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 赏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 赏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15: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王绩与《野望》:唐诗界的“霸座之王”
?
在我的印象里,王绩这个人,并没在中小学课本里出现过,号称路人皆知的《唐诗三百首》也没有选他的一首诗。但任何一本有点水准的唐诗史都不敢不提他,他的《野望》更是霸占了多数唐诗选本的首席,堪称唐诗界的“霸座之王”。?
王绩,字无功。生于隋朝,绛州龙门(今属于山西)人,世家子弟,历隋唐两代。你看这人的名和字就很有意思,恰是一对反义词。王绩的一生,实在是毫无功业可言,数次辞官,唯好饮酒。然而最终又以这份潇洒闲散、无所作为的做派闻名青史,真可谓以“无功”而“有绩”。?
王绩的表哥王通是闻名于世的狂儒,号“文中子”,常自比孔子,目空百代。收了不少弟子,搞出一副“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的架势,又模拟六经,作《王氏六经》。有哥如此,老弟自然不甘下风,狂起来自己都怕。?
隋朝末年,有人曾推荐王绩去中央做官,王绩却表示“我一个地方上的孝廉,怎么就到了中央去做官?”于是称病推辞。但朝廷也实在是爱他,就任命他去扬州做了个小官。他也实在不是谦虚,而是觉得隋朝没戏,便假装中风,在某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乘船溜走,回到山西。?
后来隋朝真的被唐朝取代了,唐高祖下诏优待前朝的干部,号召大家继续来做官,洗心革面,为建设新社会出力。(毕竟得有人干活啊!)于是王绩就去挂号排队,等着新朝廷授予官职,这叫做“待诏”。他弟弟觉得这样做有些掉价,显得贪图功名。结果王绩的姿态倒是高得很——?
“哦,我主要不是来做官的,我听说待诏期间每天发三升好酒,我是来蹭酒喝的。”
这就好像现在的某些学霸,铆足了劲儿考北大,问他,只是淡淡的答:“哦,听说北大的鸡腿饭不错。”
最绝的是,江国公陈叔达听说了这件事,很喜欢这个“佛系青年”,下令每天给他一斗(十升)酒。从此人称王绩“斗酒学士”。?
然而每日一斗酒仍旧留不住他。王绩最终还是辞官还乡了。但我们千万不要认为他从此开始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夫生活,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贫下中农,毕竟有钱人的花样是我们不能想象的。?
他一来养了不少奴婢,全天候伺候着;二来地里种满了黄米,全部用来酿酒,每天喝酒,一次能喝五斗;三来养了大雁,可能是吃肉(涮火锅不错!);四来开辟了中药养生园;最厉害的是还给自己找了一个酒友,专门为二人饮酒聚会盖了一座山水田园风格的茅屋。
他以陶渊明为偶像,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王绩就号称“五斗先生”;陶渊明对高官粉丝爱答不理,王绩也有样学样,拒绝了刺史的拜访;陶渊明不懂音乐,弄了一把无弦琴,闲来抚弄摩挲,假装弹奏,王绩就在床头摆上《周易》《庄子》《老子》这些书,也不为了看,主要是有范儿。
你说他是狂士也可,是隐士也行。看不上一般人,才去隐居;隐居久了,更看不上一般人。隐士的骨子里都是一个大写的“狂”字。
从他的《野望》,便可见其心声。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浅译:
傍晚水边远望,彷徨不知何依。树木一片秋色,山峦笼罩落晖。
牧人赶着牛羊,猎马满载而归。左右无人知心,伤怀高唱采薇。
?
“东皋”,是王绩家附近的一个地方,“皋”是水边高地,王绩常常来这里驻足远眺,长叹一声,抒发其遗世独立的情怀。“徙倚”是徘徊,脚下之徘徊,正可见内心之彷徨。又说“欲何依”,可见其找不到人生的归宿。?
此时,正值秋日的傍晚,山中树木,一片秋色,又笼罩着夕阳的余晖,虽略显萧瑟冷清,却不乏温馨与宁静。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羊回家了,打猎的人也驮着猎物归来了,人人都有个归宿,我的归宿在哪里呢??
环顾左右,并无相识之人。这倒不是说没有一个认识的人,而是说没有一个人能懂他的心。田园虽好,却依旧孤独,他比陶渊明傲娇的多。?
于是只好高声唱起了“采薇”。
关于“采薇”,据说周初有两位隐士,叫做伯夷和叔齐。他们因为不喜欢周朝的统治,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躲进山里吃薇菜而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啥不能吃周朝的粮食,却能吃周朝的野菜呢?)这就是隐士的老祖宗。后来的文人,每每要表达避世隐居的意思,就说自己要采薇。?
所以,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的知音,恐怕只有伯夷叔齐了吧;而我的归宿,应该就在这山间田野了吧。
王绩曾发表过一段“好马劣马论”。大意是,千里马容易被人盯上,不得自由,常被驱使,因优秀而招致劳役;普通马,大家看不上,反倒自由自在,长在野林子里,想咋地就咋地。
也许只有归隐山林,能让他的肉体得到放松,心灵得到宁静吧。

蒙曼赏析《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写得太好,好到什么程度?好到诗仙李白亲自给它打了广告。元朝有一个人叫辛文房的写了一本《唐才子传》,记了这么一件事儿。说李白壮年的时候,到处游山玩水,当然也到处题诗,那到湖北黄鹤楼的时候,又一次诗兴大发了,正想题诗留念,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看完之后是连说绝妙,就写了一首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呢?然后就此搁笔,悻悻而去,所以黄鹤楼现在还有搁笔厅,就为纪念这件事。
那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其实是半真半假。假的部分,假的就是这首打油诗,明朝有一位大诗人叫杨慎,就是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那位,他已经考证出来了,写这首打油诗的,其实是一个禅师,也就是一个和尚写的,李白本人并没有说过“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是假的,但是也有真的,什么是真的呢?李白对这首诗佩服得五体投地,那是真的。其实你看李白也是写过黄鹤楼,而且有两首还非常有名。一首是大家都知道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一见长江天际流”。另外一首,其实也挺有名,是《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你看看这两首诗都不错,但是你要注意,他这两首诗都不是律诗。所以体例不一样,而且这两首诗虽然都写到黄鹤楼,但都是借题发挥,借景抒情,和黄鹤楼本身的关系并不大。所以说,要是我们说,自从崔颢题诗之后,李白不敢再直接写关于黄鹤楼的律诗,那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但是呢,要说李白崇拜崔颢,这种事更有说服力的是什么?是李白不写黄鹤楼,他去写鹦鹉洲去了。大家看看他鹦鹉洲是怎么写的?“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你看鹦鹉鹦鹉鹦鹉,是不是和崔灏,黄鹤黄鹤黄鹤的句式完全一样啊。这是干什么?这就是模仿,为什么要模仿,崇拜啊。就像现在一样,你的偶像穿了一件什么衣服,你也去跟着买一件同款的,这是一个道理。
能让大诗人李白都这么崇拜,当然说明这个诗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南宋大文学评论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里是这么说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那大家想想,在诗人辈出的唐朝,能评上第一,这就不得了了。 那我就得跟大家一起分析分析了,这首诗究竟好在哪?
先看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这个名字,就是因为黄鹤而起的。而黄鹤的传说呢,有两个。一个是仙人子安;另外一个是三国名臣费祎费文伟,驾鹤登仙,这两位仙人的故事其实就是黄鹤楼的来历。那咱们想想现在能去旅游的话,只要是看人文景点,一定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景点的来历吧!比方说您去看姜女庙,那肯定会想到孟姜女哭长城,那如果看少林寺的话,当然会想到十三棍僧救唐王。
这是人之常情,崔颢也是一样啊,他登临黄鹤楼,马上就想起了神仙驾鹤的故事了。然后这四句诗等于就奔涌而出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那黄鹤到底有没有啊?神仙到底有没有啊?就算有吧,他们也终究是一去不复返啦!这个地方,地上只剩危楼高耸,天上只有白云孤飞。抚今追昔,斯人不在。是耶非耶,亦真亦幻,这四句话,一气呵成,一种茫茫渺渺的苍凉感,就立刻扑面而来了。那可能正是因为这句话,太自然、太顺畅了,所以大家听到这儿,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黄鹤这一个词儿已经出现三次了。
要知道,这可是一首七言律诗啊,这样的重复本来是格律诗的大忌,而且平仄也完全不对,你看“黄鹤一去不复返”,几乎是全都是仄声了。但是呢,就是因为它气韵连贯,犹如行云流水,所以大家丝毫不觉得不妥。这是什么呢,这其实就是在《红楼梦》里头,林黛玉跟香菱讲诗的时候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就是不以辞害意,那这个讲的是神仙的事儿,讲的是天上的事儿。接下来呢,从思接千古要回到现实中来。
现实中,诗人在哪儿?他当时就在黄鹤楼上,登高临远,俯瞰滔滔江流、莽莽平川。那他看到什么景象?他看到的是一派明媚春光,就是所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你看他先是极目远眺,在春日的暖阳照耀之下,对面汉阳平原上,春树是历历可数。那再往近处看,江心的鹦鹉洲上是一片芳草萋萋。这个景色美不美?这个景色太美了。长江江面的银色,大树的碧绿色,洲上芳草的无边翠色,在往上看,还有长天的蓝色,云彩的白色,整个都笼罩在阳光带来的一片明亮之中啊!
这就是色彩美,那再看这个音韵美不美?这个音韵也美呀。黄鹤、复返,这都是双声词啊,就是声母相同,那此地、江上都是叠韵词,就是韵母相同。再加上悠悠、历历、萋萋这样的叠音词,整首诗就显得特别的清朗,特别的铿锵。就是你不看色彩,只听声音,也像是到了春天一样。
那从追忆写到现实,从渺渺茫茫写到历历在目,现在该收尾了,尾怎么收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其实本来是白天登楼的,但是呢,因为景色太美流连不去,所以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薄暮时分了。薄暮冥冥啊,江上笼罩着一层青烟,这时候应该是倦鸟归林了呀!
那倦鸟都知道归林,在外面飘荡的游子,是不是就会自然而然的生出思乡之情啊?这还是我们之前说过的那种感情,“江山信美,终非吾土”。其实啊,你通篇看下来,不用等到薄暮冥冥,就在诗人俯视芳草萋萋的时候,他的乡愁其实已经油然而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楚辞·招隐士》里是这么说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那崔颢为什么要写芳草萋萋鹦鹉洲啊?因为当他看到芳草的时候,楚辞里头这句话,这种情感,已经在他心里生发出来。所以说乡愁是什么?乡愁就像一粒种子呀,他是始终种在心里的,看到萋萋芳草的时候,这颗种子已经萌动了,到了烟升江上的时候,这颗种子就越发破土而出了。
于是啊,一种渺渺茫茫,抓不住但是也赶不走的乡愁,就一下子把诗人给笼罩了。所以你看啊,整首诗下来,从茫茫渺渺开始,到中间的历历如画,再归于最后的渺渺茫茫,从天上,到人间,再到天上,一派自由自在,一派行云流水啊。真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绝对是神来之笔,盛唐气象。那说到这儿,我想讲一个我特别的感慨,什么事情啊,就是才子和江山的关系,才子是一定要饱览大好河山,这样才能吸收山水的灵秀之气,才能创作出动人的作品,这就是汤显祖在牡丹亭里的说的,“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
才子没有江山相助是不行的,但是呢,江山如果没有才子吟咏,也会花容失色。你看中国所谓四大名楼啊,鹳雀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如果没有那些著名的诗人,没有那些著名的才子,怎么会有如今的影响力?这就是刘禹锡,所谓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康震赏析《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萧关逢候騎,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尤其是五六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是形容边塞风光人们常常引用的诗句。当然了,要相对这首诗有深入的了解,还是需要先懂这首诗的知识点。
首先看这个诗的题目《使至塞上》,“塞上"实际上就指的是边塞,就指的是作者这一次奉皇上的诏命出使的地方。《使至塞上》的意思就是说,王维作为皇帝派出的使者到边塞来慰问将士。
第一二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指的是作者自己单车独骑,虽然说是“单车“但这里并不是指一辆车,而是形容轻车简从。"问边”"指的是到边防边塞去慰问守卫边疆的将士。“"属国”这个词含义比较多,一个是指在中国古代,有的少数民族的政权依附于中原朝廷,而仅存其国号,它们是附属国;
另一个意思是指官职的名字,秦汉的时候专门有一种官职叫做点属国,例如苏武牧羊故事中的苏武回归汉朝之后,即被授予点属国的官职,专门负责外交事务,因此唐朝人有时候用“属国"来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者,所以这首诗里属国”指的是王维自己。“居延"是一个地名,居延在汉代称为居延泽,唐朝称为居延海,它就在今天的甘肃张掖一带。
第三四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里用的都是比喻,所谓"征蓬”指的实际上就是随风远飞的枯蓬草,自己好像是随风远飞的枯蓬草。“出汉塞“指的是自己已经离开了中原地区。"归雁入胡天"里面也有比喻。“归雁"指的是大雁,大雁每到春天必要从南边北迁,一到秋天又要南归过冬。“胡天"指的是胡人的领地,但在这里实际上是指唐军所占据的胡人的领地。“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指的都是诗人王维从首都长安出发,向边塞进发。两句诗写的都是一个意思,对仗十分工稳。

第五六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的是诗人在一路行进的过程当中看到的景象。
最后两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萧关”是唐代重要关隘的名称,就在现在宁夏省的固原县东南地区,这是王维从长安出使河西必经的关口。“侯骑”指的是负责侦察和通讯的骑兵。
“都护”指的是唐朝在西北的边疆设置的安西都护府和安北都护府等六大都护府,他们的最高首长称之为都护,负责辖区的军政事务,这里用来带指前敌统帅。“燕然"是古代的山名,也就是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內的杭爱山,据汉书据后汉书记载,窦宪率大军大破匈奴,于是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就在不久前,考古学家在杭爱山正式发现了燕然勒石的遗迹。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他在从长安出发,去慰问边防将士的时候,在萧关这个地方碰到了边防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オ知道前线作战的将士还没有返回到凉州,涼州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
以上我们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了一下这首诗里边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如果不理清楚这些知识点,对我们了解这首诗是有一定的障碍的。下面我们从头到尾再串讲一下这首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四句总的是说自己奉皇帝的使命,出使凉州慰问边防将士。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25年,也就是公元737年。当时的河西节度使崔希夷在青海以西唐代的属国小勃律,也就是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以北,大败吐蕃的军队。
唐玄宗很高兴,命王维以天子使节的身份,出使边塞宣慰将士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来看,王维从长安出使边塞,路上经过了萧关,沿黄河、河西走廊西行,而他最终的目的地是在河西节度使的治所涼州。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是王维在出塞的途中所作,但更多的人认为,这首诗其实写的是王维已经到达凉州,回顾经历所写,我们认为这首诗是实事求是的。
我们还是重点来看五六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景象壮大。历来对于何为孤烟直有争论:有人认为孤烟是烽火之烟,将这个草木点燃之后,烽火绵延入天,远远望去好像一根擎天的柱子;也有人认为孤烟是由于戈壁冷热的不均,上下空气翻转所形成的旋风。
关于这一点,我想谈一点个人的体会。有一年夏天我去新疆出差,去新疆出差的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由A地到B地的距离非常长,有时会长达三四百公里,一如果用一整天的工作,那么其中有2/3的时间都是在路上。这一路要经过忙茫茫的戈壁滩,我们有时停车下来看看风景,就会非常震惊地发现在远处,会有一大股旋风连接天地。这个旋风从小到大,一边自旋一边向前前进,很像是龙卷风,而且这个旋风不会因为周围环境而消散,它会形成一个非常稳定的一个风柱一直向前推进,所过之处无论是树木、巨石一律被卷到天空之上,可见旋风的力量非常强大。我推测狼烟或者平安火和旋风扭结到了一起。所以形成了“大漠孤烟直"。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里,林黛玉在给香萎解释的时侯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员。“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換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实际上就是在古典诗词中说的“无理而妙”。
我们想一想,“大漠孤烟直”,大漠实际上在构图上是一道横线,荒漠苍茫一望无边。在这望无边的横向的大漠中,一柱孤烟直上。“大漠孤烟直”首先已经构成了一横一纵的画面。尤其这个孤烟的“直”字,因为烟在一般的心目当中,本来是渺渺婷婷旖旎而上的,但是在这里“直"字却使人感党到烟的力量。

那么“长河落日圆"与"大漠孤烟直”相对,既感到有力量,同时又感觉到一种特别的温情和温润之感。因为长河与大漠相比,毕竟长河所过之处,水声阵阵,涛声阵阵,因而在茫茫的荒漠之上具有了柔情之意。而落日给我们感受到的是タ阳西下的一副略带怅惘的景象。这里的长河自然是指黄河,大漠之上可能是黄河的支流。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在落日时分,金色的余辉洒落在黄河的河面之上,泛起点点的金光,而这落日远远望去,倒好像是仿佛一颗巨大的橙子,慢慢要沉入到金色的沙漠当中。所以“大漠孤烟直”非常的雄壮,而“长河落日圆”非常的温润。这也许正是林黨玉给香萎解释的时候所说的看似好像没有道理,但合上书一想,竟感觉是如临其境。这两句写了一横一纵两种景象。既有广袤辽阔的大漠,又有悠远的长河;既有遒劲苍茫的孤烟,又有温润落寞的タ阳。我们知道,王维是精通绘画,又精通诗歌的大家他的诗也被后来的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大漠两句中也可以看出他用一种图画的方式来营构所观之景,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样的用语既简单明了,构图又非常鲜明,所以使人们一看就知道边塞风光的壮大宏伟。

(四)《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五) 康震老师赏析《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注释]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2.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 9.乱花:纷繁的花。 10.欲:副词,将要,就要。 11.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2.浅草:浅浅的青草。 13.没(mò):遮没,盖没。 14.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15.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16.阴:同“荫”,指树荫。
[赏析]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非常生动。?
从结构上看,从孤山寺到白沙堤,长长的距离,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自然。?
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从孤山北的贾公亭的西面眺望全湖,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西湖春天多雨,使得湖面看上去比冬天上升了不少,似快与岸齐平了。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上下衔接,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湖景,而正当诗人静赏西湖那宁静的神韵时,清脆的鸟叫,打破了他的沉思。?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再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比较散,没有规律,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准确而生动地“早”春的气息状写的清新宜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再次总写,写感受而不写实景,象读后感,象观后感。点出作者陶醉于其间,意犹未尽,那些未写的部分,仍给人留下了非常多的回味与想象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