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孙恩领导五斗米道徒起义。一时间所向披靡,攻下了许多地方。到了次年春天的时候起义军已逼近京师,这时桓玄便派遣陶渊明作为使者到建康,请求获准发兵。陶渊明到京都建康后,看到司马道子父子挟制皇室专横暴虐,终于明白司马道子父子与桓玄之间的矛盾实质不过是各派势力之间权利的争夺,遂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这样他内心深处里的那份蛰伏已久的报国热情也就一点点地消退了。他感到自己的这次出使已没有任何意义,开始后悔起当初的出仕,他心生退意,想隐居园林。就在这时,陶渊明的母亲孟氏因病逝世,陶渊明于是离开桓玄幕府回家奔丧去了。
任镇军参军——陶渊明第三次出仕
陶渊明第三次做官是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这一年的二月,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因反对桓玄称帝而在京口聚义、讨伐桓玄,刘裕为盟主。这时陶渊明应诏到刘裕府里做镇军参军。这一年陶渊明40岁。陶渊明此次出仕对刘裕寄予很大希望,想在司马道子父子及桓玄兄弟被除后大干一番事业,以实现他济世安民的理想。但刘裕在刚刚取得一些胜利后便开始耀武扬威、志得意满。陶渊明再次失望辞官。
任彭泽县令——陶渊明第四次出仕
一年后,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时任尚书的家叔陶夔的帮助下去彭泽县做了县令。这一年陶渊明41岁。陶渊明是这年八月任彭泽令的,十一月的一天郡里派来一名督邮。督邮作为郡官,代表郡守督察县乡,纠举所属县是否有违法之事。当时官场潜规则,州郡官无论大小,到下属县里检查十分排场,甚至利用职权索要贿赂。因此,这些县令无不巴结献媚。陶渊明生性耿直,对于督邮的到来不以为然。按照当时规定,若上级官员视察,县令必须穿戴整齐的官服率众官前去迎接,故县吏对陶渊明说:“应束带见之。”这即使在今天也不足为过,但陶渊明对此感到十分反感并认为若以此那就是对自己的屈辱,于是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日解去印绶辞官归家。从此以后,陶渊明不再为官。
3.根据以上背景材料,说说陶渊明心远离了什么?“心远”之后获得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明确: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远离了名利场上的角逐。远离了官场的钻营取巧,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腐化堕落……远离了这一切,作者获得了心灵的宁静,一种从官场退隐的轻松和喜悦。
4.陶渊明迫于无奈,只好避居以安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选择了一条隐居的人生之道。再读材料:
隐居方式
由于玄学影响,魏晋人士往往重“意”轻“形”,认为隐逸并非只有蛰居山林、遁世索居一种形式,比如玄学大师郭象在《庄子·逍遥游》注中说道:“所谓尘垢之外,非伏山林而已。”他认为“真隐”与“假隐”的区别,并不必执着外在形迹,只要是内心超然物外,隐于朝市与山林无异。当时的人王康琚有首诗说得好:“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帘首阳,老聘伏柱史。”“大隐于市”就成为后人常用的一个成语。
在左思的《招隐》、郭璞的《游仙》中,那些隐士和仙人都居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在深山无人之处,可是陶渊明不是。他“结庐在人境”,和农夫野老结邻,生活在人间世界。“而无车马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在现实之中,他的门前真的没有车马喧哗;另一层是说,他已经脱离了原来所归属的那个官场的集团,已经跟那些人没有什么来往了。
5、所谓“悠然”,有一种从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觉。是归隐后的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悠闲,是思想上的自由自在。
六、赏写法,品析艺术美
①“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②“山气日夕佳”这个“佳”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令人联想到那傍晚的美丽山色。
七、品诗理,赏析哲理美
品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哲理。
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如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一样,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真意:人生应当心远、自然、无为、自由。
诗人在这一片美丽的黄昏景色之中体会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
总结:《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在这首诗里,有“结庐在人境”的心灵宁静,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他这种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为后代文人指明了一条艺术人生、诗意人生的道路。这也许是本诗具有永久魅力的奥秘吧!
八、强记忆,再享诗意美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九、中考链接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
3、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答: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4、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答:“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效果不一样。
5、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6、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答出其中一个即可)特点。
7、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答:心远地自偏
8、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9、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10、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9张PPT)
语文R版 八年级上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
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他是谁?(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诗《饮酒》(其五)。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他是东晋一位著名的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他是一个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他辞官归隐,“带月荷锄归”,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
他的一篇《桃花源记》,建构起一幅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令后人永远怀想。
他就是陶渊明,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饮酒(其五)》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隐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看破东晋黑暗,隐居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的侵扰,感慨甚多,于是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文学常识
2、写作背景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
lú
xuān
lí
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教师范读,读准节奏
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3、视频朗读,注意重音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4、抽生朗读,读出情感
5、全班齐读,读出韵味
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1.请你发挥你的想像力,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一个作者在这首诗里所营造的一个优美世界?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之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cháo kē。
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2.理解意象“秋菊”、“东篱”“南山”、“飞鸟”这些意象的内涵。
采菊?(菊花)
傲冷霜而怒放
寄托高洁情致
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东篱”:
“南山”:
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翩然来归,既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的化身,又是诗人感兴悟会的物态天趣。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人亦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飞鸟“:
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悟诗情,品诗情感美
任州祭酒——陶渊明第一次出仕
入桓玄幕——陶渊明第二次出仕
任镇军参军——陶渊明第三次出仕
任彭泽县令——陶渊明第四次出仕
四次出入仕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根据以上背景材料,说说陶渊明心远离了什么?“心远”之后获得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明确: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远离了名利场上的角逐。远离了官场的钻营取巧,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腐化堕落……远离了这一切,作者获得了心灵的宁静,一种从官场退隐的轻松和喜悦。
悟诗情,品诗情感美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隐居方式
“大隐于市”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悠然”
从容自得
心灵宁静
生活悠闲
悟诗情,品诗情感美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赏写法,品析艺术美
①“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②“山气日夕佳”这个“佳”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令人联想到那傍晚的美丽山色。
赏写法,品析艺术美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品诗理,赏析哲理美
品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哲理。
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如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一样,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真意:人生应当心远、自然、无为、自由。
诗人在这一片美丽的黄昏景色之中体会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总结:《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在这首诗里,有“结庐在人境”的心灵宁静,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他这种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为后代文人指明了一条艺术人生、诗意人生的道路。这也许是本诗具有永久魅力的奥秘吧!
品诗理,赏析哲理美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强记忆,再享诗意美
中考链接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答: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中考链接
4、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答:“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效果不一样。
中考链接
5、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 (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6、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 、
……(答出其中一个即可)特点。
7、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答: 。
“心远”或“悠然”
宁静、平和
闲适、恬淡
心远地自偏
中考链接
8、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C
中考链接
9、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A
中考链接
10、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
中考链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