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教学设计
课题: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执教:
学习领域:
年级: 四年级
课时:1
教材分析
此节课处于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节,本单元吃的学问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饮食状况和社会的食品问题,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衡量自己的营养行为,去思考吃什么和怎么吃,用吃的学问指导自身的健康饮食。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而本节课,帮助学生了解食物安全常识,调查加工食物添加剂的安全性,是学生对本单元的总结延伸。
学情分析
执教年级为小学四年级,学生多为10岁出头的孩子,正是容易被一些外形鲜艳,样式奇特的小食品所吸引,现在,小食品样式繁多,很多孩子由于吃过多的有添加剂的食物而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是十分必要的。学生现阶段属于好奇心比较重的时期,乐于接受外界知识,特别是食物这样的涉及自身的课题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正因为学生的无限好奇心,容易天马行空的想像,然后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容易将教学步骤打散,教学过程中既要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有一些课外拓展的提示,又要引导学生按教材安排去执行,与教师互动互相倾听形成融洽氛围的课堂,是此次教学的关注点。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调查加工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科学知识: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利弊,知道安全饮食的常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安全饮食的意识,关心食物安全问题。
教学重点
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教学难点
了解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的种类及作用,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加工食品。
教学准备
常见食品的图片、色彩鲜艳的小食品和饮料、食品包装袋、果汁瓶上成分说明,教学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食物,香飘飘奶茶,一年卖出可绕地球2圈,大东三福方便面一年卖出20亿包,说明什么?
调查:你们的父母平时让你吃很多方便面,喝饮料吗?
为什么不让,因为不安全。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真的认识了解身边的食物吗?
3、下面老师已经提供给各小组一些食物了,同学们观察桌子上的食物,各小组能讨论后给这些食品分类吗?教师提示,按加工与未加工来分类呢?
4、准备几种常见的加工食品碳酸饮料,放在没有标签的杯子里,找几位学生来尝一尝,是那种饮料。
师:看来同学们都品尝过这些饮料所以很熟悉,你们为什么喜欢它?色素是一种好东西吗?
加工食品里含有色素,这是一种添加剂,吃多了对人体有危害。介绍色素的分类。
5、还有那些添加剂呢,请结合手中的食品包装袋,分小组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实验调查表中。(教师下发食品添加剂调查表)
6、说完了加工食品的安全性,那么同学们认为天然食品安全吗?
教师给与总结。
7、你是在生活中怎样注重食品安全的?
8这节课同学们收获最大的是什么,说说你的感想
9、编写一个食品安全相关的口号。
学生会踊跃回答,我们吃很多东西。吃对我们很重要。
生答:1不让吃。
2不让吃很多,偶尔可以。
3家里来人才让喝饮料。
小组讨论环节,可能每一组不止有一种分类方法,可以让各小组派组员给出不同答案,最后根据提示,学生分出天然食品与加工食品,并总结其定义。
生:猜想饮料的名字,基本都能猜出来,猜不出来的底下同学会给提示,或下一位同学继续猜。
生:因为颜色好看,还好喝,有色素,色素调色
学生回答知道不好。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生:1、安 全
2、不安全
阐述理由
学生总结自己在生活中的习惯
同学们发表感言与收获。
同学说出他设计的口号。
通过数据使学生知道吃对我们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我们的食物
食物不是所有都安全的,补全题目
通过分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多维思考方式,正确分类出天然食品与加工食品。
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此环节学生参与到小猜想环节,增加乐趣,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小组调查能力与配合默契,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将调查表填满。
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所接触到的问题带入生活,认识自己平时的习惯中的优良的方面与不足的地方。
加深本节课的印象
板书设计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一、天然食品
二、加工食品
三、添加剂
食品安全注意事项:
反思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但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本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掌握在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从而提高安全系数。 通过“品尝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调查了解食品中的配料”等活动,孩子能进一步加强“均衡膳食”和“安全进食”的意识。本课教学设计将本节课的重点落在“食品安全”意识的渗透和应用上。新闻中,有关瘦肉精、染色馒头等各类“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频频出现,抓住社会时代的背景,将课堂与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的区别,知道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各有利弊,并且食用方法不恰当会给我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 自己课上过来感觉每一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不是很自然,需要有意识地设计;另外一个就是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