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
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苏堤春晓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品析:
1、“孤山寺”和“贾公亭”是西湖边特有的景物,
紧扣“钱塘湖(西湖)”
2、 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包含有位置的移动照应了“行”
3、“水面初平”和“云脚低”是早春时的特有景
象,紧扣“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译文:早早飞回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哪家刚飞回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
“争”字用得巧妙,巧妙在哪里?(修辞角度)
1.拟人修辞。
2.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
3.突出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
4.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5.表达春光难得和宝贵。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随处开放的野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小草才刚刚能够没过马蹄。
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繁多,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情态,突出花的种类多、分布广和丰富的色彩;
用“浅”修饰“草”,写出草初长时的样子和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爱湖东这个地方,总觉得走不完,看不完似的,那碧绿的杨树荫里有多美的白沙堤啊!
“行不足”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心情愉悦,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表现西湖的美?描写的西湖春天的哪个阶段的景色?并说理由。
合作探究
景物:水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白沙堤。
早春:
1.水面初平——春水初涨。
2.早莺——(初春)早早飞回的黄莺。
3.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
4.浅草——初春时刚长出来,颜色浅。
主旨归纳
《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丽明艳、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表达对西湖、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写作方法
野望
1.写最富有特色。
本诗写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富有特色。额联从色与光的角度写静景,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通过牧人与猎马写动景,描绘出一幅日幕晚归的画面。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运用典故。
尾联运用伯夷、叔齐的典故来表达诗人的感情。诗人在现实中难见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与其神交,聊以慰藉,以此来抒发孤独抑郁之情。
黄鹤楼
意境开,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诗的前两联从传说入手,以虚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昔人已乘黄鹤远去,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受。后两联实写楼上的所见所感,很自然地引发诗人浓浓的乡愁。尾联中的日幕思归,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意境相一致,从而使全诗一气呵成,意境开阔,连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意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
使至塞上
1.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这首诗写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难言的内心情感。首尾两联叙事,中间两联写景。首联交代了诗人此次出使的目的;颔联即景设喻,传达出诗人难言的内心情感;颈联写景,融情于景,刻画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尾联叙事,照应首联。
2.用语逼真而传神。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一个“大”宇,道出沙漠最突出的特征;“孤”“直”两个宇状写出一股青烟直上高空的情景,富有神韵;“长”“圆”二字,朴实无华,却抓住了事物最本真的状态,写出黄河在苍茫的沙漠之中杳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轮圆圆的落日,逼真传神。
渡荆门送别
构思巧妙,脉络清所。
首联是总述,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作用。中间两联是倒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象,在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中
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的感受和体验。尾联紧扣“送别”,与首联遥相呼应。
钱塘湖春行
选取典型意象,抓住景物特征,用字精练巧妙,写最手法灵活多样。
诗中写水、云、莺、燕、花、草无不如此,如”“乱花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才能”,生动贴切地刻画出“乱花”和“浅草”的动态与勃勃生机。写景时,宏观和微观巧妙结合,远景与近景遥相呼应,静态与动态相互映村,向读者展现出一幅江南特有的旖旎春光图。
1.《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増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诗人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疑难突破
2.《钱塘湖春行》一诗的尾联,从内容和写法上看与前三联有什么不同?
前三联都是抓住西湖早春的独特之处来描写诗人所见之景,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含蓄地融入了对景物的细腻描写之中。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白沙堤的喜爱之情,但没有具体描写白沙堤的美景,而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对白沙堤产生无限的向往之情。
(五)互动论坛
探究主题:“大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被王国维称为“干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句的认识。
甲:这两句诗像画一样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寥寥几笔,物态毕现。
乙:这两句诗色彩也很丰富。在广阔无垠、黄沙漫漫的大漠上,如血的タ阳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股青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真不愧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啊
阅读方法
考点: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所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即要求考生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心理变化,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常见的设题方式有:这首诗(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②结合全诗(词),简要分析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③某联(诗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考查)
方法点拨:古代诗歌按内容可分为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在抒发感情上有各自的规律。
赠友送别诗依依不舍的情别之情,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想象别后情景、表达别后的思念之情等。
借景抒情诗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报国无门之激愤,时光易逝之感慨,志向美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之高洁。
思妇闺情诗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战的夫君的思念;借春光流逝,抒发年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托物言志诗发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怀才不遇,志士迟暮之感慨。
咏史怀古诗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王朝兴废的感慨;借古讽今,警示统治者要接受前朝灭亡的教训,不要沉湎于安逸享乐,不要为奸邪所蒙蔽,忧国忧君忧民,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羁旅行役诗宦游不归,战乱频仍,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亲人;从对方着笔写闺中怀人。
边塞征战诗建功立业的愿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表现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山水田园诗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生活闲适;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掌握了以上规律,在解答具体问题时,还需借助一定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方法一:看标题法。诗歌的标题往往透露了作者的情感,比如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多用“感”“怀"“忆”等字眼,这些字眼直接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思想内客。送别诗多表达、渲染离情别绪,怀古诗多怀古伤今,表达昔盛今衰之情。例如,《渡荆门送别》标题中“送别"二宇,渲染了离情別绪,诗人别出心裁写故乡水送别自己,表达的依然是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方法二:看序注法。有些诗歌鉴赏题的前面会有一篇短序,或是在后面有一些注释。这些内容往往表明或暗示了诗歌的思想感情。
方法三:品词句法。古代诗歌中有些词句,直接抒发或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所以要善于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分析。例如,《野望》的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借景抒情,在恬静的秋景中透露出诗人孤独无依、彷徨苦闷的心情,只能借古代隐士聊以慰藉了。
方法四:析意象法。古代诗歌中有些意象往往代表了特定的感情,如杨柳表惜别、圆月表思念等。此外,古人有些特定的抒情习惯,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近”“睹梧桐细雨则易生凄楚悲凉之情”等。因此,把握诗歌的感情,要抓住这些特定意象进行分析。例如,《使至塞上》中“征蓬”意为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表达无所依傍的孤独飘零之感。诗人正是以此借喻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方法五:知人论世法。诗歌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要想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就必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经历、思想发展、个性气质等情况,了解其写作某一首诗或词时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和创作意图。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思想感情。
对于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需要综合运用以上方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