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赍发(jī) 迤逦(lǐ) 酒馔(zhuàn)
彤云密布(tóng) 央浼(měi) 剜心(wān)
髭须(zī) 搭膊(bó) 勤谨(jǐn)
絮烦(xù) 迸出(bèng)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模 供
露 奔
2.语境辨析法
仰望满天星宿(xiù),我们只得在天目山下露宿(sù)一晚,这一宿(xiǔ)使我终生难忘。
二、写对字形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尴尬·难堪
两者都有“难为情”“不自然”的意思。“尴尬”还指处境困难,不好处理;“难堪”还有难以忍受的意思。
(2)纷纷扬扬·沸沸扬扬
两者都是形容词,都表示多而乱的样子,但使用的对象不同。纷纷扬扬:形容(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
2.明确词义
(1)交头接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话不絮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碎琼乱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理昭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素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逼上梁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
(2)这里的意思是不再啰唆。
(3)比喻地上的雪。琼,美玉。
(4)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5)向来不认识,不熟悉。
(6)指的是被压迫的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的事情。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秘布,朔(sù)风渐起,却早沸沸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chāi)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秘—密 sù—shuò 沸沸扬扬—纷纷扬扬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________。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
A.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
B.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中间两座草厅
C.中间两座草厅,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
D.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中间两座草厅,四下里都是马草堆
A [按照观察到的景物的主次顺序来排列,先看到的应是“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据此排除B、C两项。再根据横线后面的内容,排除D项。]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构混乱。“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是主动句式,主语是“林冲”;“那条絮被放开”主语承前省略,主语也应该是“林冲”,此处却换成了“那条絮被”。所以应将“那条絮被放开”改为“将那条絮被放开”。
[资料链接]
博古通今、才华横溢——施耐庵
施耐庵,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斥,遂辞官回家。
后入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为撰写《江湖豪客传》准备素材。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灭张士诚后,到处侦察张士诚的部属。为避免麻烦,施耐庵从此隐居不出,专心创作。《江湖豪客传》成书后,定名为《水浒》,又名《水浒传》。
《水浒》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皇帝宋徽宗只知吃喝玩乐,终日不理朝政。蔡京、高俅、童贯等奸臣把持朝政,他们与地方官吏勾结,狼狈为奸,贪污受贿、横征暴敛,再加上地主恶霸与豪强劣绅的无法无天、横行霸道,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迫团结起来进行武装反抗。因此,整个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课文节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与课文相关的情节如下:
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高俅及手下陆虞候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买了一把宝刀,然后高俅命令林冲带宝刀入府,乘机诬陷林冲阴谋行刺,林冲因此被刺配沧州。押送的公人被陆虞候买通,在去沧州的路上,多次想杀害林冲,幸亏被鲁智深救下,安全到达沧州。以下是课文的情节。后来林冲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介绍他到梁山,成了农民起义军的一员。
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可以明确看出它与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文本鉴赏]
文章通过对林冲被贬沧州以后的一系列遭遇的详细描述,生动地刻画了林冲从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忍无可忍、愤然反抗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以高俅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及其爪牙的阴险歹毒,表现了统治者一逼再逼,终于把老百姓逼上绝路的血淋淋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官逼民反”这一深刻主题。
[答案] ①买刀寻敌 ②雪夜报仇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开端中,作者写林冲“闲走”,看似闲笔,其实闲笔不闲,这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林冲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的安排在情节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插叙林冲在东京时曾救助过李小二,表现林冲的正义感、侠义精神。②林冲明明是蒙冤受辱,与李小二的对话中却说是自己触怒了别人,称自己是“罪囚”,称仇人是“高太尉”,说起这些并不气愤,而是用平平淡淡、无可奈何的口气,表现了林冲委曲求全、不思反抗的软弱性格。③这部分并不是没有作用的“闲笔”,它既是本课的引子,又为下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二、阅读课文第2~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第2自然段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随后又一人闪入来”,两个“闪”字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两个人不是一起进来,而是一前一后“闪”进来。两个“闪”字用得很形象,把搞阴谋诡计的坏人那种鬼鬼祟祟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反映了出来。②正是这种反常的行动才让李小二怀疑,才有下文的让老婆偷听之后给林冲报信等情形。
三、阅读课文第6~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6自然段中,林冲心存疑惑,为什么仍然接受了看管草料场的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管营派他看管草料场这件“美差”,林冲是有所怀疑的,但仍领命前往,并未深究。这反映了他心存无事便好的侥幸心理,也表现了他的善良、安分、顺从的一面,不能够看清管营等人的险恶用心。
4.第7~9自然段中对风雪的描写共有4处,各有什么作用?试完善下面的表格。
段落
描写风雪的语句
景物描写的作用
7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①
8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②
8
那雪正下得紧
③
9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④
[答案] ①严冬季节,大雪纷飞的环境描写,为高潮的出现勾画了气象森寒的情景。“卷”字写出了风雪之大、之广。这也为下文写雪压倒房屋做了铺垫 ②因为天气寒冷,所以林冲想沽酒御寒。环境描写,实际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一个“紧”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一把汗,耐人寻味 ④“越下得紧了”,一个“越”字进一步表明了天气的恶劣。至此,作者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浓烈的气氛,一场冲突即将拉开序幕
四、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本文的细节描写历来为人所推崇,试结合文本,探究这些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细节描写
作 用
①开头细致地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
暗示密谋害人的事,且和林冲有关系。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②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盖火炭,把草场门反拽上锁,草厅被雪压倒后探半身摸火
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③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庙门,掩门,拿石头靠门
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埋下伏笔
④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
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⑤从草料场去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而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放火是从西面而来
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6.林冲的人物形象在梁山好汉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请结合文本,概括其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合文本
性格特点
委曲求全,对高俅充满幻想
安于现状,逆来顺受
“看顾”李小二
心地善良,侠义济困
怒寻陆虞候
刚强、正直、性急
去打酒前,盖火炭,锁草场门等
做事细心
7.有人对林冲的“忍”,怒其不争;也有人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忍为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我认为“该忍当忍”。当然,“忍”也是有限度的,像林冲那样就有点窝囊了。
(示例二)“忍”要分具体情况,像林冲那样就一点也不能忍。他与高俅的儿子之间有夺妻之仇,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林冲反抗得太晚了。
(示例三)林冲的做法是有他的苦衷的。如果设身处地地站在他的立场上想一想,也许很多人会像他那样做,因为“官”不“逼”,“民”是不会“反”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传神的细节描写
本文的细节描写尤为传神,不管是对人的、对景的,还是对事的,都值得品味。这些细节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两处“听”:一是李小二的妻子在小酒店里有意偷听,一是林冲在山神庙门内无意偷听。前一处是略写,因为是密谋,所以才听不清,从而造成悬念;后一处是详写,因为谈话者得意忘形,高谈阔论,所以听者听得真真切切,从而怒火喷发。
2.写法指导
细节描写“3方法”
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细腻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致描摹。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身体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细节描写一般采用以下3种方法:
(1)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
细节描写中常采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等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如鲁迅《药》中的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的情景。
(2)恰当地选用词语
细节描写选用的词语多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描摹情形状态的形容词。这些词语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细小动作和不易被人察觉的心理变化。如孙犁《荷花淀》里写水生嫂听说丈夫要到大部队上去时的反应:“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文中用“震动”“吮”两个动词,准确、细致而生动地写出了水生嫂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
(3)精心地设计道具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小说四次描写了大衣,这是作者为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而精心设计的“道具”。文中用“脱”和“穿”大衣,活画出奥楚蔑洛夫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情状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强的丑态。
3.迁移运用
请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表现其性格特征,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爸爸在凉席上睡着午觉,外面的蝉不停地在绿叶间聒噪着。我蹑手蹑脚地溜进爸爸的房间,看着爸爸酣睡的样子,“扑哧”一声笑了。爸爸的一只大手半吊在空中,几束阳光照在上面,露出斑驳的痕迹。我好奇地将那只手捧了起来,透过光束,我看见爸爸的手指粗而长,黝黑黝黑的,仿佛一块粗糙的铁板,手心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黄色小山包,硬硬的……想起爸爸第一次用那双大手将我高高举起,第一次用那双大手给我做了一只风筝,第一次用那双大手给我组装了一辆自行车……如今,我长大了,爸爸的那双大手却被岁月打磨得痕迹斑斑,莫非是我一刀一刀刻上去的?我的泪再也忍不住地落下来了。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忍无可忍,逼上梁山
林冲,原为北宋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人称“豹子头”,使一支丈八蛇矛,有万夫不当之勇。作为教头,地位不低,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只因高俅的儿子看上了他的妻子,于是一连串的厄运便降临到他的头上。先是被诱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野猪林险些被害;后来到了牢城营,陆虞候等人又火烧草料场,欲置其于死地。林冲忍无可忍,这才奋起反抗。从屡遭迫害却不愿反抗,到奋起反抗,在灾难中杀出一条血路,林冲终于显露出英雄本色,成为“官逼民反”的代表和象征。
【应用角度】 “勇气”“英雄”“抗争”“斗争”“选择”“忍”“命运”“路在脚下”等。
2.素材应用
林冲由逆来顺受逐步走向反抗,最后走上了与封建统治者彻底决裂的道路,他的这种反抗是被动的反抗。年轻的华罗庚不惧权威,勇于推翻权威人士、著名教授苏家驹的结论,则是主动的反抗。两者都拥有抗争的精神,只有经得起考验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强者。“抗争”使我们战胜磨难,顽强生存;“抗争”使我们不怕权威,唯真理是从。同时,“抗争”也告诉我们: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不要说“我不能”,要敢于向困难与失败挑战,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群文阅读]
导读: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林冲在高俅的迫害下“枪挑贼人,投奔梁山”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的抗拒、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以,我们要懂得拒绝,懂得坚守,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去抗争。
风雪夜奔
⊙刘东华
入冬以来,北方的大雪有好几场。
又是风雪之夜,拥着被子胡乱翻书,突然就翻到《水浒传》里林冲雪夜上梁山一章,真应了此景。此时风雪拍打着我的窗子,封闭得这么好,似乎仍然有丝丝的寒气逼入。而那风雪中的林冲,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么个鬼天气出奔呢?
这是被逼的。《水浒传》里的前几回,这林冲,从威风八面的禁军教头,到误入白虎堂,火烧草料场,一步步钻了别人的圈套。从刺配沧州,到一路仓皇出逃,这人生情节太具戏谑性的效果。想这林冲本是仗义忠厚的英雄,而世道的逼迫使他必须要有一个完美的转身,从朝廷的禁军教头到梁山好汉,这是一场痛苦的脱胎换骨的出奔。
词曰: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
这是林冲的出奔之夜。英雄在这雪夜里奔突,这是多么痛苦的雪夜呢,他要奔出这雪夜,又要把自己隐藏在这雪夜里。脚下没有路,没有退路,也没有前路,他要自己踏出一条路来,而这路是未知的险恶,好在这白雪皑皑,一片洁白高贵,它们呵护着林冲的尊严。
林冲踏着雪只顾奔走。
不仅是林冲,还有一对雪夜出奔的人,他们是早年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他们一个是被临邛县令奉为上宾的才子,一个是孀居在家的佳人。他们的故事,是从司马相如做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开始的:“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
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也是这风雪之夜,文君怀抱自己的那把凤凰琴,牵着司马相如的手,顶风冒雪地就出奔到成都了。
这是一次幸福的雪夜出奔。按说这样的爱情故事,出奔应该选择在月明之夜,月照花墙,像《西厢记》里相约的崔莺莺和张生,爱情里能多出几分浪漫来。可这卓文君是在寡居,再嫁,那时候已经是大大的叛逆了。
再想起林冲的风雪之夜,同样也没选择在月黑风高好隐身的夜晚,因为那种夜晚出没的多属于盗贼、猥琐之辈,多是出来干坏事的。风雪相伴,才能显出英雄凛凛然的本色吧。
无论是谁的出奔,选择在这样的风雪之夜,天地茫茫,只因为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需要淹没。
(摘自《大众日报》)
李逵之死
宋江连夜使人往润州唤取李逵星夜到楚州,别有商议。且说李逵自到润州为都统制,只是心中闷倦,与众终日饮酒,只爱贪杯。听得宋江差人到来有请,李逵道:“哥哥取我,必有话说。”便同干人下了船,直到楚州,迳入州治,拜见宋江罢。宋江道:“兄弟,自从分散之后,日夜只是想念众人。吴用军师在武胜军又远,花知寨在应天府,又不知消耗,只有兄弟在润州镇江较近,特请你来商量一件大事。”李逵道:“哥哥,甚么大事?”宋江道:“你且饮酒!”宋江请进后厅,现成杯盘,随即管待李逵,吃了半晌酒食。将至半酣,宋江便道:“贤弟不知,我听得朝廷差人赍药酒来,赐与我吃。如死,却是怎的好?”李逵大叫一声:“哥哥,反了罢!”
宋江道:“兄弟,军马尽都没了,兄弟们又各分散,如何反得成?”李逵道:“我镇江有三千军马,哥哥这里楚州军马,尽点起来,并这百姓,都尽数起去,并气力招军买马杀将去!只是再上梁山泊倒快活!强似在这奸臣们手下受气!”宋江道:“兄弟且慢着,再有计较。”原来那接风酒内,已下了慢药。当夜李逵饮酒了,次日,具舟相送。李逵道:“哥哥几时起义兵,我那里也起军来接应。”宋江道:“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赐药酒与我服了,死在旦夕。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回至润州必死。你死之后,可来此处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洼,风景尽与梁山泊无异,和你阴魂相聚。我死之后,尸首定葬于此处,我已看定了也!”言讫,堕泪如雨。李逵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洒泪,拜别了宋江下船。回到润州,果然药发身死。李逵临死之时,嘱咐从人:“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柩去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葬。”嘱罢而死。
(选自《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
建议阅读书目: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永远有多远》 铁凝
《活着》 余华
[积文化常识]
1.古代礼俗称谓——谦称类
赍发小人。
(1)小人:这里是对自己的一种卑称。封建时代平民对官吏、仆役对主人都得自称“小人”。
(2)鄙人:“鄙人”本意指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3)仆:旧时男子自称的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4)小子:旧时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辞。
(5)不肖:旧时男子自称的谦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6)不才:旧时男子自称的谦辞。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7)不佞:旧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不佞”意为无才能。
(8)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的自谦之辞。
2.古代刑罚名称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
刺配:宋时官府在被流放、被充军者的脸上刺字,然后押解到指定的地方去,叫“刺配”。刺,古时肉刑的一种,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字,用墨染上颜色,也称“黥刑”“墨刑”。配,发配,发送到边远地区充军。
[诵国学经典]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明理知义]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拿出来与朋友共享,用坏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朋友得到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爱护。”
[成长启示] 孔子和颜渊、子路三人各自说了自己的志向,子路的志向是对人,颜渊的志向是对己,而孔子的志向则是对整个社会。作为青年学生,也应该趁着青春年华,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做一个有知识、有爱心、有益于社会的人。
课件69张PPT。第一单元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23jīlǐzhuàntóngměiwānzībójǐnxùbèng4múmógònggōnglùlòubēnbènxiùsùxiǔ5 朔溯搠掇缀啜沽诂估廒敖熬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一)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美国总统特朗普向俄罗斯外交部长泄露机密情报的传闻炒得纷纷扬扬。不过,美国的部分盟友淡化此传闻造成的影响,称其不会影响与美国的合作。
②这部电影的主演近日在网上曝光了一张女主角与他交头接耳的新剧照。
③沂蒙山景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④前几年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了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下不多的几家平分秋色。
⑤这位18岁河南女孩不慎坠楼,经历了人生最灰暗无助的时刻,又被众多素不相识的人温暖着。
⑥天理昭然,法网难逃,时隔16年嫌疑犯夏某终于伏法。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C [①纷纷扬扬:形容(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此处用在事件上不当,应改为“沸沸扬扬”。②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③巧立名目:定出许多名目,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含贬义,用在句中褒贬不当。④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占一半。不能用于说明“几家”。⑤素不相识:向来不认识。此处使用恰当。⑥天理昭然:指天理清清楚楚。意谓上天能主持公道,惩恶扬善。]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8年1月15日韩朝在板门店朝方一侧举行“统一阁”工作会谈,决定朝鲜在平昌冬奥会期间将派遣三池渊乐团赴韩演出,规模达140余人。
B.江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印有“墨梅”图案,寓意有“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表达对寒窗苦读的学子的赞誉。
C.党的十九大高度回应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关切,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创新,激越党心军心民心。
D.《永远在路上》是一部展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成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是廉政建设的生动教材和重要措施。
C [A项,成分残缺,“决定”前缺主语“会议”。B项,语义重复,应删“之意”。D项,搭配不当,“《永远在路上》”与“措施”不能搭配。]
3.下列句子能恰当填入语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
原来这董超、薛霸自从开封府做公人,__①__,回来被高太尉寻事,刺配北京。梁中书因见他两个能干,就留在留守司勾当。__②__。
A.①林冲被押解去沧州路上相害不得
②今日又差他两个监押卢俊义
B.①押解林冲去沧州路上害不得林冲
②今日又差他两个监押卢俊义
C.①林冲被押解去沧州路上相害不得
②卢俊义今日又由他两个监押
D.①押解林冲去沧州路上害不得林冲
②卢俊义今日又由他两个监押
B [在第①个横线处,前后语境都是以“董超、薛霸”为陈述对象,所以应用“押解林冲去沧州路上害不得林冲”;第②个横线处看似是独立的,实际上应与前面的句子“梁中书因见……勾当”照应,陈述对象仍为“梁中书”,所以应选“今日又差他两个监押卢俊义”。]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水浒传》作为中国的古典名著之一,无论从读者还是评者的角度,说它是“奇书”“才子书”都不过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趋类于清末“谴责小说”或《儒林外史》等
②对宗法社会和正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③但若从其文本内涵和精神趋向角度分析,我觉得它更近乎一本反讽小说
④而且这“讽刺”是保持距离的侧面的“冷”讽刺,即“反讽”
⑤只不过后者是本位讽刺,而《水浒传》是反讽
⑥它通过对“造反”和“招安”的种种离奇描写,以及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雕塑式刻画
A.③①④②⑤⑥ B.③①⑤⑥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⑤⑥③①④②
B [观察选项,A、B、C、D四个选项首句有③和⑤两种,所以先分析这两句,⑤中有“只不过后者是本位讽刺”,但前句并没有涉及“后者”,所以排除C、D;再比较A、B,其中③①相同,接下来可以从讽刺的特点进行分析,也就是说①后面可以接⑤,然后分析《水浒传》如何反讽,接下来应该是⑥②,④最后总结。排序为③①⑤⑥②④。]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可是我想说, ① 。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 ② 。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 ③ ,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此种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提示和照应,尽量用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例如本题第②个空,可以根据前文判断关联复句,根据后文文意判断补写内容。
[答案] ①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读书是非常重要的) ②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 ③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
6.(2018·全国卷Ⅰ)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给出的是某校一则启事片段,应用书面语体。“下水道时常堵住”“管子陈旧”“需要换掉”等几处语言表达口语化,应将“堵住”改为“堵塞”,“管子”改为“管道”,“换掉”改为“更换”,“打算”改为“计划”,“正遇上”改为“正值”。
[答案] 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7.关于林冲的结局,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水浒》的结局,林冲跟随梁山泊一同接受招安,在凯旋途中得了风瘫,半年后病故。第二种是《荡寇志》的结局,梁山泊被官军剿灭,他在守护头关时被王进(曾和林冲同为教头)大骂,回营后羞愤交加,郁郁而终。第三种是央视电视剧《水浒传》的结局,得知宋江放走了被生擒的高俅后,他悔恨交加,被活活气死。
比较这三种结局,你认为哪一种更切合林冲的命运?谈谈你的见解。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个主观性较大的个性化理解分析题。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但要结合相关故事,有理有据地分析。《荡寇志》的结局是站在维护封建正统统治的立场上,明显贬低林冲;央视版让他成为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死去的头领,为招安蒙上了一层深深的阴影,其中有深刻的寓意。
[答案] 《水浒》原书的结局是最切合林冲命运的。林冲应该还是会接受招安的,他终究不是李逵、刘唐、三阮那样的草莽汉子,梁山泊也终究不是他的归宿。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埋藏着对重回主流社会的渴望。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施耐庵
话说当时太尉喝叫左右排列军校,拿下林冲要斩。林冲大叫冤屈。太尉道:“你来节堂有何事务?见今手里拿着利刃,如何不是来杀下官?”林冲告道:“太尉不唤,如何敢见。有两个承局望堂里去了,故赚林冲到此。”太尉喝道:“胡说!我府中那有承局。这厮不服断遣!”喝叫左右:“解去开封府,分付滕府尹好生推问,勘理明白处决。就把宝刀封了去。”左右领了钧旨,监押林冲投开封府来。
高太尉干人把林冲押到府前,跪在阶下。府干将太尉言语对滕府尹说了,将上太尉封的那把刀,放在林冲面前。府尹道:“林冲,你是个禁军教头,如何不知法度,手执利刃,故入节堂?这是该死的罪犯!”林冲告道:“恩相明镜,念林冲负屈衔冤。小人虽是粗卤的军汉,颇识些法度,如何敢擅入节堂。为是前月二十八日,林冲与妻到岳庙还香愿,正迎见高太尉的小衙内把妻子调戏,被小人喝散了。次后,又使陆虞候赚小人吃酒,却使富安来骗林冲妻子到陆虞候家楼上调戏,亦被小人赶去,是把陆虞候家打了一场。两次虽不成奸,皆有人证。次日,林冲自买这口刀。今日,太尉差两个承局来家呼唤林冲,叫将刀来府里比看。因此林冲同二人到节堂下。两个承局进堂里去了,不想太尉从外面进来,设计陷害林冲。望恩相做主!”府尹听了林冲口词,且叫与了回文,一面取刑具枷杻来枷了,推入牢里监下。林冲家里自来送饭,一面使钱。林冲的丈人张教头亦来买上告下,使用财帛。
正值有个当案孔目,姓孙名定,为人最鲠直,十分好善,只要周全人,因此人都唤做孙佛儿。他明知道这件事,转转宛宛在府上说知就里,禀道:“此事果是屈了林冲,只可周全他。”府尹道:“他做下这般罪,高太尉批仰定罪,定要问他‘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杀害本官’,怎周全得他?”孙定道:“这南衙开封府不是朝廷的,是高太尉家的?”府尹道:“胡说!”孙定道:“谁不知高太尉当权,倚势豪强,更兼他府里无般不做,但有人小小触犯,便发来开封府,要杀便杀,要剐便剐,却不是他家官府。”府尹道:“据你说时,林冲事怎的方便他,施行断遣?”孙定道:“看林冲口词,是个无罪的人。只是没拿那两个承局处。如今着他招认做‘不合腰悬利刃,误入节堂’,脊杖二十,刺配远恶军州。”滕府尹也知这件事了,自去高太尉面前,再三禀说林冲口词。高俅情知理短,又碍府尹,只得准了。
就此日,府尹回来升厅,叫林冲除了长枷,断了二十脊杖,唤个文笔匠刺了面颊,量地方远近,该配沧州牢城。当厅打一面七斤半团头铁叶护身枷钉了,贴上封皮,押了一道牒文,差两个防送公人监押前去。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节选部分的内容看,这段先写白虎节堂中太尉喝左右拿下林冲,再通过府尹审讯,让林冲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
B.高太尉一心想置林冲于死地,但碍于王法,也自知理亏,于是喝左右的人将林冲押送到开封府,交由滕府尹审判,为故事情节的发展留下了余地。
C.在申诉中,林冲客观叙述了与高衙内结怨的前因后果,语气中虽有冤屈,但只叙述了高衙内的过错,对高太尉无一句怨言,可见其心地善良。
D.孙定虽然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在这件事上却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林冲在府尹面前软硬求情,乃至最后断定对林冲“脊杖二十,刺配远恶军州”。
B [B项,“碍于王法,也自知理亏”理解不当,这是高太尉采用的借刀杀人之计。]
9.林冲说自己是被人“设计陷害”,从节选的文字看,高太尉设的是什么“计”?请用简明的文字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从文章第二段林冲回答府尹的话中,不难看出高俅的诡计。
[答案] 太尉差两个承局到林冲家,叫林冲把他买的那把刀带到府里去比看。可是,等林冲同那两个承局来到节堂,那两个承局进堂里去了;随后太尉从外面进来,就认定林冲知法犯法。
10.文中画线的“这南衙开封府不是朝廷的,是高太尉家的?”一句的含意是什么?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这句话是想“周全”林冲的孙定说的,从下文府尹的话中也可以看出,孙定用的是激将法,目的是为林冲请求宽大处理。
[答案] 这句话是反语,意思是,如果你事事都听从高太尉的,这南衙开封府就不是朝廷的了。这句话促使了府尹态度的转变,使他听从了孙定“脊杖二十,刺配远恶军州”的安排,引出林冲发配沧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