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05-31 21: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减吗?(不是),它还包括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我们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哪两类?
2、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什么是国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二次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不同的(读图和课本归纳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特点)
(2)国内人口迁移
什么是国内人口迁移?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状况如何?
分析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图、材料二和《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
材料一
历史上,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西汉时我国北方人口占总人口的2/3,经过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引起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后,南方人口已占到全国的2/3。清末到民国中期迫于生计,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和甘肃等地。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意愿性迁移一直比较少。虽然在20世纪50—70年代也有大量的人口迁移活动,但均以行政调动为主,如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以及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人口迁移中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而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3、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
活动探究 1、国际人口迁移的标准是指
A迁移人口路途距离要长
B迁移人口改变住所时间要久
C迁移人口要超越国界
D迁移人口超越国界期达一年以上
2、二战以后,人口迁移的流向是
A欧洲仍是迁出区
B北美仍是移入区
C拉美由移出区变为移入区
D大洋州由移入区变为移出区
3、关于外籍劳工流动的基本方向错误的是
A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的石油输出国
B由人口稠密的国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国家
C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D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4、有关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B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迁出的比迁入地影响更广泛
C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太大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只有积极的一面,无负面影响
5、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正确的是
A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多为非自发性迁移
B迁移的主流是学习和分配工作
C东部沿海的大城市多为迁入地
D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
6、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伯明翰、大庆、攀枝花都是经济因素吸引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B交通与通讯事业的发展相对减少了人口迁移的规模
C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迁移
D从宏观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以上两题选2项)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分别展示材料一、二、三、四、五,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材料一
湖北省位于中国最大河流长江的中游,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在中国都占有比较优越的地位。湖北是中国人口迁移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迁入区。1954~1990年的37年中,人口迁移总量达5932.23万人,总迁移率为39.2‰,迁入3059.01万人,迁入率为20.21‰;迁出2873.22万人,迁出率18.99‰,净迁入185.79万人,净迁入率1.22‰。
思考为什么湖北是人口重要的迁入区?
(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使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这片灾难的土地。有些人选择迁居东部,但大多数人则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
思考为什么人口要大量外迁?
(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因此,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常常会引起人口的迁移。一般来说,人类总是希望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尤其在以手工业劳动为主的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人们往往倾向与迁居到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宜于农耕的平原或河谷地带。而环境恶化(如严重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劣等)、自然灾害(如洪水、暴雨、地震、火山爆发、瘟疫等)也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材料三
我国东北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明清时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尤其是山东人多,人们把这种现象称“闯关东”。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现在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思考“闯关东”和“雁南飞”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因素)材料四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巴尔干9个国家中,除希腊、马其顿和斯洛文尼亚外,其他各国人口数量均大幅度减少。1992—1995年战争期间,波黑死亡人口超过10万,为躲避战乱,从波黑逃离的居民达200多万。尽管战后多数人重返家园,但仍有几十万人侨居国外。克罗地亚目前流落在塞尔维亚—黑山境内的克罗地亚难民就接近22万人。科索沃迁移到塞尔维亚的塞尔维亚族居民就有25万人。
思考导致巴尔干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战争)材料五
1947年,英属印度被分割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则是穆斯林建立的伊斯兰教共和国。为了躲避宗教歧视或迫害,当时南亚次大陆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印度境内有1500万左右的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万左右的印度教徒迁入印度。目前,南亚次大陆三个人口大国的宗教构成中,印度80%以上是印度教徒,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穆斯林分别占本国人口的98%和80%。
思考印巴分治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宗教)
除此外,社会的变革、国家政策等的变化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以上我们分析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此外有时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也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如有的人迁移是为了结婚,有的是为了家庭团聚等。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因素的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课本P10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阅读案例说说美国的国际人口迁移。16世纪起欧洲人新航线开辟殖民主义扩张失业工人、
破产农民增加美洲华人黑人美国
是一
个移
民国
家学生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
(宗教、国土辽阔、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较优越;人口密度及数量较少;经济发达、个人需求等)学生思考: 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
(战争、自然灾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新资源地的开发、新工业区的建立、环境质量的改善等)课本P11案例2“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让学生分析: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何不同
(古代:战乱,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现代: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古代人口迁移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由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的便捷,我国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从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人类历史早期人口迁移中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现在什么因素起重要作用?
(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
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