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孟子三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孟子三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8 08:4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孟子》三章
【目标】
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某些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和一些文言句式把握两篇短文层层推理、结构严谨的论证过程,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理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树立“居安思危”的观念。
【指导】
反复阅读,直至成;积累见文言字词和警句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明确孟子的思想主张。
【考点】
中考导航“之等为中考“”“之”“移“屈”“拂等为中考易考词语本课的两篇知文思想内涵丰富,名言警句颇多,极具教育意义中考常以名句默写和课内文言文阅的形式来考查本课对断句考查得比较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继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来并称二人。他主张实行“仁政”,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是记录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喻,即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子》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文题解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富贵不能淫》:题目是编者加的,“富贵不能淫”是文中的一句话,是大丈夫所须具备的道德操守之一。
《生患死于安乐》题目是编者加的文题的意思是:常处忧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题目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以此为题主旨显豁。
【背景】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本课所选的两章《膝文公下》和《告子下》。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有肥马”,而人“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课文解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富贵不能淫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赏析】
  《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言外之意就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对丈夫。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其次,孟子进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 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 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 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 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 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 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 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 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 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练其人心志,以饥饿和困乏考验其人身形,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之心灵,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赏析】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借用悲剧哲学家尼采的话来说,是要求我们“去同时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快乐的科学》)
  因为,痛苦与希望本来就同在。
  说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史公说得好: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 自序》)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们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心气郁结,奋发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缘故。
  至于死于安乐者,历代昏庸之君,荒淫逸乐而身死国亡,其例更是不胜枚举。
  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字词详解】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 去:离开。 之: 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 故: 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 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 畔:通“叛”,背叛。 之:意思是“到、到达”。 至:意思是“极点”。 顺: 归顺,服从。 以: 凭借。 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口。
公孙衍(yǎn):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guàn):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
戒:告诫。下文的“戒或”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女”,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直而行。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披、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央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hāng)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肢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封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板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獄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救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百里奚(xī)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
空乏:财资缺乏。
拂:违背。
乱:扰刮。
曾(zēng)益:增加。曾,同“增”。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表现。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入:指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出:指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字词句式】
通假字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女”同“汝”,你)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人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古今异义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跟“歪、偏”相对)
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发生)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选拔、任用。今义:往上托;往上伸)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讨。
一词多义
安居而天下熄(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住宅)
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代词,代指女子)

命之,往送之门(动词,往,到……去
妾妇之道也(助词,相当于“的”)
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显露、流露)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使……贫穷)
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出,动词作状语,在国外)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
倒装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傅说于版筑之间举”)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胶鬲于鱼盐之中举”)
管夷吾举于士(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管夷吾于士举”)
孙叔敖举于海(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孙叔敖于海举”)
百里奚举于市(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百里奚于市举”)
【图文导航】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证: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得出主旨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1)
富贵不能淫以 “妇之道”讽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幽默含蓄
孟 子
(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层”是大丈夫 批驳有力
摆事实: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都历经磨难后才有所作为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客观:天将降大任必先 饿其体肤 逻辑严密
生于忧患 讲道理 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正面) 行拂乱其所为 论证有力
主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死于安乐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反面) 出则无敌国外患

【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富贵不能淫》:本文从“礼”人手,以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指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进而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先用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证明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接着从个人发展和国家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进行论证,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重点难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在论述“大丈夫之道”时,为何会提到“妾妇之道”?
为了反驳景春有关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观点。孟子采用幽默含蓄的方式,从“妾妇之道”进行阐述,指出“妾妇之道”的关键是对丈夫的顺从,而“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仁、礼、义的坚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往上爬,没有坚守的原则,这种顺从与妇人对丈夫的顺从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他们奉行的不过是“妾妇之道”,他们不是大丈夫。通过“妾妇之道”的论述,孟子的挖苦更显深刻而尖锐。同时通过对“妾妇之道”的论述,引出下文对“大丈夫之道”的论述,在对比中突显“大丈夫之道”的本质与内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论点的?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文章开篇连用六个排比,举例说明这六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由此作者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曾益其所不能”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总结】
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富贵不能淫》一文中,作者没有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而是通过言“礼”,闸明“妾妇之道”,进而指出大丈夫之道”,由此有力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将中心论点置于篇末,作者先论证“生于优患”,后论证“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是全文论证的重点,论证方法是先举事例,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个人上升到国家,是对“死于安乐”的论证说明。这样由事例到道理,由个人到国家,正反对比,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极具说服力。
多用排比句,文章气势、感染力强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如《富贵不能淫》一文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运用排比句,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开头运用排比句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来说明困境造就人才这一观点。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也使说理更具说服力。
【观点争鸣】
你认为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思想对现在的我们仍有哪些借鉴意义?
观点一:人才的造就问题。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困境出人才”,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苦磨炼;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只有在挫折困顿中奋起,才能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不会有所作为。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我们只有懂得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深意,明白磨难对于成才的重要作用,才能在学习生活中正视挫折,勇面困难,在磨炼中成才。
观点二:国家的治理问题。
孟子指出了拥有贤臣、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些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丧失警觉,那么其命运是可想而知的。我们的国家现在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好时期,但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要不断奋发努力。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思想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素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今天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富贵是人所羡慕的,但我们不能因贪求富贵而速失本性;贫贱时要坚定意志,在诱惑面前要能不忘初心,不轻易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在贫贱中奋起;在权势面前不卑不亢,不向恶势力摧眉折腰,坚持高尚的情操,不屈不挠,才能有所成就。真正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算得上是个纯粹的人。
适用话题:修身 养德
◆拓展阅读◆
杨振宁与《孟子》
在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博士发表的《父亲与我》一文中,曾经特别提及过一件事:我十岁左右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十一岁入初中的时候,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我初中一年级与初中二年级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授介绍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丁先生学识丰富,不只教我《孟子》,还给我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是我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学的时候我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振宁在他的自传中又写到他在中学阶段念书时,父母要求他背诵《孟子》。当时的他没有选择说不的权利与勇气,只好勉为其难地把整本《孟子》装进记忆中。他上大学后,学习自然科学,一路走来极为顺利,并获得了国际的肯定。他幼年时所背的《孟子》,在成年之后,成为了他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换言之,孟子的话在他心中形成了一套价值系统,每当他面临人生的重大择时,这些话都会给他提供明确的答案。因此,影响他最深的,并不是他所专长的物理学,而是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
(有删改)
◆文化常识◆
成年礼
我国传统成年礼因性别不同而有不同的叫法。
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成年礼称为“笄(jí)礼”。古代男子举行冠礼的年龄是二十岁,在宗庙举行,举行冠礼前,要先占卜以确定行礼的吉日与协助行礼的贵宾。加冠时,先加缁(zī,黑色)布冠,次加皮弁(biàn。弁,一种帽子;皮弁是用白色鹿皮制成的帽子),最后加爵弁(“爵”通“雀”,这种弁的颜色赤而微黑,如雀头的颜色,故名爵弁),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尊贵。三加之后,即弃缁布冠不用,并剃去垂发。加冠后,可取字,并以成人之礼相待。
女子十五岁时行笄礼,加笄时举行仪式,盘发插簪。加笄之后向她行醴礼并为她取字,之后用字来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