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3 20:1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
导入新课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写作背景(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作家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世界著名记者。 他于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主要内容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及中国工农红军与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品赏析
《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在于描绘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与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斯诺面对面地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与他们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
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志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课堂练习
1.通读全文,说说题目中“红星”的含义是什么?
“红星”指的是革命的势力。
2.对于红军的长征,引用了外国人的看法,说明了什么?
红军的长征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全世界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3.请概括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历程和所作出的牺牲。
红军长征纵横十一个省,走过二万五千多里,经历了千难万险,其中我们的战士有三分之二永远留在了长征路上。
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叙述红军长征的经过。
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封锁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5.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

第一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第二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第三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
第四毛主席是整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
第五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6.《西行漫记》为什么不因时过境迁、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
①《西行漫记》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是公认的国际报告文学佳作。无疑,它有着保持时代特征的强烈的新闻性。真实是它富有特殊魅力的一个首要的和基本的因素。《西行漫记》以作者自己的经历为线索,用具体丰富的真实材料,向全世界实事求是地报告了“红色中国”的真相。《西行漫记》是一部忠于客观事实的综合报道,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②《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很擅长在叙事中穿插自己的评述和议论,调动各种文学手法对人物和事件做异常生动的描述,《西行漫记》就十分注意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
7.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对彭德怀的印象。
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裨品质。
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③“兔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8.简要概述文章中一段你感兴趣的故事情节。
《红小鬼》这一章中说的是有一些孩子才十岁就上了红军,其后一生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每个红军驻地,都会有一个少年先锋队的模范连,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十几岁的少年。
9.写写你读了本书的感受。

埃德加·斯诺,这位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采访的西方记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以他充满热情的、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点点滴滴,揭开了无数当时令人无 理解甚至在外界看来扑朔迷离的红色中国的神面纱。《西行漫记》给我们留下了昔日的历史与今日的感动,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珍惜今天所拥有的,跟斯诺一样深爱这片红色土地甚至更爱这片土地,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10.当年这些“红小鬼”和我们年龄相仿却早早地踏上了长征路,你觉得他们身上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
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是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宁愿牺牲的革命精神。
艺术价值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接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知识拓展
"红星"至今仍在照耀
改革开放后,"红星"重新被"擦亮",除了早年复社胡愈之团队的译本外,又多了董乐山的新译本。到1984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斯诺文集》时,《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得以恢复,"西行漫记"转为副题,这一年仅文集征订就超过28500册。
小结
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一个又一个领导人,他们虽出身卑微,却凭着一份救国救民的执念,壮大了红军,造就了今天。作为领导人,他们却毫无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吃食,普通。衣着,简朴。磨难,受尽。

却难掩,他们那拳拳的爱国之心。不为功名,只为百姓。不求利禄,只求和平。问百姓们为何如此“偏爱”红军,那朴实的话语动人心弦。那是百姓的军,那是救国的军!
长城万里,古代劳动人民用血肉筑成。中国今日,何尝不是?战场上,红军战士,不畏不惧,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正是,忠骨处处埋,战士悔怨无。

作者埃德加.斯诺,以一名外国人,一名记者的身份写下此书。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甘于奉献,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红军精神。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红色革命如一颗光华璀璨、熠熠闪光的“红星”,永远照耀着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主题思想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好像一颗颗光华璀璨、熠熠闪亮的“红星”,永远照耀在中国的土地上,永远给中国亿万人民以新的希望,指引着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