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 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1:00:27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使至塞上
唐·王维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著有《王右丞集》。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
苏轼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原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四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番军。王维奉命出塞慰问官兵,同时被派往边塞任职。这实际是朝廷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篇写作者出塞时所见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首诗作于诗人赴边途中。)
历史背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唐·王维
活动一:
阅读本诗,理解全诗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慰问边关守军
典属国的简称,这里指代诗人自己。
地名,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飘飞的蓬草,
比喻远行之人。
①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译文】朝廷的使臣将到边疆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轻车简从,行进到居延地区。
【译文】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上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黄河
遇到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官名。这里指前线统帅。
烽烟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④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残红。
【译文】在萧关遇到了我们的侦察骑兵,他报告说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
长大河漠落孤日烟圆直
活动二:
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⑴全诗写了三层意思,分别是哪三层
意思?
⑵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⑶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⑷说说首联和尾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⑴全诗写了三层意思,分别是哪三
层意思?
①出使路线:1-2句。
②沿途风光:3-6句。
③最新消息:7-8句。
⑵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答: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突出了诗人受朝廷排挤、不得志的内心愤懑之情。
⑶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千古名句】
①颈联写塞外景象,境界开阔,色彩
鲜明,气势雄浑,为千古名句。
③一个“直”字,一个“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做到了情景交融。
②颈联用了对偶手法,对仗工整,读
来朗朗上口,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
的独特景象。
⑷说说首联和尾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紧扣题意,交代使臣的任务是“问边”,已经到达的边界是塞上“居延”。
尾联写途中得知军情,显示出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本诗通过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全诗的主题:
1.对《使至塞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
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
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
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
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
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
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
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B
2. 对《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1、2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
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3、4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
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5、6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
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
D.第7、8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
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
前线”。
D
①《使至塞上》描写边塞奇特壮丽
的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 诗人以“蓬”、“雁”自比,突
出诗人受朝廷排挤、不得志的内
心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课文原句填空: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相关典故:
东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这里借作前线的代称,并非实指,暗示唐军作战得胜。相关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
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用课文原句填空:
④点明作者出使路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用课文原句填空:
(共22张PPT)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赏析艺术,品味语言。
4.想象意境,感情背诵。
学习目标:
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用强烈的叛逆精神来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韵律和谐。杜甫高度评价李白的诗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作者简介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作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东下,面对江汉平原(楚国故地),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翻译】我乘舟远渡荆门山之外,来到那古时的楚国之地游历。
【翻译】高山渐渐隐去,现出平原。浩荡的江水,好像全都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楚地,今湖北一带
辽远无际的原野。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明月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凝聚,如同绚丽的海市蜃楼。
【翻译】更怜爱我的故乡的江水,(它)情意深深,不远万里来送我前行的小舟。
海市蜃楼。指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喜爱,怜爱
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说
说首联交代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
么角度来写景的?这一联中的“随”、
“入”两个字用得好,好在何处?
3、说说颈联所描绘的画面。并说说颈联
的表达效果。
4、赏析诗歌的尾联。从尾联来看,这首
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说
说首联交代的内容及所用的表达方式。
答:首联主要交待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
缘由。
表达方式:记叙。
内容分析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
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这一联中的“随”、
“入”两个字用得好,好在何处?
答:①颔联画面:高山渐渐隐去,现出平原。浩浩荡荡的江水,好像全都流进了广阔无际
的原野。②从远景角度。
③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内容分析
3、说说颈联所描绘的画面。并说说颈联
的表达效果。
答:①颈联画面:明月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凝聚,如同绚丽的海市蜃楼。
②颈联表达效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内容分析
4、赏析诗歌的尾联。从尾联来看,这首
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答:①尾联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一个“送”字,生动形象,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依恋(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②不是,本诗尾联写的是故乡的水送
别作者,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叙送别缘起
颔联:
颈联:
尾联:
首联:
描绘山势、
流水、原野
水中映月俯视
江上云霞仰视
故乡水送行舟
全诗脉络:
(远景)
(叙事)
(近景)
(抒情)
盛赞河山
眷恋故乡
  本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和故乡思念之情。
本诗主题:
用原文内容填空:
1.《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交待了送别地
点和此行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渡荆门送别》中写江上美景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渡荆门送别》中用大胆想象,最能
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4.《渡荆门送别》中描写平原广阔景象的
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渡荆门送别》中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
物的变化,突出了特定位置江岸的特征
和江水的态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渡荆门送别》中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渡荆门送别》中描绘舟过荆门所见到
的近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1.对《渡荆门送别》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
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
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
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
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C
2.下列对《渡荆门送别》理解不恰当的
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
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
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
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D
3.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
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
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
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
霞”两幅图画,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
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
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A
(共20张PPT)
有人说,秋天是令人伤感的季节,因为大雁南飞、树木凋零;也有人说,秋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因为天高气爽、硕果累累。
自古以来,秋季一直是文人墨客青睐的季节。
野 望(唐)王 绩
学习目标:
一、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
背诵诗歌。
二、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三、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
的人格魅力。
野 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ɡāo
xǐ/yǐ

知识链接: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诗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诗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
薄:接近
徘徊
【翻译】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翻译】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翻译】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小牛。指牛群。
猎获的鸟兽。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翻译】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
1.谈谈“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结合首联和尾联,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心情?
答:“望”字总领全诗,以下写“望”中所见,颔联与颈联都照应“望”字,描绘的全是诗人的所见之景。
①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②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寄托避世退隐的愿望 。
3.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
作用?

4.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答:运用典故。诗人运用伯夷、叔齐归隐采薇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的归隐生活,再次表达了不被朝廷赏识的抑郁。
答: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归纳:
首联写诗人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揭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景做铺垫。“欲何依”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颈联和颔联勾勒出一幅山野秋晚图,营造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静谧氛围。
尾联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怅惘,暗含一种避世退隐的心态。


交代地点、时间,
表现苦闷彷徨心情。
颔联:
颈联:
尾联:
首联:
(秋夜静景)一片秋色
(秋夜动景)牧人猎马
现实孤苦无依,
追忆古代隐士。
惆怅
孤寂
全诗脉络:
本诗通过对东皋秋景进行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萧瑟恬静的山野秋晚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情怀。
全文主旨: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2.《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
诗句是:
3.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
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用原文内容填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下列对《野望》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
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
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
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B
拓展延伸:
首联“望” 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拓展延伸:
答: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共82张PPT)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堤春晓
平湖秋月
柳浪闻莺
雷峰夕照
三潭印月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经领导发起过唐代的“新乐府运动”,他文学的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的著作有《白氏长庆集》。他的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观刈麦》等。
钱 塘 湖 春 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翻译: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边,
春天湖水新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
平,与低垂的云气连成一片。
刚刚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翻译:只见几处早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
衔泥筑巢的不知是谁家新来的燕子。
向阳的树
刚飞来的燕子
早来的黄莺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翻译:眼观岸边野花,渐使游人眼花缭乱,
路上浅浅的绿草,仅能把马蹄遮掩。
各种野花
遮住
将要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翻译:我最爱湖东一带美景,总感到走不
完,看不够,那碧绿的杨树阴里的
白沙堤多美呀!
玩赏不够
内容分析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游览钱塘湖的?

2、诗中选取了哪几种意象(景物)来表现初春的钱塘湖美景?

3、诗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4、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从诗中的哪个词语中可以表现出来?
答:孤山寺、贾亭、湖东白沙堤。
答: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答:生意盎然。争、啄、乱花、浅草等。
答: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最爱。
5.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诗。
6.赏析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诗。
7.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诗。
8.赏析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诗。
内容分析
5.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诗。
内容分析
答:一个“争”字,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争着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
一个“啄”字,写出了燕子衔泥筑巢时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一“争”一“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天气乍暖还寒,大自然初春时生机勃勃的景象。
6.赏析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诗。
内容分析
答:颈联用“乱”“浅”“渐欲”“才能”等词语,写出了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7.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诗。
内容分析
答:一个“乱”字形象的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
一个“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一个“乱”字,一个“浅”字,抓住了早春特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8.赏析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诗。
内容分析
答:这两句诗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最爱”二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行不足”,体现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恋恋不舍。
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动
物的变化来写早春景象、展示早春蓬
勃生机的对偶句是:

2、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植
物的变化来写早春景象的对偶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用原文内容填空:
3、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直抒
胸臆、表明作者对湖东一带美景的留
恋的诗句是:

4、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交代
春游起点及作者瞭望湖面所见美景的
句子是:

5、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表达作
者游兴未尽,留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关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钱塘湖春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
所写的,内容是暮春景色。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
泥。”中的“几处”和“谁家”可
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
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D、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
云脚低。”写的是初春湖面景色。
D
★关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的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主要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与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白沙堤的景色,把西湖的美景描绘得生机盎然。
D
★关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丽春光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动态画面。
C、五六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尾联写诗人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看见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诗人久久不愿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感慨。
C
全诗的主题:
本诗通过写早春美景给人带来的欢悦,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人以“行”字为线索,写作对象是杭州西湖。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全诗的线索及作者的行踪:
有关杭州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潋滟(liàn yàn):水光闪动的样子。空蒙:形容雨中烟雾迷漫。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写杭州西湖的山光水色,这首诗堪称绝唱。诗人以古代美女之美来比喻西湖的奇丽景色,西湖不论是晴天或是雨景,就如淡妆浓抹的西施一样,总是展示出她美的魅力。这种奇巧的比喻,写出西湖的形象之美,令人向往。
【翻译】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这里
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翻译】西湖毕竟是处在六月中,风光
自然与六月以外的其它时节不同。无边
无际的碧绿的莲叶与天相接;在朝阳辉
映下的荷花,红得特别鲜艳。
杭州西湖边的重要景点: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王庙
雷峰塔与《白蛇传》这一美丽的民间传说有关:法海和尚破坏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美好婚姻,并将白娘子禁锢在雷峰塔下,许多年后,修炼成功的小青蛇战败了法海,白娘子终于被救了出来,现遗址仍在南屏山上。
雷峰塔: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谈谈你对春天的印象。
同:两首诗都写了早春的景色,都表达了作者
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用了对比手法
突出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
《钱塘湖春行》主要选取了早春特有的动
物与植物来表现早春的勃勃生机。
(共30张PPT)
同学们,人们平时所说的江南三大名楼指什么?
①滕王阁 江西南昌
②黄鹤楼 湖北武汉
③岳阳楼 湖南岳阳
有关这些楼的诗句呢?
黄鹤楼


【作者简介】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作品有《崔颢诗集》。
相传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还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关轶事:







相传,三国时期蜀国大将费祎,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来到这座楼中休息,于是就用所骑的黄鹤给楼起了名字,称为“黄鹤楼”。
传说一:
据说,黄鹤楼原为一个姓辛的女人开的酒店,一个道士为了感谢她的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墙壁上画了一只鹤,告诉辛氏,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原址建楼,取名“黄鹤楼”。
传说二
黄 鹤 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活动一:
阅读全诗,翻译全诗大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离开
只,仅
一旦一经
千年
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日里的原野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故乡
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②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首联:借传说起笔,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
神奇的色彩。【费祎的传说】
作者感叹物是人非,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
【译文】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 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④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
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繁茂浓绿。
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的实景。
【译文】日近黄昏不知何处是我的家乡?
面对烟波浩淼的大江令人发愁!
尾联: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活动二:
根据全诗大意,回答下列问题。
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
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景象。
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
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
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③诗人在最后感叹“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个“愁”字怎么理解?
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④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
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
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用了反衬(对比)手法,以眼前的
美景,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
全诗的主题:
全诗写作者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抒发了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或:日暮怀归之情。)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是作者在还乡途中逗留岳阳,登
临黄鹤楼时所作。
B.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
的情怀。? C.本诗取景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
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D.诗中多处运用叠词,在诵读时声音铿锵,
节奏和谐,有音韵美。
A
①《黄鹤楼》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到了阎伯理的《黄鹤楼》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黄鹤楼》中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
美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用课文原句填空: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③《黄鹤楼》一诗中可以寄托作者的思
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元代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中与之意境类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课文原句填空: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拓展延伸:
①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游憩,凤凰飞走后只剩下凤凰台,但长江依然奔流不息。
②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译文】吴国王宫里,野花杂草埋没了僻静的小路,东晋时代的王公贵族们都死去了,只留了一座座荒凉的坟墓。
【全诗译文】

【全诗译文】
③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译文】从凤凰台上远望,三山隐没于烟雾之中,似有似无,位于江心的白鹭洲把水分开来。
④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天上的浮云遮蔽了太阳的光辉,望不见长安,使人心中无限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