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回归教材
根据全国考试大纲和江苏省考试说明编写
南师附中复习材料
第一部分 地图、自然地理
二,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1,地球的宇宙环境。
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 。按大小规模和包含的关系分成不同的级别和层次。注意掌握天体系统结构表并通过其来分析与天体系统有关的问题。
宇宙经历了由温度 ,物质密度 的演化。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地球上拥有生命是地球的特殊性,生命的存在,由两大方面的因素决定:其一有一个稳定安全的 。(1)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各行其道。(2)太阳自身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可得到稳定的太阳光照。这个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就可使生命的演化由低级到高级这一过程没有中断。其二是由自身的特点决定的。(1) ,使地球的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2) ,在引力作用下,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地球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现今大气的成分。(3)随着地球的演化,自身温度降低,水汽凝结降水,液态水形成, 形成,在地球上出现最初的原始生命。
(二)、日地关系 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切,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中,有大气、水、生物等要素,这些要素本身和要素之间是在不断变化的,其根本动力就是 。从能量的角度看问题,自然地理环境中大多数运动和变化,本质上就是太阳能如何分配、再分配和转移。因此,太阳辐射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其一是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其二是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这一知识与第二单元《大气的热状况》一节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引起注意。太阳辐射体现了日地关系的一个方面。
1,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太阳能量的来源。
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
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22°~35°之间,高值的中心在 ,低值的中心在 。北纬30°~40° 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而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新疆呈东西向分布。青藏高原能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1)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有尘埃的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而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的原因在于:盆地形状,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从而造成日照的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
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当甚至超过,其中青藏高原南部接近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撒哈拉沙漠。而四川盆地则是在同纬度中最低的地方。3,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 。
光球层 ,色球层 , 日冕层 。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最激烈的显示 ,平均周期 。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三)、地球1,地轴、两极、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
1.地轴和两极
(1)地轴是
(2)两极是 。
两极是地面上确定向北方向的依据,我们把向着北极的方向定为北,北极是地面上的最北点,在北极四面八方都是南;向着南极的方向定为南,南极是地面上的最南点,在南极前后左右都是北。在地球门转过程中,地面上除了两极之外的各点都能在空间旋转成不同大小的圆,只有南极和北极是两个旋转的点。(所以无自转周期)
2.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和东,西半球
(1)经线 。
经线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①所有的经线都在南极和北极汇合。(纬度越高,经度间距离越小)
②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线也叫南北线或子午线。
③所有的经线长度大致相等。纬度相差一度的经线的长度为111km
④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和为 。
⑤任何一个经线圈把地球表面平分为两半球。
(2) 是地球上计算经度的起始经线,又名“首子午线”。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全球经度以它作为零点。
(3)经度是以通过当地的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面之间的夹角来量度的。
①东、西经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零度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属于西经。
②经度的读写,除了0°经线和180°经线之外,其余的经度都要区分东经或西经。经度的书写方式,如东经120°也可写成120°E
③在地图上判别东、西经:经度度数向东增大的是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增大的是西经。在北极地区的地图上,经度按逆时针方向增大的为东经,按逆时针方向减小的为西经。在南极地区的地图上,经度按顺时针方向增大的为东经,按顺时针方向减小的为西经。
(4)东、西半球:以 和 的经线圈来划分,从西经20°向东通过0°经线到东经160°的半球为 半球;从西经20°向西通过180°经线到东经160°的半球为 半球。注意:东、西经度与东、西半球的范围不完全一致。
3.纬线、纬度、赤道和南、北半球
(1)纬线是地球表面与经线相垂直的线。与经线相比,纬线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①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②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单独构成纬线圈。
④各条纬线的长短不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由此越往南、往北,纬线越短,即纬线圈越小,到了两极就缩小成点了,
(2)纬度是以赤道平面与本地铅垂线的夹角来量度的。
①南、北纬度的划分:赤道是计算纬度的起点,定为 0°纬度。赤道以北的纬度属于北纬,赤道以南的纬度属于南纬。
②纬度的读写:如北纬 23°26′,也可写成23°26′N。
③地图上纬度的标注:在一般地图上,纬度标注在纬线的东西两端,在纬线呈同心圆的南、北极地区的地图上,通常把纬度沿0°和180°经线标注在相应纬线的近旁。
④在地图上判别南、北纬:纬度度数向北增大的是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增大的是南纬。在南,北极地区的地图上,向着北极的方向为北,向着南极的方向为南。
⑤低、中、高纬度的划分:通常把南、北纬30°之间的纬度称为 纬度,南纬或北纬30°到60°之间的纬度称为 纬度,南纬或北纬60°到90°之间的纬度称为 纬度。注意与五带的区别,五带是以南北回归线划分的。
2,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
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表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由于地球上的经、纬线都是弧线,将它转绘在地图上的投影方法不同,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经纬网。下面分析两类典型的经纬网图的判读方法。
第一类:网格状经纬网图
该类图中的经线和纬线直交(或斜交)成网格,如图,判读时应注意以下规律。
(1)经线和纬线:图中横线(或弧线)代表纬线,竖线代表经线。
(2)度数的判定:在同一幅经纬网图中,相邻两条经(纬)线之间的度数间隔一般都是相等的。如图甲中纬度间隔为20°,经度间隔为20°。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各点的地理位置:如图甲,A点为 、 ;B点为 、 。
第二类:极地经纬网图
(1)经线和纬线:在极地经纬网图上以极点为圆心,纬线为同心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放射出的一条条直线。如图 。
(2)极点的判读方法有以下几点:
①根据圆心处的字标
在极地中心处标注“南”或“S”(South缩写),为南极极地图,如标注“北”或“N”(North缩写),即北极极地图。
②根据地球自转方向
极地图旁侧画着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转动的,在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南极上空相反。由图可见,图中标注的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可判定它是北极极地图。
③根据图中标注的经度数
在极地图上,既未标注南极或北极,也没有画自转方向,但标注着经度数以及东经西经。判断方法:根据东经度沿地球自转方向增大,西经度减小的规律,画出地球自转方向,从而判断南北极图。如图。
在极地图上,东西经度的判断,依据上述图示,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A.以0°经线作起点,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由西向东)的0°~180°为东经度。B.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由东向西)的0°~180°为西经度。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及判定所示范围大小
在经纬网图上,可以用经纬度来测距离。因为纬度1°和在赤道上经度1°的实际弧长大约都是111 km。只要知道了任何两地间的纬度差(两地的经度要相同,即两地要在同一条经线上),或是在赤道上任何两地的经度差,就可以将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计算出来。根据以上原理,相同经(纬)度且跨经(纬)度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由于纬线的长度随纬度的升高而缩短,因此,跨经(纬)度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所表示的范围越小。一般来说,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如(图中闭合曲线为等高线),甲、乙两图图幅相同,但甲图经纬线相隔10°,而乙图经纬线相隔5°,因而甲图所示地区面积远远大于乙图;由此也可得出以下结论:甲图的比例尺小于乙图,地形的坡度比乙图小。
4.利用经纬网计算时间
(1)计算某点的地方时
计算某点的地方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据此推算,向东时刻早,向西时刻晚,每隔经度15°相差一小时。
(2)计算昼夜长短
要求某点昼夜的长短,可过这一点作一条纬线,这条纬线被晨昏圈分为两段,在阴影部分的这段弧就是夜弧,另一段则为昼弧。如图 中的CD即为夜弧。昼夜的长短,实际上就是这两段弧各自所跨的弧度(弧度也可以用时间来表示)。如图 ,求D点的夜长。因D点所在的夜弧(即CD弧线)跨经度120°,故D点夜长为8小时。
(3)求算日出日落时间
光照图中任一点的日出日落时刻,就是该点所在纬线圈与晨线和昏线相交点的时刻。如图,D点所在纬线圈与晨线相交于150°E经线,与昏线相交于30°E经线,图中150°E经线和30°E经线的时刻分别为4时和20时,故D点4时日出,20时日落。
3,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
4,高、中、低纬的划分
5,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6,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
1.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的划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每个时区内使用相同的时刻,不同的时区有不同的时刻。全球有24个区时(标准时)。
②时区的名称和分布:0°经线所在的时区(东经7.5°与西经7.5°之间)叫中时区(或零时区),由此向东,每隔经度 15°,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中时区向西,每隔经度15°,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经度7.5°,它们之间的钟点相同而日期不同。
⑧中央经线和时区界线;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其他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整倍数,即15°乘以该时区的编号数。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东经120° (15°×8=120°)。
④区时和区时的换算:各时区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刻,作为全区各地统一使用的时刻,这种适用于同一时区的时刻,称为区时。区时和时区的含义是不同的。区时是时间概念,时区是空间概念。区时和时区是有联系的占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也就是说,两个时区之间有几条时区界线,它们之间的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较东的时区,它的区时较早。例如,当东八区是12点钟时,东九区已是 13点钟(下午1点)了,而东七区还在上午11点钟。
2.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中央的180°经线作为日界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两侧的日期相差一天,当海船或飞机在太平洋上由西向东航行越过日界线时(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由东向西航行越过日界线时(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天。为了照顾同一行政区域内日期的统一,日界线有三处偏离了180°经线,曲折地绕过大陆和岛屿,使它通过海峡和大、洋,避免穿过陆地。日界线两侧的东、西十二区,日期不同而钟点相同。
涉及日界线的计算问题要注意:
(1)先确定日界线的位置即180°经线。
(2)按地球自转方向越过日界线采用“东减西加”的原则。
(3)注意越过日界线计算日期时,要注意星期的变化,月份的变化(大小月差异,平年与闰年的月份变化),年份的变化。
(4)确定某一日期所占比例时除确定180°经线外,还要找到“零”时对应经线。
3.地方时:
地方时是把当地当天太阳升得最高的时刻,定为正午12点,并以此为标准来划分的时刻。
地方时的计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同一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地方时的关键。
(2)明确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先确定对应点的时区,求出时区差。
(3)确定某一地点的地方时,该点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图中或题目条件中隐含的。
(4)明确地方时的换算关系1小时/15°;4分种/1°;4秒/1′,“东加西减”。
(5)计算过程注意相加大于24小时要加一天,相反,相减,不够减时,借24小时,日期相应退一天。
4,国际标准时间
北京时间
[例题1] 一艘轮船,于2004年1月25日上午10点从,上海港起航,经过90整天后越过太平洋到达美国的圣弗兰西斯科(西八区),问到达地是几月几日几点钟?,
分析: 已知从某时区出发的区时、到达地的时区和行程时间,求到达地的时刻,可归纳为如下公式: (出发地的区时+行程时间)±两地相隔的时区数× 1小时=到达地的区时。
2004年是闰年,二月份有29天(三月份是大月,有31天)。按出发地的时刻计算,90天后是四月二十四日上午10点。但是上海使用东八区的区时,圣弗兰西斯科是西八区的区时,按其在上海西面的方法来计算,要迟16个小时,所以到达地的时刻是四月二十三日18点。
解此题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①换算区时题中有行程时间时,要统一归算成出发地(或到达地)的区时,并加行程时间。
②出发日期和到达日期是跨月份的,要注意大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各月是31天),小月(四、六、九、十一各月是30天)的天数,二月份要注意平年(28天)或闰年(29天)。一般地说,这一年的公元年份能被4整除的(如2004年)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 (如2003年)是平年。
③采用过日界线的计算方法,不但要注意日期的变更,而且计算两地相隔的时区也较复杂。须分别以 12减两地的区时编号数,然后相加。例如在东八区与西八区之间,按包括东、西十二区在内来计算其相隔的时区数,则为: (12区—8区)+(12区—8区)=8区,即相隔8个时区。一般采用不过日界线而过零时区的计算方法较为简便。其运算结果是相同的。
答案:2004年4月23日18时
[例题2]如右图中,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回答。
(1)OP的经度为 ,ON的经度为 。
(2)这时北京时间为3月 日 时。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时间的计算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来推断经度并进而根据地方时的计算和日期的变更特点来确定北京时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圆形地球上日期、时间变化推移的规律,并据此进行推导和计算。
(1)由图所给的条件,先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因为按地球自转方向ON—OP为3月22日(非阴影部分),OP—ON为3月21日(阴影部分),则ON为新一天的开始即3月22日0时,OP与日界线重合即为180°,根据图中120°推出ON为60°E。
(2)明确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因ON为3月22日零时,即可推出北京时间为3月22日4时。做题过程中可以把方向、日期标注在相应位置上,推断北京时间可以采用画数轴作辅图的方法。
答案:(1)60°E 180° (2)22 4
[例题3]图5中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判断(1)~(2)题。
(1)图示的时刻前后数日内
A.密西西比河处于枯水期 B.南极长城站处于极昼时期
C.漠河的白天比广州长 D.硅谷地区天气干热
(2)图示的时刻,北京时间是
7,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方向
速度
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关于昼夜的相关问题。应理解昼夜产生、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是产生昼夜的原因;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昼夜在地球表面不断更替,可见,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不同,因此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在同一时间里,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于是存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要学会如何判断晨昏线,首先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是垂直关系,可以通过判断太阳光线来判断晨昏线。再考虑地球自转,由白天进入黑夜的即为昏线,反之为晨线。
关于地转偏向力的问题。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有沿赤道运行的物体无偏向。在这里要注意,地转偏向力指的是在地表向前运动的物体本身所表现出的偏向,所以,向左偏或向右偏指的也是运动物体本身的左右,即观测者面对运动物体的去向。而不是面对图的左右。关于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不必作为重点或难点学习,但对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影响要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的运动、大洋中的洋流、陆地上的河流都有明显的影响,对地表热量与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热量与水量的平衡都有巨大的影响。这是地理学科内的知识综合点,要引起重视。8,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方向
轨道
速度
周期
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要注意两点。一是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产生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二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始终存在。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理解这一知识,可用地球公转图与黄赤交角图结合起来理解,要注意读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阳直射点回归移动规律的运用
(2000年上海)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 ,回答:
(1)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之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太阳直射点从A点移至B点期间,长江径流季节变化正值__________期,亚平宁半岛南部气候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的这一天,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差__________度。太阳直射点从B点移至C点期间,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向__________移动。
(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多或少)__________小时。太阳直射点从C点移至D点期间,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呈__________方向流动,北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全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关于太阳高度角的有关知识应理解,为了便于比较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一般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为准。正午太阳高度虽然每天都在变化着。但其空间分布却是很有规律的。由于地表是个球面,所以在任何季节任何时候,正午太阳高度都从直射点纬度向两侧递减,这里与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密切联系,因此首先要弄明白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掌握这一知识要注意时间(节气)、直射点的位置和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三个问题。如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向北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向南移动;5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向北移动等。
太阳高度的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某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记住不同时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再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算出所求地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即可算出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也与直射点有关,如: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昼最短。从时间上说,全年只有春、秋分日全球各处昼夜等长。从地区上说,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直射, 南、北极圈之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带只能见到阳光斜射现象。
四季与五带:
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气候四季: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3、1、2三个月划为冬季。这属气候四季。
五带:五带划分的重要标志是有无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见下表)。
分布范围
阳光直射情况
极昼极夜情况
北寒带
北极圈至北极点
无
有
北温带
北回归线至北极圈
无
无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有
无
南温带
南回归线至南极圈
无
无
南寒带
南极圈至南极点
无
有
范例分析
[例题1](2001年广东、河南卷)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
B.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
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
D.对人造卫星的运行没有影响
[例题2]读“太阳照射图”回答:
(1)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
(2)在图上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3)A点的经度是_______,B点地方时是______,C点夜长是_____小时。
(4)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例题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A图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图中白昼长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A图和B图中分别用虚线画出太阳直射赤道时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曲线图和白昼随纬度变化图。
(4)当白昼长度变化如图B所示时,地球公转到__________(远、近)日点附近,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我国东南沿海盛行_________风,北极地区的臭氧层空洞将接近_________。
[例题4]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则 ( )
A.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B.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
C.热带范围缩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 D.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
能力训练:
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在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许在内蒙古着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载人航天“俱乐部”第三个成员国,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的一步。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关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立的有利条件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地区纬度较低,地球自转偏向力小 B.该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少,晴天较多
C.该地区人口稀少,交通较便利 D.该地区建立卫星发射中心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2.在飞船升空之时 ( )
A.全球属于10月15日的范围小于10月14日的范围 B.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C.开普敦正值温和多雨的季节 D.此日武汉的白昼比北京长
3.飞船选择在内蒙古中部着陆的原因是 ( )
①地处低纬 ②地表开阔平坦 ③大气层薄 ④干燥少雨 ⑤人口密度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飞船。飞船运行的轨道面和地球的赤道面之间成43度的夹角,在太空绕地球飞行14圈,时间大约21小时。读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位置示意图,完成4—7题。
图1 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位置示意图
4.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与“远望四号”航天测量船相距约 ( )
A.3800Km B.5800Km C.7800Km D.9800Km
5.位于三大洋的四艘“远望”航天测量船,与北京时间相差最大的是( )
A.远望一号 B.远望二号 C.远望三号 D.远望四号
6.神舟五号在太空中,一个昼夜更替的周期为 ( )
A.1.5小时 B.7小时 C.14小时 D.24小时
7.假如X是第Ln圈,Y是第Ln+1圈的飞行轨道,它们相距(N)的度数应为( )
A.22.5° B.32.5° C.42.5° D.52.5°
读下图1-3提供的信息,完成8-9题。
8.当我国此日秋分交节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是
A.0° 171°15′W B.23°26'N 168°E C.0° 171°15′E D.23°26'S 168°E.
9.此日,国旗班的战士在天安门广场(116°E)开始升国旗时,北京时间为
A.5点44分 B.6点 C.6点16分 D.6点44分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虚线表示极圈,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根据图1,回答10--12题。
10.此时的北京时间是 ( )
A.12月22日9点20分
B.12月22日9点40分
C.6月22日6点20分
D.6月22日6点40分
11.Q点位于 ( )
A.南极点的西南方向
B.新加坡的正东方向
C.北京的西南方向
D.南极长城站的西北方向
12.下列各组气候类型中,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的是 ( )
①地中海气候 ②热带雨林气候 ③温带海洋气候 ④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北京(40°N)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图),把热水器装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据此完成13—16题
13.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需经常调节支架,
使正午太阳光线直射集热板。在一年中,集
热板与地面夹角的变动幅度大约是( )
A.23°26′ B.46°52′
C.66°34′ D.90°
14.当集热板与地面夹角最大时 ( )
A.我国江淮地区正值梅雨季节
B.松花江正是第一次汛期
C.南太平洋漂浮的冰山较多
D.巴西高原的动物向北迁徒
15.将太阳能热水器装在玻璃箱内,主要目的是 ( )
A.保护热水器,延长使用寿命 B.起装饰作用,使其外观更好看
C.减少热水器在夜间和阴天的热量损失 D.提高太阳辐射强度,从而增加热效率
16.下列地区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应该是 ( )
A.吐鲁番 B.拉萨 C.海口 D.重庆
下表为我国甲、乙两城市某日、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统计表,据此完成17—19题。
城市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甲
5:28
19:00
乙
7:23
20:27
17.甲地位于乙地的 ( )
A.东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18.当甲地日出时,地球上两个日期的分界线理论上除180°经线外,还有( )
A.0°经线 B.38°W经线 C.38°E经线 D.60°W经线
19.下列地理现象发生在此季节的有 ( )
①恰逢中国“植树节” ②洞庭湖水系储水变化量为正值
③寒潮、台风频繁肆虐 ④中纬地区对流层厚度达最大值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分析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如图,M点在AD的2/3处,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经度是____北京时间为_____时。北半球正逢___季
(2)假如,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动,地球公转速度是变快还是变慢______, 此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状况是
__________。
(3)假如,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向南移动,地球公转速度是变快还是变慢________,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状况是_________。
(4)按图中所示的时间,影响亚洲大陆的大气活动中心主要是_________和________
21,观察我国北方某地屋内朝南窗户的阳光照射情况及地球公转示意图 ,回答:
(1)当阳光还未射进屋里时,屋内就已大亮,这是大气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
(2)地球公转到图中__________位置时,正午射进屋内的阳光面积达到一年中最大。
(3)当墙上的钟表到11点时,屋外人的影子已最短,这说明该地的经度大约是__________。
(4)地球从图中A公转到C期间,窗外天亮的时间为( )
A.越来越长 B.越来越短 C.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 D.由短变长,再由长变短
22,图 为北京时间12时的日照图,图中AB为完全的昏线,完成下列要求。
(1)标出图中a、b的经度。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
(3)此时,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正值__________(雨季或旱季)。
(4)这一天,__________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一年中的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