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边 城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饱蘸(zhàn) 泅水(qiú) 傩送(nuó)
蚱蜢(zhà) 氽着(tǔn) 鞶鼓(pán)
踹水(chuài) 碧溪岨(jū) 镇筸(gān)
俨然(yǎn) 歇憩(qì) 糍粑(cí bā)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吓 埋
散 横
2.语境辨析法
(1)性格执拗(niù)的他,因说不好拗(ào)口令,气得把竹竿子都拗(ǎo)断了。
(2)你这着(zhāo)真绝,让他干着(zháo)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二、写对字形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流泻·流淌
两者都有液体流动的意思,但适用的范围不同。“流泻”除了适用于液体外,还可用于光线等;“流淌”只适用于液体。
(2)默默·脉脉
两者都指没有声音,但侧重点不同。“默默”指不说话,不出声,一般侧重于动作;“脉脉”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一般侧重于感情。
2.明确词义
(1)锣鼓喧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淡无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闭口不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各种打击乐器齐奏,声音轰鸣。
(2)(事物、文章等)平常;没有曲折。
(3)合上嘴不说话,也比喻不发表意见。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改正。
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jiāo)场迎春,锣鼓宣阗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篓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槌八百槌把烟火做好。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jiāo—jiào 宣—喧 篓—镂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到了渡口,那另外一个代理看船的,正把船泊在岸边等候他们。几人渡过溪到了家中,剥粽子吃。到后________。
A.那人要进城去,让他有火把照路,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
B.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那人要进城去
C.那人要进城去,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
D.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那人要进城去,让他有火把照路
C [按照时间顺序,首先是那人要进城去,然后才是翠翠为他准备火把,目的是能“照路”。]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由于翠翠想早早地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滥用介词造成成分残缺。句子开头的“由于”致使整个句子缺少主语,应删掉“由于”。
[资料链接]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笔名甲辰、上官碧、休芸芸等。1926年出版第一部创作集《鸭子》,有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特殊风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京派小说
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文本鉴赏]
节选部分主要写了边城民众端午节和中秋节热闹欢乐的场景,展现了边城的风土人情,表现了翠翠与祖父的至爱亲情,写出了翠翠和傩送的相识以及翠翠由此产生的朦胧纯真的情愫,昭示了边城人民的淳朴、善良和热情。
[答案] ①龙舟比赛和捉鸭游戏 ②回忆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现了这里的淳朴民风及鲜明的地域色彩。②表现了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③为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等相继出场并表现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做了铺垫。
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边城”地处“两省接壤处”,这里既不受战争的侵害,也无土匪影响,一切都按照既定的秩序,人民都安分乐生,生活环境太平,因而也使边城人们生活环境相对隔离,不受外界的影响,还和以前一样“毫无什么变化”。
二、阅读课文第四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3.从这部分文字中可以看出祖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要陪翠翠进城,就将渡船的职务交给了老朋友;又念及老朋友的孤单,请他过来吃饭;又因为惦念,让老朋友也来城里看看热闹,所以才又回到渡口。从中可以看出祖父的忠于职守、热心善良。
4.小说写翠翠在河边等祖父时有一段景物描写,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写了黄昏时小城的风景和人们的生活面貌,渲染出夜色的朦胧、河边环境的幽静。场景描写衬托了翠翠焦急的心理,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更加独具匠心的是,作者为傩送和翠翠的相会特意描写了这样一种朦胧清幽的背景,隐喻了这对情窦初开、春心甫动的恋人之间爱情的朦胧和纯洁。
三、阅读课文第五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5.文中极力描写热闹的迎春场景,对表现翠翠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表现翠翠的心理有一个反衬作用。如此热闹的迎春场面翠翠却觉得“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衬托出她把两年前的那件事情牢牢记在心里。
6.第14自然段中,翠翠说:“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这句话表现了翠翠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同时这里也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四、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翠翠是小说的核心人物,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文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①纯真、可爱。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②聪明、矜持。比如第五部分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课文第六部分中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两年前端午的事情时,翠翠本来正想着两年前端午的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
8.文章从哪些方面向我们展现了古朴而又动人的湘西风情画卷?作者把湘西边城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有什么深刻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古朴而又动人的湘西风情画卷
风景美
湘西边城优美安静、纯洁自然、原始健康、无污染,天朗、风轻、水清,是个健康自然的地方
风俗美
端午节观赏小伙子龙舟竞赛和捉鸭子;新年观赏狮子龙灯、锣鼓鞭炮烟火,欢乐、和谐、淳朴,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人情美
祖父、翠翠、天保、傩送,还有过往的商旅等质朴、纯真、善良的人性之美;翠翠与两个男人之间纯真的爱情之美;翠翠与爷爷之间相依为命的亲情之美;翠翠祖孙与顺顺、渡船人乃至全体边城人的和睦之美
(2)作者笔下的湘西边城不仅环境美、风俗美而且人格也美。作者创作的用意在于把两种现实进行对照:①用边城人的纯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②把过去的人情美与当时唯利是图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健康诚实的赞颂,对自然与美丽的倾心,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的憎恶。
9.关于小说《边城》的主题,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有“牧歌说”,有“悲剧说”,还有“象征说”。请阅读《边城》全文,谈谈你对其主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牧歌说:《边城》是一篇带有牧歌色彩的乡土小说,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通过叙述一个纯净、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是一幅古朴而又动人的湘西风情画卷。
(示例二)悲剧说:《边城》是一个处处由“偶然”支配的美丽动人而略含凄清的爱情悲剧故事,叙述的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示例三)象征说:《边城》通过叙述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从广阔的角度描写了边城淳朴的民风,象征着作家企图用民族的“过去伟大处”来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品德的热切愿望,以及这个愿望在“堕落趋势”面前显得无可奈何的孤寂与苦闷。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生动细腻的场面描写
小说中描写了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况、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以及捉鸭子比赛的热闹场面,体现了边城的风俗美,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欢乐祥和的氛围,边城人和睦安乐的风貌,也就是作者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精神面貌。作者还描写了正月十五日夜晚,人们舞龙、耍狮子、放烟火、玩花灯等热闹的场面,烘托了人物的形象,渲染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2.写法指导
场面描写“3窍门”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场面。那么,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呢?
(1)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
如场面所在的时间、地点、环境、成因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中,因什么事发生的。
(2)选好角度,分清主次,理清描写的顺序
描写时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只写一点不及其余。同时,还要安排好描写的顺序,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以视觉转移为序。只有这样,描写才能有条不紊,层次清楚。
(3)既要有全景的描述,也要有细致的特写,要注意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所谓“点”,一般是近景,是指场面中能表现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言行举止以及景物等的细腻描写。所谓“面”,一般是远景,是指整体的场景和气氛。描写时,既要简笔勾勒出整个场面的全景,又要有选择地具体描写主要人物的活动,一般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
3.迁移运用
《边城》中,作者大量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渲染了节日热闹的气氛。请你运用该手法对“风筝节”放风筝的场面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成千上万、千姿百态的风筝齐刷刷地跃上了高空,在广场上空汇成了一道流动的七色彩虹,悠悠地飘着。与风筝蓝天相辉映的是广场的花坛中扦插着的成片的五彩风车,缤纷夺目的风车在晨风的吹拂下欢快地飞旋着,好似在地上编织出一匹耀眼的锦缎。走近细看,啊,风车真美!有翻车鱼拖着旋转的斑斓鱼尾,好似在深海中畅游;有毛茸茸的鸭子踏着两个飞速转动的五光十色的轮胎,仿佛在郊游途中;还有的似嗡鸣在百花丛中的天使小蜜蜂,背着一双不断舞动的薄纱翅,穿梭在花海中……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
在《边城》第五部分中,作家沈从文写道:“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地流泻白光,慢慢地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在这里,作者把湘西质朴、纯美的习俗展现在我们面前。湘西是美的,作者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应用角度】 “美”“诗意”“爱”“人性”“和谐”“精神家园”等。
2.素材应用
掬一杯清水,我便醉倒在春风里。空气中尽是幽幽的香气,那些无比珍贵的年华从指尖绕过,无声无息。
诗意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是徐志摩的“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意是沈从文的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每个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的人,都在现实中或是梦中追寻着那个诗意的心灵港湾。我们的生活不是至善至美的,但我们的心灵却可充满诗意。
诗意可以是一杯香茗,可以是一池清水,可以是一缕花香。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蕴藏着诗意。而我们就在这无限的诗意中生活。
[群文阅读]
导读:《边城》的语言风格有着湘西地域的独特风情神韵。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者沈从文生长于湖南湘西凤凰古城。这里是他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地方,周围的风土人情、湖光山色都已经在他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使他在创作时自然流露出特有的“家乡味”的乡土气息。湘西世界里的幽静、恬适、宁远、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古朴醇厚的民风,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吧!
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
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喜欢沈从文,于是喜欢上了沈从文笔下的山山水水。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喜欢上沈从文笔下山水的我突然悟到:从文先生就是一条河,从文先生就是一座山。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听过、看过太多太多的爱情故事,可有哪一个如翠翠的爱情那样不沾一丝世俗之气?
于是,当烦恼接踵而来时,我乐意拿起《边城》,走进从文先生水的世界,在那里,我听到湘西的水轻轻流淌;听到船夫嘹亮的歌声,品味翠翠如水的情思和爷爷如水的爱。
从文先生这样写了,也是这样地爱了,爱得执着,如灵动的水常年保持一色的蔚蓝。他的爱人在他死去多年后,也终于悟出了从文先生这份纯真的爱。
山有山的性情——沉稳。从文先生无疑也是一座山,他有着山的秉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误解了他,伤害了他,他却毫不在意,他不争。当无知的人们要他去打扫女厕所时,从文先生认认真真地做了。他用大山的沉默去回击这群无知者的攻击。
沉稳的大山在四季中却能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无疑是对从文先生最好的评价。
大家都知道从文先生是著名作家,殊不知从文先生也是著名的服装研究专家。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则关于从文先生的故事:在“文化大革命”中,从文先生辛辛苦苦写出的《中国服装史》被没收而弄没了,但从文先生硬是又写出了一本。
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的从文先生:一条汩汩流动永远不会停歇的河流,一座四季常青生机盎然的大山。
在那沅江之畔,你去走一走,去看一看,去听一听,你看见一位书生在书写、在吟唱吗?
书写,书写山的传奇。
吟唱,吟唱水的多情。
雨 后
⊙沈从文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当真等我?”
“可不是,我看看天,雨快要落了,谁知道这雨要落多大多久,天又是黑的,我喊了五声,或者七声。我说,四狗,四狗,你是怎么啦!雨快要落了,不怕雷公打你么?全不曾回声。我以为你回家了。我又算……雨可真来了,这里树叶子响得怕人,我不怕,可只担心你。我知道你是不曾拿斗篷的。”
“雨水可真大,我躲在那株大楠木下,就是那株楠木,我们俩……忘记了么?你装。我要问你到底打哪儿来,身上也不湿多少,头又是光的,我问你,躲到什么洞里。”
四狗笑,四狗不答。他不说从家中来,她便明白的。
他坐到那人身边去,挤拢去坐,垫座的是些桐木叶。
这时雨已过前山,太阳复出了,还可以看前山成块成片的云,像追赶野猪,只飞奔。四狗坐处四围是虫声,是树木枝叶上积雨下滴的声音,头上是个棚,雨后太阳蒸得山头出热气,四狗头上却阴凉。头上虽凉心却热,四狗的腰被两只手围着了。
“四狗,——”想说什么不及说,便打一声唿哨。
因为对山有同伴,同伴这时正吹着口哨找人。
同伴是在雨止以后又散在山头摘蕨菜,这时陪四狗坐的也是摘蕨人。
在两人背后有一个背笼,是她的。四狗便回头扳那背笼看。
“今天怎么只得这一点?……喔,花倒得了不少。还有莓咧,我正渴,让我吃莓吧。下了一阵雨,莓是洗淡了,这个可是雨前摘的?我喂你一颗,算我今天赔礼,不成吗?”
“要你赔礼?我才……”
她把围着四狗的腰的两只手放松了,去采地上的枯草。
“我告你,我也总有一天要枯的,——一切也要枯,到八月九月,我总比你们枯得更早。”
四狗莫名其妙,他说道:
“我的天,我听不懂你的话。说什么枯不枯。”
“我也不一定要你懂,你总有一天懂的。”
“让我在这儿便懂,成不成?”
“你要懂,就懂了,载不得我说。”她又想,“聋子耳边响大雷,没得用处。”就哧地笑了。
四狗不再吃莓了,用手扳并排坐的人头。黑色的皮肤,红红的嘴,大大的眼睛与长长的眉毛。四狗这时重新来估价。鼻子小,耳朵大,下巴是尖的,这些地方四狗却放过了。他捏她辫子,辫子是在先盘在头上,像一盘乌梢蛇,这时这蛇挂在背后了,四狗不怕蛇咬人,从头捏至尾。
“你少野点。”说了却并不回头。
建议阅读书目:
《湘行散记》 沈从文
《云南看云集》 沈从文
《烛虚》 沈从文
[积文化常识]
节日习俗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1)端午:又称端五、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2)中秋: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3)过年: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春节习俗有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等。
[诵国学经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公冶长》
[明理知义]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越出规矩。”
[成长启示]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课件67张PPT。第一单元3 边 城23
zhànqiúnuózhàtǔnpánchuàijūgānyǎnqìcí bā4hèxiàmánmáisànsǎnhènghéng5niùàoǎozhāozháozhuózhe6峒恫胴畔绊拌壤攘穰缆览揽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三)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沈从文写的《边城》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情及乡土味的一部佳作。作者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 ),以及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边城中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有老船夫、翠翠、船总顺顺、杨马兵、天保、傩送,还有卖肉的屠户、过渡的客商、军营里的兵士……他们以跃动的生命力真真实实、活活泼泼地生活着。这里________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世外桃源,不论贫者还是富人,都能在一种古朴的人情中________着一定的人格平等。即便偶尔有些________的说笑,但丝毫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人性之美。人们在湘西这个特定的生存环境里,依靠劳动生活,________,待人以诚,没有都市文明的虚伪、污浊、狡诈、自私;没有文明社会里所谓道德、法律的束缚和制约;有的只是充溢着原始本性的人们用真心和善心张扬人类生命本能的淳朴和美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沈从文写的《边城》是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及乡土情的一部佳作。
B.沈从文写的《边城》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及乡土情的佳作。
C.沈从文写的《边城》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情及乡土味的佳作。
D.沈从文写的《边城》是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情及乡土味的一部佳作。
B [原句语病:缺少谓语动词“是”;“一部”位置不当;“乡土情”和“乡土味”应互换位置。]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撑船老人和他的孙女纯朴的相依为命的生活
B.撑船老人和他的孙女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
C.翠翠与她的祖父纯朴的相依为命的生活
D.翠翠与她的祖父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
D [补写时应注意和后一句的暗含主语“翠翠”相一致,并注意“纯朴”修饰的词语。]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迥然 享受 不假思索 以人为本
B.俨然 享受 不加检点 与人为善
C.俨然 享用 不假思索 以人为本
D.迥然 享用 不加检点 与人为善
B [俨然:形容很像。迥然:形容差别很大。享受:物质或精神上得到满足。侧重精神而言,指心理上的感受。享用: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侧重实物而言,指行为上使用。不加检点:(在生活、言行上)不能检查约束自己。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与人为善:原指赞助人学好,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
4.下列各句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
B.这船便如一支没羽箭似的,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
C.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
D.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B [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船比作没羽箭。其他三项没有使用此修辞手法。]
5.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______。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________。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连两岸的篾缆换成了脚拇指粗的钢索了。摆渡的还是个老人,________,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①茶峒,因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②《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
③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
④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
⑤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A [第三处横线后的“也许是有的”暗示前面只能填⑤,排除B、D。第一处横线后的“这里”说明前面是“渡口”,而非“茶峒”,排除C。故选A。]
6.将下面的文字改写为句式整齐的一段话。(可适当更换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边城是一幅五彩的画,她如诗,她又像一曲婉转的歌。假如置身其中,浑身的污垢自然澄清,日常的烦恼可以洗尽。她可以冲散劳累和忧愁,她还能滋润我们的心灵,留下甜蜜与欢乐。我爱边城的美,也爱她的奉献与辛勤,同样也爱她的有滋有味与不倦拼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修改后语言形式要匀整,结构上大致相同,在修辞上要以对偶、排比等形式出现。其表达效果是富有节奏,音韵和谐,表意强烈,极有气势。
[答案] (示例)边城真美啊!美得像五彩的画,又像一首抒情的诗,还像一曲婉转的歌。这种美澄清了我们浑身的污垢,洗尽了日常的烦恼,冲散了我们的劳累,带走了我们的忧愁,滋润了我们的心灵,留下了甜蜜与欢乐。我爱边城,爱她的美,爱她的奉献与辛勤,爱她的有滋有味,爱她的不倦拼搏。
7.《边城》的结尾这样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每天都在希望中等待着。请根据你的想象,为图片中的翠翠写一段心理描写。要求:不少于80个字,语言准确、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得体的能力。此时的翠翠心中对二老有的就是牵挂,最期盼的就是他能早点回来。基于此点,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把相关内容写出来即可。描写人物心理必须把握人物的性格。
[答案] 爷爷走了,我知道他是回不来了。可是,你呢?会不会回来?每天我撑船,过往的人很多,可惜没有你,甚至连你的消息都没有。没人过河的时候,我就坐在这里,守在这里。你真的不再回来了吗?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草 绳
沈从文
今年镇上雨水特别好。如今雨又落了整三天。
水再大一点,进了溪里桥洞时,只要是会水,就可以得到些额外的利益。
然而水却并不能如大家愿,涨到河码头木桩标示处,便打趣众人似的止了。人人都失望。
桥头的老兵做了梦,梦到是水还要涨。人人都愿意这梦灵验。
“得贵伯,是有的,”说话的,叫二力,十六岁,同得贵打草鞋为生。这时得贵正在一个木制粗糙轮上搓一根草绳,这草绳,大得同小儿臂膊,预备用来捉鱼。
二力蹲坐在房中的一角,用一个硬木长棒槌击打刚才编好的草鞋,脱脱脱的声。那木槌,上年纪了,上面还反着光,如同得贵的秃顶那模样。
得贵一只强壮的手抓住那转轮木把用力摇,另一只手则把草捏紧送过去。绳子这样便越来越长了。木轮的轧轧转动声,同草为轮子所挤压时的吱吱声,与二力有节奏的硬木棒槌敲打草鞋声,合奏成一部低闷中又显着愉快的音乐。
“得贵伯,我猜这是一定会有的。”二力说的是明日河中的大水。若是得贵对老兵的话生了疑惑时,这时绳子绝不搓得这么上劲的。
“我想我们床后那面网应当早补好,”二力大声说,且停了敲打,“若是明天你老人家捕得一头牛——就是猪也好,可以添点钱,买只船——不,我想我们最好是跳下水去得了一头牛,以外还得一只船,把牛卖去添补船上的家伙,伯伯你掌艄,我拦头,就是那么划起来;——以后整天不是有鱼吃?”
得贵把工作也稍稍慢住下来,“我跌到斤丝潭里去谁来救援?”
二力知道是逗他,却说道:“伯伯你装痴!你说我!我是不怕的,明天可泅给你看。”
“伯伯这几年老了,万一吃多了酒一不小心,你能救你伯伯吗?”得贵说了就哈哈大笑,如同一个总爷模样的伟大,然而得贵如今却是一个打草鞋度日的得贵。也许是运气吧。那老兵说得贵晚运是在水面上。这时节,运,或者就在恭候主人。是以得贵想起“晚运”,不服老地兴奋着搓绳,高兴的神气,二力也已看出了。
二力伸手去取那葫芦,又捧葫芦摇,接着递与得贵,“请喝干了吧,剩的有,回头到她那去灌酒又要少一点。那老苗婆——我想她只会占这些小便宜。”
得贵举葫芦朝天,嘴巴逗在葫芦嘴,像亲嘴一个样,啯弄啯弄两大口,才咽下,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葫芦便为二力攫过来,二力开门就走了。
绳子更长了,盘在地下像条菜花蛇。得贵仍然不休息,喝了两口“水老官”,力气又强了。
得贵期望若是船,要得就得一只较大一点的,能住三个人就更好——这正派人还想为二力找个老婆呢。
打了八年草鞋的得贵,安安分分做着人,这八年中得了沙湾人正派的尊敬,侄儿看看也大了,自己看看是老了,天若是当真能为正派人安排了幸福,直到老来才走运,这时已是应当接受这晚运的时节了。
不久又听到巷口狗乱吠,二力转家了。
“伯,听人说沿河水消一点了。”
得贵听到只稍稍停转手中木轮子。
“我想这不怕,这里天空有星子,西边天黑得同块漆,总兵营一带总是在落吧。”
二力把绳子试量,到三丈长了,得贵还不即住手。
听得碉堡上更鼓打四下,何处有鸡在叫了,得贵的手还在转轮木把子上用劲转。轮子此时声音已不如先前,像是在呻吟,在叹气,说是罢罢罢,算了罢,算了罢……为了老兵的梦,沙湾的穷人全睁眼做了一个欢乐的好梦。
但是天知道,这河水在一夜中消退了!老兵为梦所诳——他却又诳了沙湾许多人,河里的水偏是那么退得快,致使几多人在第二天原地方扳罾也都办不到,这真只有天知道!老兵简直是同沙湾人开了一个大玩笑,得贵为这玩笑几乎累坏了。从此那个正派人还是做着保留下来的打草鞋事业,待着另一回晚运来变更他的生活。
(选自《新与旧》,有改动)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与手法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雨势,具有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作用,本来雨势很大,应该给沙湾人带来额外的收益,这正是下文得贵和二力奋力搓草绳的原因。
B.桥头的老兵是一个善卜者,他做了个梦,梦到水还要涨。这梦是一个人人都期望的梦,人人也都愿意这梦灵验,以便得到额外的利益。
C.小说中细节描写逼真细腻。得贵举葫芦朝天喝酒的描写,形声兼具。特别是“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细节,活画出嗜酒如命的酒鬼形象。
D.老兵说得贵晚运是在水面上,得贵也坚信自己会有晚运,这是得贵赖以维持生活的一点精神寄托,因此,得贵与二力期盼雨大,奋力搓绳。
A [B项,“桥头的老兵是一个善卜者”于文无据,从前后文看,老兵与得贵一样,也是一个纯朴善良的人。C项,得贵不是“嗜酒如命的酒鬼”。D项,“是得贵赖以维持生活的一点精神寄托”说法言过其实。]
9.结合小说有关内容,概括得贵和二力形象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概括人物形象的共同点,要抓住他们共同的生活和愿望,体会他们的性情。他们二人都吃苦耐劳,都对生活充满希望,希望水大一些,有个意外的收获。
[答案] 他们吃苦耐劳,为了生计和渺茫的希望,使劲搓草绳;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能够开心地生活,乐观向上;他们寄希望于不切实际的意外收获;他们代表的都是本分善良的穷苦沙湾人。
10.结合全文,探究题目“草绳”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小说的题目是小说的线索,同时也是人物谋生的手段,象征了人物的希望。能围绕小说标题的作用和有关故事情节分析即可。
[答案] ①“草绳”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场景叙写都始终围绕“草绳”展开;②“草绳”是主人公谋生的手段,突出了小说的乡土气息;③“草绳”也是得贵、二力以及沙湾人的希望与命运的象征,草绳无法助其改变穷苦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