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作为生物的社会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鳟鱼(zūn) 阈值(yù) 蚁冢(zhǒng)
苜蓿(mù) 蜂窠(kē) 黏菌(nián)
毗邻(pí) 鲱鱼(fēi) 木屑(xiè)
迄今(qì)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畜 角
似 缝
2.语境辨析法
(1)纤(qiàn)夫们拉的纤(qiàn)绳十分结实,均是由各种棉麻等纤(xiān)维制作的。
(2)这位大学生根据儿时记忆里的模(mú)样制造了一个模(mó)型。
二、写对字形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停止·停滞
两者意义很相近,但是也有区别。停止:不再进行。也就是指行为、动作的终止。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振动·震动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震动:①颤动;使颤动;②(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两者侧重点不同,“振动”侧重指机械运动;“震动”侧重指受外力影响而颤动或人心不平静。
(3)独往独来·特立独行
两者都有“不受约束”“独立”的意思,但两词的词义有细微的区别。独往独来:独身往来,不与人为伍。比喻事事不与人相同。多指行动。特立独行: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多指个性。
2.明确词义
(1)青天白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苦口婆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富丽堂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雄心勃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白天(含强调意)。
(2)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破绽。
(3)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
(4)指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5)多形容建筑物高大宏伟,陈设华丽。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6)形容理想和抱负非常远大。勃勃,旺盛的样子。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bǐ)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笼,做成无懈可击的拱券。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bǐ—pí 笼—拢 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这时的景象就像蜂窠在进行有丝分裂。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就像细胞液里游动的颗粒。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________,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A.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
B.一半跟着新的蜂王,另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
C.一半跟着新的蜂王,另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于是,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
D.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
D [首句提到了老蜂王,下文从对应的角度来说应该先提到老蜂王,据此排除B、C两项。接着应先说卵子,以卵子为例,介绍蜂窠的分裂,据此排除A项。]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医学家们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途易辙。主语应为“医学家们”,而不是“海滨木板路”,应在“海滨木板路”之后加“上”,形成状语。
[资料链接]
科普作家——刘易斯·托马斯
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1),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病理学家、教授、行政官员、诗人和散文作家。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有《细胞生命的礼赞》《水母与蜗牛》《最年轻的科学》等。
1970年,托马斯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时,应邀参加一个“定调演说”。他轻松幽默的讲话被录了音,整理稿传到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的手上。那位主编是托马斯做实习医生时期的高一年级的校友,他喜欢这篇东西,便找托马斯为他的杂志写一系列短文,让他照此泛泛而谈,条件是题目不限,一文不给,一字不改。
托马斯本具文才,可惜大半生献身研究,只好搁起他的锦心绣口,去作那些刻板的学术论文。得此机会,他自然乐于应命。一连写了六篇,甫议搁笔,但已经欲罢不能了。热情的读者和批评家们要他把专栏写下去。于是,他一发而不可收,连写了四年。这时,出版商已争相出版。TheViking Press条件最惠,许他不加修补,原样付梓。于是,我们就有幸看到了这本辉煌的小册子——《细胞生命的礼赞》。
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即文艺性说明文,但它与文艺作品不同,它运用文艺手法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切实可靠的知识,而不是塑造形象,因此也称之为生动说明文。科学小品是科普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既可“小题大做”,也可“大题小做”;它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联为一体。它融说理、抒情于一体,而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诗歌的醇郁,是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理想文体。
[文本鉴赏]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答案] ①生物社会行为 ②对生物行为的反思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谈生物社会,却从人类的社会活动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切入点巧妙,开头令人耳目一新。运用打比方的手法引出话题,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医学家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跟群居性昆虫相似,这恢谐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耐人寻味,引出对下文的阐述。
2.第2自然段中“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巧妙的比喻讽刺了怕遭到非难的“书籍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成是天外来客,完全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作者嘲弄愚见,反对一些生物学家把人和群居性动物分开的观点,含蓄地将自己的观点蕴含其中。
3.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用描写人类行为的语言描述蚂蚁,目的是什么?“就差看电视了”一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用描写人类社会行为的语言描述蚂蚁的行为,目的是对上文提到的一些书籍作者进行批评,提醒人们不能盲目自大,因为其他动物也有与人类相同的社会行为。“就差看电视了”一句幽默地表现出蚂蚁与人类社会行为的极度相似性。
二、阅读课文第6~8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试分析第6自然段中“这时”“后来”“于是”“立刻”“着魔”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时”“后来”“于是”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蚂蚁搜寻不同规格的细枝的进程,显得条理清楚。“立刻”“着魔”等词语形象地描绘出了蚂蚁在建造蚁丘时的认真神态。
5.第8自然段括号中的文字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括号中的文字饶有情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蜜蜂外出寻找花蜜的情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通俗易懂。
三、阅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第11自然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一句中,“电路”“通着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喻。“电路”比喻社会结构,人的社会联系;“通着电”指人们意识到个体之间融合的重要性从而互相联系,同步活动。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人类的通病:缺少沟通交流。
7.第12自然段中,作者引用的一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智慧(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这与营造白蚁窝的工作并无质的差别。其实也暗含褒贬。
四、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8.结合这些蚂蚁、蜜蜂、鲱鱼和黏菌细胞等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9.本文在行文中涉及了许多生物学知识,你是怎样看待这些生物学知识的现实意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应该是姗姗来迟者,仅仅是大自然物种中的一个。虽然人类最终成了这个世界上最高等的动物,但人类作为生物有着社会性特征。基于此,人类高等的思维更需要联合,人类更需要在共进、共容中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更和谐地发展自己生活的社会。
(示例二)在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中,自然的博大、平和、宽容使人类日益自高自大起来,像一个被溺爱的孩子,任性、烦躁、毫无羞耻地向自然索取自己喜爱的一切。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也遭到了自然的报复,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惩罚。人类到了必须反思的时候了,不能再单方面地认为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很多不正常的自然现象已经警醒我们人类了。温室效应、沙尘暴、冰川融化,等等,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语言幽默,化雅为俗
《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作者在行文中,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作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
2.写法指导
语言幽默“4方法”
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论述的问题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易于被读者接受,这就是文章最为出彩的地方。那么,如何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呢?
(1)仿拟改编,呈现雅致幽默
根据表达的需要有创意地仿拟一些古诗文或流行歌曲,是一种雅致的幽默方式。这种方式还能折射出自己对某些问题的个性思考,让人深思。如:“找点时间,找点空间,放下麻将,到基层看看;带上私心,带上杂念,走出酒店,到基层转转……”
点评:将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进行了巧妙改编,形象逼真地揭露了某些官僚主义者的丑恶灵魂和整天无所事事、贪得无厌的嘴脸。
(2)错位反差出幽默
错位反差主要有古今反差、身份反差、感彩反差等形式。如:“艾奇逊是不拿薪水上义务课的好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讳地说出全篇的真理。”
点评:“诲人不倦”本是褒义词,文中却指连篇累牍、喋喋不休地兜售反动说教的艾奇逊。通过这一错位反差,人物的厚颜无耻更暴露无遗。
(3)大小互用现幽默
在特定的场合,将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可以使语言变得鲜活,富有情趣。如:“不买电脑,电脑特毁眼睛,再说这几天家里有‘经济危机’,以后再说!当惯了‘皇帝’的妈妈‘圣旨’一下,便准备‘拂袖退朝’。我们哪里肯依,爸爸和我轮流‘奏本’,妹妹也揪着妈妈的裤腿‘死死苦谏’,也许真是众怒难犯吧,妈妈勉强答应了。”
点评:句中的“圣旨”“拂袖退朝”“奏本”“死死苦谏”,本来是描写宫廷生活的词语,这里临时移用来写家庭生活,大词小用,风趣生动,写出了家庭生活的情趣。
(4)巧用拟人化的手法,增强语言的幽默效果
拟人的手法有时会对增强语言的幽默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如:“驴子下去检查工作,他对随行人员说:‘这地方的问题够严重的。你们看,蜘蛛大白天空张着网,定是睡懒觉去了。’‘蜜蜂成天泡在花丛里,已经腐化变质。’‘啄木鸟极端利己,从不关心集体,成天砍树,损公肥私……’‘我看就只有苍蝇表现积极,不怕脏、不怕臭,整天忙个不停,充分体现了敬业精神。’”
点评:语段巧妙地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某种社会现象,既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又达到了幽默讽刺的效果。
3.迁移运用
常见的“动物语录”往往充满智慧、幽默和讽喻性,请你仿照下面示例的风格,分别以“蜜蜂”“狐狸”“鱼”的口吻各写一句话。
示例
猫头鹰:要是凭发言来评先进,我这一辈子怕是与先进无缘了。
羊:同胞们,请注意,当一匹狼向你大谈仁义道德时,它肯定是要参加竞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蜜蜂:这世界上贪占别人“甜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是不得已才配备这杆“枪”的。
狐狸:我是骗过乌鸦口里的肉,可是说到底,真正骗了乌鸦的是它自己的虚荣心。
鱼:明明知道有人在垂钓,仍然免不了接二连三地上钩。唉,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心灵呢?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平等、合作、尊重
《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让我们知道,生物界原来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秘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蚂蚁、蜜蜂乃至细菌,都有着与我们人类十分相似的社会性和高度的生存智慧,人类千万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要学会与我们的“同胞”和谐相处。
我们不仅要认识生物,热爱生物,更要尊重生物,敬畏生物,甚至向生物学习。我们要像蚂蚁和蜜蜂那样,既要注重发挥个体的智慧,也要重视群体的智慧。另外,我们还要学会尊重自然,尊重这个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正是这些生命的存在,才有了如此美丽的世界。
【应用角度】 “合作”“切忌盲目自大”“生存危机”等。
2.素材应用
一枝红梅,独立寒冬,美在它的傲然不屈,美在它增添了风景的内容。一只雄鹰,直冲云霄,美在它的勇猛,美在它划破了苍穹的寂静。它们之所以美,是因为与自然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了一起,它们美得和谐,美得永恒。刘易斯·托马斯在《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中告诫我们: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大自然的一员。因此,我们人类应该呵护自然的这种和谐之美,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学会与社会和谐相处,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和谐宁静。
[群文阅读]
导读:平等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平等的观念日益普及。今天,平等已经是全世界公认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对方的天赋、出身、财富、职务如何,都应本着真诚、尊重、友善、礼貌的态度相待。除了这些,我们还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上的尊重,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摈除陈腐观念。让我们携手共行,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努力清除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歧视,建立平等、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让我们的明天更好更精彩。
最高大的姿态是俯首
⊙姜叶桐
一提到“高大的形象”,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伟人。建不朽功绩的是伟人,立高尚思想的是伟人,树博大精神的是伟人,有献身理想的也是伟人……伟人令我们崇拜敬仰。我们眼中的伟人是目光如炬、睿智犀利的,是意气风发、昂首挺胸的……然而,伟人最高大的姿态却是俯首。
2011年是季羡林先生一百周年诞辰,这位在聚光灯下、金字塔顶的享誉全国的大师,给人的印象却始终平静得像一泓清泉。童年因家境贫寒,季先生被过继给他的叔父。后因偶然,季先生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也因此他的命运改变了。季先生说,他的一切成就都要归于机遇。季先生著作颇丰,在耄耋之年还写下了多达八十万字的《糖史》。面对“国学界大师”“学术界泰斗”“国宝”的美誉,季先生再三辞冠,说自己最喜欢别人叫他“北大教员”。季老先生拥有的,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渊博学识,更是一颗谦逊的心。
狂妄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实际上是狭隘无知、不知敬畏的表现。在与自然界相处的早期,人们神化自然,敬畏天公地母;而到了中期,人们开始探索自然的奥秘,自认为了解自然了,战天斗地企图征服自然;现在人们越了解自然,越明白自然是无法驾驭的,甚至是难以抗衡的,人们才意识到要尊重自然。所见弥大,无知弥深。人们态度的变化,恰恰是一个深化认识、提升高度的过程。高度决定态度,态度又决定高度,也许正是因为比大多数人站得高了些,那些伟人们才更能俯下身,低下头吧。
“满招损,谦受益”“地低成海,人低成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熟语所传达的就是谦虚之道。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财富,都是经过历史和时间考验的,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具有普世价值。伟人尚可俯首,我们怎能不谦虚呢?
平 视
站稳脚跟,挺直胸膛,面朝前方,调整好焦距,再放出明亮的眼光,看到红的,就说红,看到黑的,就说黑;俊美的,热情赞扬;丑陋的,嗤之以鼻;是英雄,献上鲜花;是小人,拒绝合流。我们平视世界、平视现实、平视自己。
面对权贵、富翁、被炒红了的名人,假如我们就踮起脚尖,仰起脸,眼睛眯成细细的缝,哈哈地讪笑着,等待垂青,等待恩赐,等待布施,等待别人为自己做主,那是仰视。仰视是一种哈哈镜式的畸形,是自我形象的贬损,是灵魂的削价。
因为贫困而平凡,因为卑微而弱小,因为没有名声、地位而普通,假如我们对之瞪起眼珠,虎起脸,放出不屑一顾的眼光,想给人一种威压,想随心所欲地裁判别人,那是俯视。俯视是一种极为愚蠢的自我夸张,是一种想靠吹胀自己来挤扁别人的可笑之举。
也许你很普通很低微,但不要仰视,否则,你会看不到自己,你会不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
也许你身居高位、名噪一时,但不要俯视,否则,你会重重地摔下,摔成一堆废弃的瓦砾。
仰视与俯视往往是并存的。常常仰视人的人,在另一种场合,必定会居高临下,仗势欺人;常常俯视人的人,在另一些对象面前,也会仰人鼻息,摇尾乞怜。
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平视是一面没有弧形的镜子,是一片没有污染的竹林。
平视,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平视,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平视,需要识的广博与深邃;平视,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
平视是世界的需要,国与国平等看待,才会有一个和平的世界;平视是社会的需要,人与人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平视是自我的需要,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摘自《青年社交》)
建议阅读书目:
《我能否相信自己》 余华
《墨子》 墨子
[诵国学经典]
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第十五章》
[明理知义]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成长启示]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意思。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一切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循序渐进的道理。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明理知义]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成长启示] 君子心胸开阔,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而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的人,就不可能成为君子。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课件72张PPT。第四单元12 作为生物的社会zūnyùzhǒngmùkēniánpífēixièqìchùxùjiǎojuésìshìfèngféngqiànqiànxiānmúmó迄讫屹鲠哽梗梭峻俊窜撺蹿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站在壶口瀑布的旁边,看着倾泻而下的水柱,听着振聋发聩的声音,我被它的气势震撼了,脑子里一片空白。
②再完美无缺的阴谋,再天衣无缝的计划,最终都有图穷匕见的一天。差别只在于,图是遂自己意愿慢慢打开的,还是被他人强行过早揭开的!
③这里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建筑物的富丽堂皇,也不是建筑材料的不同凡响,而是环境的得天独厚。
④这部风靡全球的经典美剧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冷酷无情,为了前途而同与他相知多年的老朋友分道扬镳的政治掮客形象。
⑤好诗都是言近旨远、苦口婆心的,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在自己脑海中构成无数鲜明的画面。
⑥我们不要被眼前这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所吓倒,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这部机器装上车。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C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震耳欲聋”。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富丽堂皇:多形容建筑物高大宏伟,陈设华丽。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雄心勃勃:形容理想和抱负非常远大。是褒义词,句中褒贬色彩不当,应改为“野心勃勃”。苦口婆心: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而句中没有再三恳切劝告之意,应改为“耐人寻味”。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工作,严厉打击野生动物及象牙等动物产品非法贸易行为。
B.情绪或慢性疾病所致的突发性白发还是有可能重新变黑的。只要平时生活中多注意缓解压力,采取正确的起居饮食习惯即可。
C.执法人员在一村民家中及时追回了被盗抢的恐龙蛋化石,并打掉了这一非法窝点,查获了213枚恐龙蛋化石为白垩纪晚期化石。
D.为解决农村配电网薄弱、安全性差等,安徽省天长市供电公司先后投资2.65亿元,实施了三期农村电网改造建设工程。
A [B项,搭配不当,“采取……习惯”应改为“采取……方式”或“养成……习惯”。C项,结构混乱,应改为“查获了213枚恐龙蛋化石,这些化石均为白垩纪晚期化石”。D项,成分残缺,应在“等”后加“问题”。]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会议提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绿地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的目标。同时还强调,________。
①真正做到建设为民、惠民,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②在科学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在建项目施工,加快新项目开工
③要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④严格监理,坚持质量第一,严禁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滋生腐败的“豆腐渣工程”
A.②③④① B.③②①④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D [③是总起,②紧承③。施工需要监理,保证质量,所以④紧接②。同时,④又是①的条件,所以①在④后。]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复杂的社会现实凸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通过学习、践行国学经典以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呼声,究竟应如何有效地传承国学经典中的精髓?几千年教育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________。在中国古代,从私塾到书院,学生便是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经典,受到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实现了培养知书达礼的儒雅君子的教育目的。
A.通过长期诵读经典,人们能在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
B.不仅要长期诵读经典,还要在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
C.只要长期诵读经典,就可以在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
D.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是需要人们通过长期诵读经典,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形成的
A [根据原文最后一句可知,“反复阅读和背诵经典”同“实现了培养知书达礼的儒雅君子的教育目的”是过程和结果、条件和目的的关系,只有A项“通过……能……”符合。B项是递进关系,将两者等同起来且侧重后者。C项说法绝对,不符合语意。D项不符合语意连贯的要求,一方面,横线前一句提出“如何有效地传承”的问题,横线处应该直接鲜明地强调方法,而D项表述先强调结果;另一方面,横线后一句的解读顺序是先方法后结果,那么横线处的概括总结应该一致,而D项的解读顺序是先结果后方法。]
5.下列是给一位老人的生日祝词,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常新。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A [解答本题要审清题目,抓住关键信息。本题要抓住“一位老人的生日祝词”这一关键信息。B项,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C项,“落红”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此句常用来表达崇高的献身精神;D项,说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道。]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眼为了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 ① ,而眼睛调节焦距是通过调节眼球内晶状体的凸度来完成的。年轻时, ② ,可以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密度增加,弹性逐渐下降,调节的范围越变越小, ③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后面“眼睛调节焦距”来看,第①处应填“需要不停地调节焦距”。从后文的“晶状体密度增加”来看,第②处应说晶状体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总结句,可由前面内容推出。
[答案] ①需要不停地调节焦距 ②晶状体密度小,弹性良好 ③因此就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7.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出变形虫面临困境时的主要反应。不超过30个字。
美国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是单细胞的变形虫,面临困境时也会选择自家“亲戚”互助,而不会错帮“外人”。
研究人员默迪亚巴迪和同事们研究了一种来自土壤、以细菌为食的常见变形虫。在自然界中,当食物短缺时,成千上万的变形虫就会聚在一起,最后变成像头发丝一般的子实体,看上去像是某种缩微蘑菇。这种缩微蘑菇有一根茎,茎顶端粘满了孢子——当别的生物经过时就会将孢子带到别处,变形虫在那里又开始新的生命周期。
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充当缩微蘑菇茎的变形虫,等于牺牲自己成全别的做孢子的变形虫。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培养了两个世系的变形虫,然后让它们混在一起挨饿,结果形成数十个缩微蘑菇。在每一个缩微蘑菇中,变形虫都来自一个世系,没有混杂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三段文字中的一、三两段可作为概括答案的主要依据,抓住关键词语简要归纳即可。
[答案] 变形虫面临困境时会在同世系内团结互助,会为族群的延续而牺牲自己。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最新研究发现,30亿年前地球生命曾进入爆发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近日研究发现,大约在30亿年前,随着早期动物开始学会如何利用来自太阳的能量,地球上的生命突然进入一个爆发期。
科学家们对远古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绘制出一幅地球最早期动物的图景。他们认为,当微生物开始学会利用氧气和来自太阳的能量生活时,最早期的生命开始进化和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研究了1 000个如今仍然存在的关键基因,并掌握了它们是如何从远古时期进化过来的。
科学家们研制了一种“基因化石”,这种“基因化石”不仅仅可以告诉人们基因是如何形成的,也可以让人们知道远古微生物是如何支配这些基因的。他们的计算结果显示,所有的现存基因,大约有27%形成于33亿年前到28亿年前之间。在大约5.8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变化时期,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当时生命形态复杂多样。
化石可以帮助古生物学家制定出生命进化的编年史,但是如果想绘制出寒武纪之前的30亿年间的生命图景则相当困难,因为那个时期的软体动物很少会留下化石印迹。不过,那些早期生命形态仍然留下了一种细微的化石:DNA。
由于所有活着的生物体都从父辈那里遗传基因组,因此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生物学家推理认为,他们可以利用现代基因组推想古代微生物的进化过程。他们将不断增长的基因组库中的信息与一种数学模型结合起来。这种数学模型考虑到了数百万年间各种基因遗传、交换和丢失的因素。
科学家埃里克·阿尔姆和劳伦斯·戴维将这一时期称为“太古代大爆发”。由于他们识别的许多新基因都与氧气有关,因此阿尔姆和戴维首先考虑到,氧气的出现可能也是造成“太古代大爆发”的原因之一。科学家认为,直到大约25亿年前,氧气才开始在地球大气层中出现并不断积聚,并可能在“大氧化事件”中杀死了大量的厌氧生命。阿尔姆表示:“‘大氧化事件’可能是细胞生命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事件,不过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的生物学记录。”
然而,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利用氧气的基因直到28亿年前的“太古代大爆发”末期才出现。这一发现与地球化学家关于“大氧化事件”的设想更为一致。阿尔姆和戴维相信,他们已经发现了现代电子转移的最初来源。电子转移是一个生物化学过程,它负责在细胞膜内运送电子。电子转移被动物用来呼吸氧气,植物和某些微生物在光合作用时也需要这一过程,光合作用直接收获太阳的能量。一种被称为“生氧光合作用”的光合作用被认为是与“大氧化事件”的氧气产生有关,也与我们今天呼吸的氧气有关。
“太古代大爆发”期间的电子转移进化应该经历了生命历史的数个关键阶段,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两个阶段都导致生物圈收获和存储了大量的能量。戴维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并没有说明电子转移的进化是否直接导致‘太古代大爆发’。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到,生物圈得到了更多的能量,因此可以支持更大、更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8.下列关于30亿年前,地球生命曾进入爆发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早期动物开始学会如何利用来自太阳的能量,地球上的生命突然进入一个爆发期。
B.当微生物开始学会利用氧气和来自太阳的能量生活时,最早期的生命开始进化和发展。
C.寒武纪时期,地球上的生命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变化时期,当时生命形态复杂多样。
D.科学家的研究显示,所有的现存基因,大约有27%形成于33亿年前到28亿年前之间。
C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大约5.8亿年前,而非题干中所说的30亿年前。]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们研究了1 000个如今仍然存在的关键基因,并掌握了它们从远古时期进化过来的过程。
B.“大氧化事件”是细胞生命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事件,虽然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任何的生物学记录。
C.远古的软体动物很少会留下化石印迹,因此想绘制出寒武纪之前的30亿年间的生命图景相当困难。
D.“太古代大爆发”时期的许多新基因都与氧气有关,因此氧气的出现可能也是造成“太古代大爆发”的原因之一。
B [“‘大氧化事件’是细胞生命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事件”只是人们的一种推测,注意原文中的“可能是”三个字。]
10.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将基因组库中的信息与数学模型结合起来,并考虑基因遗传、交换和丢失等因素,可以推想出古代微生物的进化过程。
B.氧气开始在地球大气层中出现并不断积聚,极有可能扼杀了一批生命,也给另外的生命繁荣带来了契机。
C.电子转移进化导致生物圈收获和存储了大量的能量,因此可以支持更大、更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D.“大氧化事件”导致的细胞生命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事件,显示出在有氧生命之前,还存在着一个丰富多彩的厌氧生命世界。
D [文章交代了“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的生物学记录”,可见厌氧生命世界并未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