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09-22 20: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92张PPT。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海水运动形式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 啸风暴海啸:强大低气压通过海面,海水突然升起。
地震海啸:海底火山爆发或者海岸附近地壳运动,伴随着强烈地震形成的波动,波速很大,危害强烈。(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各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潮汐洋流大潮---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之间的位置是同一条线上(初一和十五)小潮时----上弦月(初七、八)和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我国: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潮差可达10米,最大潮—八月十八。防御措施—坚固的海堤,当地人称“海塘”①海洋表面水温的水平分布----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比冬季高 ②海洋表面水温的垂直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水温变化较小;海水温度(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太阳辐射 空间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表层温度随纬度而降低
深度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减,热量集中表层,1000m以下常处于低温状态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地区温度较高,寒流较低(2)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原因:海水热容>土壤>岩石>空气
结果: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世界海洋的盐度—氯化钠70%,氯化镁14%,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0 ) 盐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递减海水盐度--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原因:(降水量副热带海区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减小)(赤道和40°~60°之间)(降水丰沛,降水量>蒸发量)
影响因素:气候(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偏高、寒流偏低)
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
最低海区:波罗的海有大量淡水汇入、蒸发又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读“年降水量与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按纬度分布”图,回答: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因素有(气候----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径流量), ( 洋流)世界上盐度最高和最低的海区分别是(红海;波罗的海 )红海波罗的海1、比较A、B两点的盐度大小?
2、比较A、C两点的盐度大小?
3、比较C、D两点的盐度大小?暖流:
寒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高,叫做暖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低,叫做寒流。洋流的形成和分布洋流的形成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 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这叫做风海流。各个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这叫做密度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做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秘鲁渔场)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么大规模的海水常年稳定地流动-----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失而复得”的旅游鞋1990年5月的一天在美国华盛顿州海滩漫步的人们突然发现,成千上万的鞋子向岸边漂流过来。人们带着满腹疑惑,收集这些湿透了鞋子,并猜测这些鞋子来自何方。
原来有一艘韩国货轮在太平洋遭遇风暴,货轮上的集装箱遭到损坏,集装箱上成千上万的鞋子散落到太平洋里。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1、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北顺南逆
2、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北逆---北半球中高纬海区
3、西风漂流(南极大陆外围40S~60S)
4、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东北信风东南信风赤道暖流西风带赤道逆流东风带太平洋世界洋流模式图分布规律北赤道暖流
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
西风漂流世界洋流模式图北赤道暖流
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
西风漂流大西洋冬季逆时针方向北印度洋海区东北季风夏季顺时针方向(4)北印度洋海区西南季风(1)(1)(2)(3)(1)中低纬度海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东寒西暖(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方向环流 东暖西寒(3)南极大陆外围:西风漂流洋流分布规律(4)北印度洋海区:
季风环流 夏顺冬逆画大洋环流示意图1、对气候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北大西洋暖流千岛寒流北大西洋暖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秘鲁寒流千岛寒流澳大利亚西部智利太平洋沿岸地区2、对海洋生物: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渔场世界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世界四大渔场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日本暖流 千岛寒流东格陵兰寒流
北大西洋暖流 拉布拉多寒流
墨西哥湾暖流 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舟山
渔场长芦
盐场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 这里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①表示东南信风 ②表示上升流
③表示秘鲁寒流1、对气候:2、对海洋生物:3、对航海事业: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渔场顺洋流航行速度快,反之则慢1492年1493年哥伦布37天20天洋流1.对照世界洋流图,说出其航行路线中哪些是顺着洋流航行.2.根据季风洋流的流向判断郑和下西洋是什么季节出行和返航?1、对气候:2、对海洋生物:3、对航海事业: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渔场顺洋流航行速度快,反之则慢4、对海洋污染:利于污染物扩散,使污染范围扩大下图是某海域示意图,1989年3月,装载近19万立方米原油的油轮,在阿拉斯加州沿海触礁,导致大面积的油膜污染,在洋流的作用下,油膜将首先向下列哪个海域扩散? A、美国加利福尼亚沿海 B、北冰洋海域 C、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 D、白令海峡 一、什么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为西班牙语“ei nino”的音译,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已用来专门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的现象。
拉尼娜为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是“小女孩”的意思。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El Nino”--- “厄尔尼诺”现象原为渔民称呼圣诞节期间在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沿海水域出现的暖水现象。后来则被用来称呼范围很广、持续时间很长的海面升温。现在在讨论海-气相互作用中提及的厄尔尼诺现象即为水温上升异常发展的现象。近年来,每隔几年,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由于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圣诞节即圣子耶稣诞辰前后,因此这一暖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西班牙语意为“圣子”在赤道上,表层海水比一般年份异常偏低时,被称为“拉尼娜”,语意为圣女,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在拉尼娜事件中,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比常年偏强,海水温度偏低,云量减少,海平面气压比常年偏高,在赤道和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比常年偏高,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海平面气压偏低。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怎样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偏东风(称为信风),大洋东侧表层暖的海水被输送到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水位不断上升,热量也不断积蓄,使得西部海平面通常比东部偏高40厘米,年平均海温西部约为29℃。 但是,当某种原因引起信风减弱时,西太平洋暖的海水迅速向东延伸,海温在太平洋西侧下降,东侧上升,形成厄尔尼诺。 相反,当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太平洋东侧表面暖水被刮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就容易形成拉尼娜。“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约北纬4度至南纬4度,西经150度至90度之间)幅度数千公里的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   原来,太平洋洋面并不是完全水平的。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    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比如,厄尔尼诺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那次厄尔尼诺效应造成了1500余人丧生和80亿美元的物质损失。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也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
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
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影响程度及威力较厄尔尼诺小。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但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温暖的海水“杀死”了鱼类赖以生存的冷性浮游生物,使秘鲁渔业严重受损。厄尔尼诺还导致天气发生剧烈变化。通常,秘鲁沿海年降水量为25~125毫米。厄尔尼诺来临时,某些地区年降水可达360毫米,导致洪水泛滥。厄尔尼诺影响范围广,危害大,它可能引起澳大利亚、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的旱灾。据统计,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损失达200亿美元。中国在厄尔尼诺年,一般河套一带干旱,淮河下游一带多雨;东北常出现低温冻害,粮食减产;南方梅雨期入梅偏迟或空梅;在厄尔尼诺下一年,河套一带多雨,淮河下游则干旱。拉尼娜发生期间,由于大气环流以及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明显增强,强劲的夏季风将大量暖湿空气带到内陆,使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增多。拉尼娜发生期间,由于西太平洋的“赤道暖流”温度偏高,使热带风暴能量充足,因而台风发生的次数比常年要多,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也要相应增多,台风的移动将向西增加。冬季渤海的冰情往往有所加重。专家说,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低于“厄尔尼诺”。【例】下面①图为正常年份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②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年的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分析后按要求回答:
(1)完成下面两图中的大气环流(用箭头在线段上标绘)。
(2)据图说明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部海域海面水温 ,降水多还是少?降水 ,原因 。
(3)据图说明正常年份,南美西部海域的洋流成因及类型:类型 ,成因 .
(4)“厄尔尼诺”年中,秘鲁西岸受 (洋流)的影响,海洋表层水温 ,可能盛行 气流,出现 等异常天气。较高多盛行上升气流上升补偿流近海岸海水被吹离海岸向西运动,深层较冷海水上涌补充形成补偿流赤道逆流上升上升多降水
(5)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业资源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
(6)中国在厄尔尼诺年,一般 一带干旱, 下游一带多雨; 常出现低温冻害, 减产;南方梅雨期入梅偏迟或 ;在厄尔尼诺的下一年, 一带多雨,____ 下游则干旱。秘鲁西海岸上升流受抑制,鱼的饵料减少,鱼类减少水温升高,鱼类死亡河套淮河东北 粮食空梅淮河河套【解题】①海水温度的变化,必然引起大气水热状况的变化,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本题中哪里水温高,哪里空气就是上升运动,易成云致雨。②观察图中赤道附近海水流动方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赤道逆流强盛,水温高。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迄今科学家们尚未找到准确的答案,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或地壳断裂喷涌出来的熔岩的加热作用造成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和逆转。另有人则推断,也许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变为减速之后,便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令人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原来认为5年、7年乃至10年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至7年为周期出现。但进入90年代以来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 北美的暴雨和洪水 非洲的干旱印尼的森林大火澳洲的干旱
厄尔尼诺现象“El Nino”给秘鲁沿岸带来的灾害
1982年~1983年使到紧邻秘鲁、地处太平洋东部的厄瓜多尔,连降暴雨,降水量比常年增加10倍以上,发生了罕见的大水灾。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澳大利亚则开始出现旷日持久的干旱天气,其东部连续4年没有下过透雨,为近200年罕见1998年的厄尔尼诺
事件中孟加拉国遭
受洪水的地区
19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中澳大利亚的灌木火灾。 据了解,“厄尔尼诺”可以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反常,导致世界众多地区出现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厄尔尼诺”现象大约每隔4-5年会出现一次,每次持续12-18个月,其效果因影响地区不同而变化。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在和非洲地区,“厄尔尼诺”会导致干旱;而在美国西海岸及其它一些地方,则会造成洪涝灾害。1997-1998年的那次“厄尔尼诺”现象,我国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大洪水。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使台风和飓风减少,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我国常常出现暖冬气候,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偏低;我国夏季主要雨带位置偏南、华北雨季偏弱的可能性大;登陆我国的台风比常年减少。
在1982—1983年的冬季,生活在秘鲁沿海太平洋中的鳀鱼纷纷逃向大海深处,使原本丰富的渔业资源一落千丈,该国的捕鱼业顿时破产。同样,在1983年,澳洲和印度尼西亚备遭干旱和沙暴的折磨。飓风恣意袭击玻利尼西亚,而在平常年份该群岛并无这种灾祸。那一年全球范围气候异常:它清楚地表明地球系统各因素的相互影响。
最新动态与预测:
1、2004年秋季全国ENSO预测会商会。针对近期热带海洋、大气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与会专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形成如下综合监测预测意见:目前热带太平洋大气、海洋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2004/05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仍持续增暖,厄尔尼诺事件将进一步发展,估计这将是一次弱的厄尔尼诺事件,今年中国出现暖冬的可能性更大。
2、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厄尔尼诺现象已卷土重来,今冬全国气温将继续偏高,暖冬出现的可能性更大。而秋冬温暖干燥的气候容易诱发呼吸道等疾病。 ?3、新华社拉萨11月10日电(记者德吉)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了解到,目前热带太平洋大气、海洋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厄尔尼诺”事件将进一步发展。而这一现象可能会导致西藏明年的气候出现异常。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气象专家普布卓玛说,“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形成,这是被世界气象组织所确认的。而“厄尔尼诺”现象对西藏地区的影响,根据历年资料统计分析说明,今冬明春藏北一线和南部边缘地区发生雪灾的可能性较大,而明年夏季除南部部分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出现干旱的概率为80%。
4、2004年11月3日,中国气象局专家正式宣布,观测显示,热带太平洋大气、海洋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北京将在今年冬季遭遇厄尔尼诺,今冬不冷的概率极大,同时,这也预示明年我国遭遇气候灾害的频率和程度将可能较大。索马里洋流为什么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 通常情况下,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应该属于暖流,但索马里洋流却打破了这一常规,为寒流。 索马里洋流属季风洋流,性质随盛行风--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而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是暖流,夏季是寒流。在夏季,北印度洋盛行强大的西南季风,这里的西南季风较东北季风稳定且风速强,风力经常达4-6级,表层海水的流速一般为130-160厘米/秒,有时可达250厘米/秒。正因为如此,夏季风驱使表层海水向东北流去的速度快,表层暖水流走后,从邻近半岛的深水盆地中升起较为冷的、含盐量较低的水团来补偿表层水,成为上升补偿流导致索马里沿岸水温较附近海域水温低2℃-3℃。因此为寒流。另外,在这一时期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附近,阿拉伯海及其两岸地区太阳辐射增强,成为全球炎热地区之一,陆地上气温常达30℃以上,周围干热陆地的“烘烤”,使阿拉伯海表层水温高达28℃以上,高出索马里半岛东部沿岸海域水温5℃左右。这也是索马里洋流具有寒流性质的原因之一。
二战中,德国的潜水艇总能在英国戒备森严控制下的直布罗陀海峡中神出鬼没地往来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为什么?德国的潜水艇关闭发动机,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时随着浅水,而由地中海进入太平洋是潜入深水水流中的
大西洋表层海水由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密度流
地中海海水由直布罗陀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补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