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3.空气中有什么
教时
2
日期
9月6日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包括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2.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导管、小苏打、醋、木塞、冰块、玻璃片
学生准备: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学习习惯较好。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 学 过 程
时间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5
导入:
导入:1.谈话: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3.演示实验
4.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哪一组能来解释一下?
5.讲述: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玻璃棒里还有没有空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独立猜测
观察现象
讨论
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
交流
35
核
心
过
程
活动一:
空气的成分
1.谈话:为了弄清蜡烛熄灭时发生了什么,我们来做个有趣的实验。
2.教师演示实验步骤,学生分组实验。(特别提醒:看到现象不着急整理器材,实验还只做了一半呢。)
3.交流:蜡烛熄灭后,你们还看到什么现象?用空气占据空间解释水为什么进入了杯子,说明了什么?杯子中的空气有没有完全消失?
4.谈话:剩下的空气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我们继续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5.交流:火柴为什么会熄灭?正常情况下会不会熄灭?说明剩下的空气有什么性质?
6.交流:通过蜡烛的燃烧与火柴的熄灭你能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它们分别有什么性质?
7.教师简单介绍空气的成分。
观察并分组实验、汇报
小组合作
观察并分组实验、汇报
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
各小组记录、代表交流
各小组记录、代表交流
点状交流
点状交流
20
活动二:
认识二氧化碳
1.谈话: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很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制取方法。
2.教师制取二氧化碳。
3.谈话:二氧化碳究有什么样的性质?教师演示实验:二氧化碳灭火。
4.交流:蜡烛由下而上的熄灭可以说明什么? (二氧化碳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5.教师继续演示实验。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小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举例
观察
小组讨论
观察汇报
小组汇报
全班交流
15
活动三:
空气中有二氧化碳、水蒸气
1.出示澄清石灰水,谈话:资料中告诉我们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你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2.交流方案并实验、汇报结果。
3.解释。
4.演示实验:P11
5.解释实验现象。
6.解释:把饼干放在空气中会发软,这是怎么回事?
讨论方案
观察
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
5
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1.你知道在生活中,哪里应用到氧气和二氧化碳么?
2.学生做介绍。
3.知识补充:了解氮气的作用。
小组讨论
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3、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 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不支持燃烧 重
水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