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河流地貌的发育[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4。3河流地貌的发育[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09-22 22: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作用:
溯源侵蚀:向源头伸长
下蚀:垂直于地面,使河床加深,纵深方向
侧蚀:垂直于两侧,使谷底展宽,横向发展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河流侵蚀典型地貌:
河谷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来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成因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的侵蚀地貌 ---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向河流源头
方向的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
方向伸长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使河床加深,河流
向纵深方向发展垂直于两侧河岸的
侵蚀使谷底展宽,谷坡
后退,河流向横向
发展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主要是在侵蚀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别。
溯源侵蚀是指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水平方向,指向河流的下游;
下蚀是指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垂直方向;
侧蚀是指垂直于两侧河流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水平方向,与河流流向大致垂直。
河流的侵蚀一般都包含上述三种侵蚀形式,但在不同河段和不同时期,其侵蚀作用形式有明显差异。下面以瀑布为例分析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
瀑布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之一。
瀑布主要是河流对软硬不同的岩石产生的差异侵蚀而形成的。
瀑布发育的地区,上部较坚硬的岩石,不容易遭受侵蚀,下部较松软的岩石容易遭受侵蚀,在河流下蚀作用下,瀑布逐渐形成,瀑布形成后,由于溯源侵蚀,瀑布逐渐向河流源头退缩,由于侧蚀,瀑布逐渐加宽。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是从沟谷发育而来.
区别:是否有稳定的水源,即沟谷一旦获得稳定的水源补给就演变成河谷
河 谷 的 形 成初 期成熟期沟谷沟谷流水沟谷加深和延长V字形峡谷出现河湾槽形河谷下 蚀溯源侵蚀侧 蚀侧 蚀河谷发育不同阶段的特征比较 河湾---中期槽形河谷—后期V字形峡谷—初期中蒙界河努木尔根河--牛轭湖 河源地区河流流经湾道时, 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产生堆积 凹岸凸岸凹岸凸岸由于地表形态的起伏和岩石性质的差异,河道总是有弯曲。流水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影响,不可能非常驯服地顺河床弯曲流动,再加上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流水冲蚀河岸,形成弯曲河床。
黄河除了有一个大大的“几”字形河套弯曲外,还有“天下黄河十八弯”之说。
长江中游从藕池口到城陵矶,蜿蜒蛇行,被誉为“九曲回肠”。在河床的弯曲处,流水的侧蚀作用极为明显,这不仅加宽了河谷,使河道更为弯曲,还因水流侵蚀力量的强弱,在河床不同部位相应地出现了深槽与浅滩。瀑 布河流沟谷、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险峻幽深,侵蚀下切达5382米,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内雨林等九个垂直自然带,是世界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完整的地方,这里麇集了许多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怀抱南迦巴瓦峰地区的高山峻岭,冰封雪冻,它劈开青藏高原与印度洋水汽交往的山地屏障,像一条长长的湿舌,向高原内部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使青藏高原东南部由此成为一片绿色世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里最险峻、最核心的地段,是一从白马狗熊往下长约近百公里的河段,峡谷幽深,激流咆哮,至今还无人能够通过,其艰难与危险,堪称“人类最后的秘境”。由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环境恶劣、灾害频仍,构成人们很难跨越的屏障和鸿沟,其落后与闭塞,使墨脱成了高原上的“孤岛”、远离现代社会的“世外桃源”,至今少有人涉足。1994年,我国科学家组成一科学考察队,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才揭开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神秘面纱的一角。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基本特点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高、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比号称世界“最长”的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还长56公里。? ? 雄伟壮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科罗拉多高原,从犹他州边境的里斯渡口开始,一直延伸到内华达州的米德湖,全长349千米,最大深度约18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峡谷之一。峡谷呈V字形,谷底最窄处仅120米。 科罗拉多大峡谷虽然不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但因其地理景观错综复杂、色彩丰富而驰名。
科罗拉多高原所在的地区本来是一片略微倾斜的平原,一条河流自东向西贯穿其间。由于发生地壳运动,使地表慢慢抬高,地表抬高又使河流的流速加快,结算使河流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不断加深,并开始侵蚀两边河岸。大雨和积雪融水又使这个过程加剧。当然,塑造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动力不止这些,除河流、雨、雪之外,热、霜和风等也可以雕塑出高耸的孤峰等。不过,科学家估计这样的雕塑要花300万年到600万年 长江三峡8千米45千米120千米三斗坪葛洲坝在三峡外,三峡工程在 西陵峡,同在长江上游长江三峡介于重庆和湖北之间雄伟三峡
长江最为壮丽的一段是三峡。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止湖北宜昌县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瞿塘峡长8公里,两壁对耸狭窄,最窄处不到百米,最宽处不过150米,以雄伟险峻著称。巫峡以巫山得名,长45公里,是三峡中最整齐的峡谷。巫峡以幽深秀丽著称。西陵峡全长76公里,是三峡中最长的,其特点是峡中有峡,滩内含滩,江流回环曲折,水势凶险。 长江三峡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力资源。目前,正在宜昌地区的三斗坪兴建的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她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从西向东依次流经了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从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我们来了解长江河流地貌的情况 你认为虎跳峡河谷应该与下列哪幅河流的横断面图相对应? 根据此图中流水作用与岩层的关系,你是否认同数万年后虎跳峡可能不在当前位置,为什么?在流水常年累月的不断侵蚀作用下,下端受到的侵蚀作用力大,较软的岩层易受到侵蚀淘空,而上端岩层也会逐渐剥落,使得河谷不断向河流源头的方向移动,我们就把这种侵蚀作用力叫溯源侵蚀 此处水流湍急,能量集中,对河谷的下蚀作用明显,使河谷不断加深,因而形成了今天雄伟壮观的三峡景观 荆江河段---此时犹如一条弯曲的巨龙,在大地上延伸;而在河流两岸、部分河道则出现了浅滩,有居民站在浅滩上悠然地钓鱼。 凹岸由于水流流速急,河床受流水侵蚀,这种侵蚀有别于长江上游的下蚀和溯源侵蚀,这里流水侵蚀使河床不断加宽,我们称之为侧蚀;受其作用,总的一个变化趋势是使河道变得更弯曲---九曲回肠。 上海的小明向河岸望去,只见两岸一片开阔平坦的景象,还可以看到远处几乎消失在地面的轮船,不禁让人想起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 在长江下游地区河床横断面的形态应该与下列哪幅图相适应?讨论回答: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更适合建货运码头,并请说明理由。重点考虑的是码头建设是否有被淤塞的危险,根据凸岸和凹岸的流速情况,凸岸由于流速慢而易被淤塞,河床底部不断堆积,逐渐形成河漫滩和河漫滩平原,不宜建码头 下列各幅图如何与青藏高原某地河谷、长江三峡 、荆江河段 、上海接近入海口 一一对应? 二、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
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由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三角洲:河流入海口冲(洪)积扇:指山地河流流出山谷到达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发育在山前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冲积扇—湿润半湿润地区——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 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三角洲——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入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原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性。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扩的三角洲平原。心滩和江心洲:心滩是堆积在河心的浅滩。心滩进一步堆积,淤高出中水位以上,成为江心洲。江心洲规模较大,经常出露在水面上,只有在洪水泛滥时才会被水淹没。长江下游河床上就有许多江心洲,大一些的江心洲还会有人围垦居住,具有一定条件的江心洲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好地方。江心洲上多植物,而心滩常年在水下,植物难以生长。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
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物质
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
形成洪积—冲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
宽广河流到达海洋入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洪积—
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外
海滨地区?
作用力侵蚀堆积搬 运上游中游下游(下蚀、溯源侵蚀)(侧蚀)(侧蚀)V形谷河床展宽槽形冲积扇河漫滩、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均有很强的吸引力: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侵蚀地貌不具备上述条件,对聚落没有什么吸引力。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中,洪积扇、冲积扇、河漫平原、三角洲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质源丰富,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有比较明显的影响。高原地区—深切河谷两岸狭窄河漫滩平原—呈带状—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条带状: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平原地区:沿河、沿海分布——呈带状、团状。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平原地形区聚落分布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聚落形状多呈狭长的带状呈明显的条带状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沿河聚落带,有沿海聚落带呈带状、团状深切河谷两岸狭
窄的河漫滩平原地势低,气候温暖;
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多呈
带状洪积扇、冲积扇
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
或地表水资源比较
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明显的
条带状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带状、团状地势平坦,土地肥
沃,水资源丰富,
河网密布,有便捷
的内河航运和海上
运输高原地区:河漫滩平原——呈带状,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 呈带状的村落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条带状,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平原地区:沿河、沿海分布—呈带状、团状,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所有的冲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江南水乡活动P86 黄淮海平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概括如下。 ???黄淮海平原的不同地貌单元,由于地势地貌特征不同,形成的土壤的水分条件和土质差异很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来说,山前倾斜平原,地势较高,水质较好,土壤排水性良好、不易盐碱化,多为高产稳产农业区。冲积低平原地形平坦,多为粘土,夏季容易积水发生涝灾,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且水位较高,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土地生产力一般低于山前倾斜平原。滨海平原地区地势极为低平,夏秋季节低洼易涝,组成土壤的物质以粘土为主。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为盐土,表层含盐量达1%~3%,只能生长盐生或耐盐性强的植物。因此,这里是黄淮海平原低产田的主要分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