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陶弘景
陶弘景(452—536),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迹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解脱。“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虽然在富贵人家里却收敛自己不结党营私,胡乱交友,只是以阅读文章为主要事情来做。
谢中书: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小品文:散文的一种形式)
康乐:
康乐就是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自他开始“中国文人开始了寄情山水的审美之旅”。
共同的特点“文人雅士”。
文体常识: 体裁:书信
内容:小品文(写景抒情性的随笔)
形式(句式):骈(体)文。
骈(pián)体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全篇以对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诵读美文
要求:
⑴读出层次;
⑵读好两个“之”;
⑶读好最后一句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美读美译
先自己翻译,再小组合作翻译。
2号读,3号重点字词,
4号翻译,1号补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高峻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之:助词,的
共:共同
谈:谈论
入:耸入
清:清澈
见:看见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交:交相
四时:四季
俱:都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将:将要
歇:消散
乱:纷乱
欲:快要(将要)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得鱼
竞:争相,争着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确实
欲:欲望
之:结构助词,的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康乐:南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复:再
与:参与
奇:奇丽景色
文言词汇积累:
1、多音字:与
2、一词多义:欲
3、古今异义:时、歇、颓
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得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
美读美析
本文美在 。
精于炼字
层次明晰
山水相映
视角多变
……
美在精于炼字:
用一个“乱”字,写出猿鸟此起彼伏的争鸣声,为我们营造出一片勃勃生机的热闹景象。与“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的“闹”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在精于炼字:
“共”与“未复”前后呼应,形成对比。既彰显古人的雅量深致,也感叹今人的粗陋无文,隐含自矜自得之意,继康乐之后,发现秀美山水的无尽乐趣。
美在结构明晰: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之后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山之高,水之净,四时景物美不胜收,这样的“静态景物”是第二层。
作者又写了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动态景物”是第三层。
文章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
结构明晰之美
精于炼字之美
视角多变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
《答谢中书书》所写景物有何特征?(课后习题二)
景物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
《答谢中书书》是一封书信,书信的功能在于传情达意。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课后习题二)
既是对前贤(谢灵运)的钦佩与追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自矜自得,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教师寄语:
用心寻找,还有知音!由这些诗文,我们可以依稀触摸到历史深处古代名士的心境——一种心灵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敞亮与澄澈。老师多么希望今天的人也能在忙碌纷繁的生活中,去追寻山川之美与自然宁静。让心灵自在而丰盈,让身心徜徉(cháng yáng)于青林翠竹,惊喜于沉鳞竞跃,不惶不惑,不惧不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