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5(课件+学案)名著导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5(课件+学案)名著导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4 23:04:20

文档简介

名著导读
文学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很多人生感悟和哲理,在高考中对文学名著主要考查故事情节等方面,为此我们特意设置了“名著导读”这个栏目,从内容概要、典型人物两方面宏观地来介绍文学名著,帮助同学们了解名著,走进名著,相信大家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视野会更开阔,对文学名著的理解将更深入!
《三国演义》
[内容概要]
中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崛起,成鼎足之势,最终都被西晋所灭,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三国演义》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
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为外戚何进所制,宦官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所杀。随后,袁绍等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
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
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四川全境,逐步发展壮大。
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定国号“魏”。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针,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但因刘禅昏庸,被迫班师,前功尽弃,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位,建立西晋。先灭蜀汉,后亡东吴,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
[典型人物]
1.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设定了曹操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
颍川之战中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把狡诈、奸猾、多疑用到了极致。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官渡大战中许攸前来投奔,许攸以诚相投,而曹操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这就是奸雄之奸。
曹操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且重视人才的政治家。他能够识别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拢人才,使其为他的政治野心服务。礼遇关羽更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文字,讨伐董卓的大会上,他极力支持关羽出战。在关羽“温酒斩华雄”后,他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收关羽为己用,因而百般优待,以动其心。但关羽最终挂印封金而去,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范,反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羽送行。
《三国演义》一方面写曹操的雄才大略,见识不凡,他的器重人才的品质,深得人心;他的老谋深算,精明强悍;他的败而不馁,顽强乐观。另一方面,又着力鞭挞了曹操的残酷、狡诈、伪善和极端利己主义。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他既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一个阴谋家和野心家。作者把曹操奸诈阴险而又富有人情味的性格特征描述得丰满而深刻,令人信服。
2.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一个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还有经天纬地之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精通军事、政治,通晓天文、地理,是智慧的化身。
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而竭忠尽智,为蜀汉的事业奋斗一生。蜀汉的兴衰,三国间的重大政治军事斗争几乎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出山之始,就制定了据蜀联吴抗曹的战略;赤壁之战,他孤身赴吴,身临险境,贯彻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又乘胜智取荆、襄,进军益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白帝城托孤后,他奉命辅佐幼主,独撑危局。内修政事,巩固后方,六出祁山,誓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3.关羽:“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关羽,刘备的义弟,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
早年因犯事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因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后人有诗叹道: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课件17张PPT。名著导读《三国演义》2345678910111213141516Thank you for watching !《堂吉诃德》
[内容概要]
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
堂吉诃德是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马美其名曰“驽骍难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行侠仗义、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
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堂吉诃德又把一个村姑想象为美貌绝伦的公主,赐名叫“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
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册封的骑士的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了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他一直执迷不悟。
他把客栈当做城堡,把老板当做寨主,硬要老板封他为骑士。客栈老板乐得捉弄他一番,拿供给骡夫草料的记账簿当《圣经》,用堂吉诃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着实打了两下,然后叫一个妓女替他挂剑。受了封的骑士堂吉诃德走出客栈,把旋转的风车当做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他把羊群当做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面,打落了牙齿。桑丘·潘沙一再纠正他,他总不信。他又把一个理发匠当做武士,给予迎头痛击,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做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他把一群罪犯当做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押役救了他们,要他们到村子里找公主去道谢,结果反被他们打成重伤。他的朋友想了许多办法才把他弄回家去。
在第二卷中,他继续去冒险,又吃了许多苦头,弄得一身病。大学生加尔拉斯里假装成“白月骑士”把他打败,罚他停止游侠活动。他回家后一病不起,临终回光返照,承认自己不是骑士堂吉诃德,而是善人吉哈诺。
[典型人物]
1.可笑可悲的堂吉诃德
首先,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人。
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企图以自己的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单枪匹马打抱不平当作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和判断:他把客栈当做城堡,把村姑当成公主,把理发师的铜盆当做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做巨人的头颅,把羊群当做魔法师的军队。在他眼里,处处有妖魔为害,事事有魔法师捣乱,因此他不分青红皂白,到处对着臆想出来的敌人横冲直撞,乱劈乱刺。结果呢?虽然他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怀着满腔的真诚,但却只能是四处碰壁,受尽嘲弄和伤害,使自己成为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
其次,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却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已经完全变成了偏执;而且这种偏执不是一般性的,在他心目中它已经是全部了。因偏执而行为变得疯狂,于是大家都把他当疯子,觉得他可笑。但他从不怕人们的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和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改变初衷。对于他来说,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说,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活着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的弟兄,为了铲除邪恶,为了反抗魔法师和巨人等压迫人类的势力。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愿意无怨无悔地为这个理想而尽忠。
再有,堂吉诃德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他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
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做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他把皮酒囊当做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地提矛杀去;他把羊群当做魔法师的军队,纵马大加杀戮。他跟比斯盖人进行恶战,跟杨维斯人进行搏斗;他为了一个被诱骗和抛弃的女人,而和抛弃她的人进行决斗;他甚至敢单枪匹马面对一头凶猛的狮子而毫无畏惧之心。
总结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形象。
2.善良纯朴的桑丘
桑丘的形象和堂吉诃德相反相成。除了心地善良以外,他从外形到内在特征都与堂吉诃德相反:他既无主人的博学、见识、抱负、才华、勇敢、坚忍,也不像主人那样耽于幻想、固执己见;他头脑清醒、务实、老于世故、带几分狡诈,“粗笨”中显出诙谐、幽默,说起话来全无堂吉诃德从骑士小说中搬来的陈词滥调,他满身的泥土气,脱口而出的民间谚语使他的谈吐虽常显粗俗却又不失生动、活泼。如果说,堂吉诃德是“精神”的,那么,桑丘则全然是“物质”的(他跟随堂吉诃德的动机是想得到许诺给他的“总督”的职位)。
桑丘·潘沙善良、纯朴、乐观、风趣、爱吃,是当时西班牙农民群众的代表,虽然只是个“配角”,但他追随堂吉诃德一路走来,上演了一出出人间喜剧,处处留下了闪光的艺术风采。
桑丘在小说的叙述上也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他的存在,堂吉诃德的性格才得以多方面地展开,主仆二人一路上的奇谈妙论比堂吉诃德的所作所为可能更耐人寻味。桑丘是按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的,他常常在善意的劝告、提醒中揭露堂吉诃德行为的荒唐,起到了可靠的见证人的作用。
课件15张PPT。名著导读《堂吉诃德》234567891011121314Thank you for w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