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
【导入门】
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是一位爱国青年,面对丑化中国人的场景,愤然离场的情景。他是谁?为什么会愤然离场?今天,我们就走进《藤野先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目标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联系背景把握文章主旨。(重点)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学习双向并行的结构方法。(难点)
3.学习藤野先生深认真严谨、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培养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诗意篇
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
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一、记文常
[解题目]
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是对课文内容最鲜明、最精练的概括,简洁直观。
[辨文体]
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知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先生以笔为戈,战斗一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等。
藤野先生(1874-1945)名叫藤野严九郎,1901至1916年在仙台医专任教。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1904-1906)的先生。
[查背景]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二、立基础
[标段落][圈词语][记音形]
挟(xié) 绯(fēi)红 宛(wǎn)如 驿(yì)站 解剖(pōu) 油光可jiàn(鉴) 系(jì)住 芦huì(荟) 畸(jī)形 不xùn(逊) 匿(nì)名 杳(yǎo)无消息 jié(诘)责 qī(凄)然 教诲(huì) piē (瞥)见 抑(yì)扬顿挫(cuò) 深恶(wù)痛疾 毫不介意 落(luò)第 托cí(辞) 物以xī(希)为贵 发jì(髻) 美其名曰(yuē) 烂màn(熳)
[释词义]
1.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停顿转折。
2.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3.油光可鉴:这里是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4.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
5.好意难却:善良的心意很难推辞。却,推辞,拒绝。
6.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7.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8.深恶痛疾:厌恶而痛恨到极点。恶,厌恶。疾,痛恨。
9.不逊:不恭敬,没有礼貌;骄横。
10.诘责、责怪辨析
都有责备、埋怨的意思。
“诘责”还有质问的意思。 如:因为我平时的不逊和众多的托辞,老师严厉地诘责我。
而“责怪”无质问的意思。 如:我犯了个大错误,但是妈妈并没有责怪我 ,只是嘱咐我要吸取教训,争取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
【感知石】
三、划结构
结构
第一部分:(1-3)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4-35)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4至5段),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至23段),写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至31段),写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四层(第32至35段),写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36-38)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线索
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概内容
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本文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1.离开东京之缘由2.仙台求学受优待3.初识藤野先生4.添改讲义5.纠正解剖图6.了解女人裹脚7.匿名信事件8.看电影事件9.离别先生
情意篇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二读:品读全文,拓展思维(读出意蕴)
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
【解读园】
五、析文本
[导向厅]
第一部分 东京见闻
(一)“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哪些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第二部分 相识相知
(三)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四)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来解释呢?
(五)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六)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七)精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1.选段中四个他们分别指:
2.“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3.“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D )
4.如何理解画横线的句子“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5.如何理解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6.从选文来看 , 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哪两件事? (如何理解“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7.这两件事分别侧重说明了什么?
8.“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中对学生会干事的“小动作”和日本学生欢呼“万岁”的描写,是不是偏离了“藤野先生”这个题目?这两个事件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
第三部分 怀念先生
(八)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九)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十)如何理解第37段中“他的对于我的……中国去”这句话的含义?
(十一)鲁迅是如何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力量的?
(十二)“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怎样理解这句话?
(十三)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善思堂]
第一部分 东京见闻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无非”是“只不过,不外乎”的意思,表露出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这样”指下文中中国留学生的种种堕落行径,表达了作者对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的愤懑和厌恶之情。
第一句领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堕落、不求上进生活的描写,为后面写自己离开东京埋下伏笔。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哪些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油光可鉴”夸张,表明他们精心打扮。“…形成一座富士山”比喻。“实在标致极了”,反语,就是说反话,意为丑陋极了。
“盘着大辫子” 明褒实贬(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
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进行无情嘲讽,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强烈的愤懑和不愿与他们为伍的情感。
第二部分 相识相知
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记得这两个地名,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感,这也是鲁迅先生刻苦学习的动力源泉。
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来解释呢?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
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生活状况: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思想: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没有民族偏见,沉稳、正直、热情。
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对教学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对学生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对学术严谨求实
精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 A 他们 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 ,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B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C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D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选段中四个他们分别指:
ABC课堂里看影片的日本的“爱国青年”学生
D围着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愚昧的中国人
“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将要被杀的人。
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被刺痛了的人(我)
“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D )
A 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 ,“我”十分气愤 。
B 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 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
D 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兴灾乐祸, 严重地伤害了, “我”的民族自尊心 , 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
如何理解画横线的句子“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低能儿,指智力低下的人。“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来完全没有因果联系,但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深刻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
“也无怪他们疑惑”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有民族偏见,认为中国人是低能的,这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凌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如何理解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从选文来看 , 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哪两件事? (如何理解“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直接原因: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那时那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变化”: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中国国民的麻木和愚昧。第一要紧的事不是医学,是改变国民的精神和灵魂,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这两件事分别侧重说明了什么?
“ 匿名信事件 ” 侧重写国民受人歧视,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
“看电影事件”侧重写国民麻木、愚昧,不觉悟,这是千万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中对学生会干事的“小动作”和日本学生欢呼“万岁”的描写,是不是偏离了“藤野先生”这个题目?这两个事件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
没有偏离。
学生会干事的行为和日本学生欢呼“万岁”,让鲁迅先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同时也反衬出藤野先生的博大胸襟,所以并未偏离。
这两个事件的先后顺序不能调换,一是时间上有先后,二是两件事情对鲁迅的刺激程度由浅到深,且“看电影(幻灯片)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触发点,所以不能调换。
第三部分 怀念先生
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能以公正之心对待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
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如何理解第37段中“他的对于我的……中国去”这句话的含义?
从“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的优秀品格。
这里 “小”与“大”的区别,是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的。
(1)“为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新的医学传播范围上比较“小”,当然意义并不小,表明他毫无民族偏见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2)“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造福人类,这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比较“大”,表明他对新的医学的热爱。
鲁迅是如何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力量的?
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
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
三是用自己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怀念之情。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怎样理解这句话?
重点词语理解:
“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强烈地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基本含义: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这些高尚品质对作者有重大影响,促使作者奋发有力,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深刻含义: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内容,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1.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
(1)交代缘由作铺垫: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交代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相别的社会背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
(2)正面陪衬: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3)反面衬托: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4)离别原因: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生活经历和感受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2.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是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文体特点。
(1)这篇散文的另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从东京到仙台留学的这段经历在鲁迅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
(2)而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这段经历中最让“我”感怀的片段,也为“我”这段经历增添了一抹亮色。
六、探主题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七、绘板书
【拓展林】
八、拓思维
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因此,他想提倡文艺运动,改变国民的精神。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启示:
国民不觉悟是国家不强盛的重要原因,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
人个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B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1)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A但到傍晚,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熟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2)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咚咚”改为“咚咚咚”更加形象地烘托出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A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B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增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
创意篇
赏析特色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三读:诵读课文,赏析特色(读出情感)
三写:仿写句段篇章,总写体会反思(深入探究)
【赏文亭】
九、赏写法
1.本文采用明暗两条线索。
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先写在东京的见闻感受,这为下文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接着就写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最后抒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暗线是贯穿全文的作者的爱国情感。在东京对清国留学生的否定,在仙台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对日本学生诬陷自己的抗争,回国后在藤野先生的激励下写文章等,都清晰地展现出作者爱国主义情感发展的脉络。
2.精选材料,凸显人物。
文章注意精选材料从不同方面来表现中心人物——藤野先生。
由于藤野先生是老师,作者选取的材料多从教育教学入手,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
选取第一节课的印象和同学的介绍,表现藤野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则从反面衬托藤野先生的正直善良;
时隔20年,作者抒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写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总结了藤野先生的高尚与伟大。
3.字里行间,饱含深情。
本文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深情。
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 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
再如写“清国留学 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积累台】
十、储积累
鲁迅名言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灵台无计逃神失,风雷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自题小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赏析:面对凶恶的敌人,决不屈服;对待人民大众,要甘做老黄牛。
爱国名言
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译文】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人)要死后才能盖棺定论的。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译文】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绝对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鲁迅的人格、品质值得我们永远景仰!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严九郎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结语碑】
读了本文,我深切体会到了鲁迅对恩师的怀念与感激。生命中有许多感动:花儿的芳香,鸟儿的啾鸣,朋友的问候,师长的鼓励……让我们常怀感恩的心,让感动常驻心间。
鲁迅是中国的脊梁。如果每个中国人都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何愁国不强,民不富?
【训练池】
阅读拓展
比较学习
我的老师
冰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而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校长先生大为惊奇赞赏,一下子便让我和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同班上课。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的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而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的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合格,很有留级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抽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又仔细地询问T女士的一切,她觉得T女士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面对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我和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地方作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在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课文《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和选文《我的老师》的作者冰心生活在同一社会历史时期,两篇散文发表的年代相去不过十余年(1926年与1942年),他们所怀念的对象完全相同──令人尊敬的“我”的老师,两篇文章同为散文中的佳作名篇,但读后的感觉却是一个如山一般刚毅、深沉,一个似水一样清丽、隽永。请细读两篇文章,体味其异同之点,回答下列问题。
1.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既回忆值得尊敬的人物,又叙写自己的思想、经历,在回忆和叙写中,按照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组织安排材料,是这两篇回忆性散文的共同写法。它们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各是什么?
《藤野先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我的老师》表现尊师爱生的主题,尤其赞美了我的老师“美丽、和平、关于诱导”。
2.优秀散文的“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的、统一的,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红线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文是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告别、怀念先生这条明线与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这条暗线交织起来组织材料,使文章“形散而神聚”。选文也有一条感情发展的红线将颗颗珍珠串连起来,这条线索是什么?
线索:“我”对老师的敬爱、敬慕和爱恋、沉痛而深切的思念。
3.散文的“形散”给了作者自由广泛的取材空间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方法。课文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表现一个学者、老师应有的作风、品德,选文是用哪些材料为中心服务的?(至少写出五种材料)
①“我”代数不及格时,老师给“我”关爱。②老师每天于百忙中抽时间给“我”补课。③老师激发了“我”解答难题的勇气和灵感。④老师没有接受母亲给买的贵重衣料,而接受了我给买的一只红萝卜。⑤“我”坐在老师对面时的那种敬慕和爱恋之情。⑥老师对“我”的勉慰和“我”为老师翻译些短篇文字。
4.这两篇散文的命题方式虽然相似,但文章的起笔和收束却大相径庭。课文开篇先荡开一笔,从远处的东京写起,一次次铺垫衬托之后,才引出怀念的人物;结尾处把怀念之情化作了斗争的勇气、力量和爱国的具体行动。选文却开门见山,起笔切题,再简洁交代“我”和“她”密切交往的原因;结尾处则是细腻感人的描写:“我”在奔驰的列车上,面对车窗外飘零的枫林秋叶,流着泪痛悼“我”的老师。请同学们回忆学过的散文,看它们是怎样开头和结尾的。
5.这篇散文同样精美,但语言风格迥然不同。课文的语言朴素、含蓄,文中充满着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但没有溢美之辞,只是在实在、平静,甚至是平淡的叙说中,让我们体味到出自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感情;文中的议论精练、深刻,意味深长。选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呢?它的议论与课文有何不同?两篇文章在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我”的老师时,都将议论和抒情揉为一体,请在文中找出这样的语句。
(1)文笔隽逸,描写细腻,亲切优美的语言像涓涓细流般流淌着真挚的感情,抒写着悠长的思念,令我们倍感亲切、新鲜。
(2)文中的议论简明率真饱含深情。
《藤野先生》:“在我认为我师的之中……是伟大的。”
《我的老师》:“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平和、最善诱导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