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8 10:47:4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这是钟嵘在《诗品》中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五言诗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人们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第九首——《庭中有奇树》。
二、文学常识
1、创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2、作品介绍
《庭中有奇树》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三、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1、吟读,读准字音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zī)。
攀(pān)条折其荣,将以遗(wèi)所思。
馨(xīn)香盈(yíng)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zú)贵,但感别经时。
2、视频朗读,注意节奏
3、美读,读出情感(23拍)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四、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1、释词:
奇树:珍贵的树。奇:不一般。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荣:花。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这里上下句互通。
遗:读作wèi,赠送的意思。
所思:思念的人。
2、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3、简评:
前两句诗写出了叶绿花盛的景象。本是春日佳景,但一人独赏,反动思念之情。“奇树”成为一种象征物,象征女主人公的美好情感。
三四两句,写女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揭示了诗歌的主旨—书法对远人的思念之情。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释词:
馨香:香气
盈:满
莫:没法
致:送到
别经时: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2、释句: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3、简评: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一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此花虽美,却不能相赠,更增添思念之苦。一个“盈”字,暗示女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4.本诗为什么要以折花写起?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意义?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总是以季节的转换来引出下文的情感变化。将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氛围,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
5、点明全诗主题的是哪一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全诗主题的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对花落下先抑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五、赏写法,品析艺术美
1、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与后四句各描绘了一幅图画。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
3、前四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奇树”说明了树的不一般,“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美妙的树却无人与主人公一同欣赏,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独自摘下美丽的花朵,想送给心上人却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之情。作者用几个字,便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一幅孤寂折花图。
4、后四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的,但此时心上人却在远方,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幅孤寂
赏花图。
5、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吗?
(2)诗人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六、强记忆,再享诗意美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中考链接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
2、“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
“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3、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6张PPT)
部编八年级上



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
庭中有奇树


新课导入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这是钟嵘在《诗品》中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五言诗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人们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第九首——《庭中有奇树》。
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写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文学常识
作品介绍
《庭中有奇树》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文学常识
吟读,读准字音


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pān
wèi
xīn
yíng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中有奇树
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范读,读准节奏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中有奇树
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美读,读出情感
释 词
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奇树:珍贵的树。奇:不一般。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荣:花。
遗:读作wèi,赠送的意思。
所思:思念的人。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明诗意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简评:前两句诗写出了叶绿花盛的景象。本是春日佳景,但一人独赏,反动思念之情。“奇树”成为一种象征物,象征女主人公的美好情感。
三四两句,写女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揭示了诗歌的主旨—书法对远人的思念之情。
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释 词
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馨香:香气
盈:满
莫:没法
致:送到
别经时: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简评:“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一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此花虽美,却不能相赠,更增添思念之苦。一个“盈”字,暗示女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
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简评: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本诗为什么要以折花写起?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意义?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就总是以季节的转换来引出下文的情感变化。将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氛围,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
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5、点明全诗主题的是哪一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全诗主题的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赏写法品析艺术美
1、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
后四句:
孤寂折花图
孤寂赏花图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方式是“折其荣”
目的是“遗所思”
赏写法品析艺术美
3、前四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奇树”说明了树的不一般,“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美妙的树却无人与主人公一同欣赏,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独自摘下美丽的花朵,想送给心上人却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之情。作者用几个字,便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一幅孤寂折花图。
赏写法品析艺术美
4、后四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的,但此时心上人却在远方,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
赏写法品析艺术美
5、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诗人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赏写法品析艺术美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强记忆再享诗意美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
2、“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
“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中考链接
3、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中考链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