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王维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历史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维)
——五言律诗
单车欲问 边, 属国 过 居延。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1.单车,轻车简从。
2.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3.居延,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此二句一本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4.“单车”二句:写轻车出使,慰问塞上将士。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征蓬 出 汉 塞,归 雁 入 胡 天。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大漠孤烟直,
浩瀚的沙漠上(烽火台)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长河落日圆。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
长河:指黄河。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暖,微带苍茫。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
萧关 逢 候骑, 都护 在 燕然。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
“萧关”二句:写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首将(都护)正在前线。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品味千古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
线条美:
色彩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
——空间阔大
——层次丰富
——鲜明优美
null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null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维
叙事
抒情
内心抑郁
绘景
塞外风光
叙事
战事繁忙
情由事发
出使边塞
景由事终
小结
主旨归纳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使至塞上
1.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这首诗写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难言的内心情感。首尾两联叙事,中间两联写景。首联交代了诗人此次出使的目的;颔联即景设喻,传达出诗人难言的内心情感;颈联写景,融情于景,刻画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尾联叙事,照应首联。
2.用语逼真而传神。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一个“大”宇,道出沙漠最突出的特征;“孤”“直”两个宇状写出一股青烟直上高空的情景,富有神韵;“长”“圆”二字,朴实无华,却抓住了事物最本真的状态,写出黄河在苍茫的沙漠之中杳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轮圆圆的落日,逼真传神。
(五)互动论坛
探究主题:“大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被王国维称为“干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句的认识。
甲:这两句诗像画一样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寥寥几笔,物态毕现。
乙:这两句诗色彩也很丰富。在广阔无垠、黄沙漫漫的大漠上,如血的タ阳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股青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真不愧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啊
阅读方法
考点: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所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即要求考生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心理变化,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常见的设题方式有:这首诗(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②结合全诗(词),简要分析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③某联(诗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考查)
方法点拨:古代诗歌按内容可分为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在抒发感情上有各自的规律。
赠友送别诗依依不舍的情别之情,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想象别后情景、表达别后的思念之情等。
借景抒情诗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报国无门之激愤,时光易逝之感慨,志向美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之高洁。
思妇闺情诗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战的夫君的思念;借春光流逝,抒发年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托物言志诗发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怀才不遇,志士迟暮之感慨。
咏史怀古诗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王朝兴废的感慨;借古讽今,警示统治者要接受前朝灭亡的教训,不要沉湎于安逸享乐,不要为奸邪所蒙蔽,忧国忧君忧民,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羁旅行役诗宦游不归,战乱频仍,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亲人;从对方着笔写闺中怀人。
边塞征战诗建功立业的愿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表现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山水田园诗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生活闲适;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掌握了以上规律,在解答具体问题时,还需借助一定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方法一:看标题法。诗歌的标题往往透露了作者的情感,比如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多用“感”“怀"“忆”等字眼,这些字眼直接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思想内客。送别诗多表达、渲染离情别绪,怀古诗多怀古伤今,表达昔盛今衰之情。例如,《渡荆门送别》标题中“送别"二宇,渲染了离情別绪,诗人别出心裁写故乡水送别自己,表达的依然是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方法二:看序注法。有些诗歌鉴赏题的前面会有一篇短序,或是在后面有一些注释。这些内容往往表明或暗示了诗歌的思想感情。
方法三:品词句法。古代诗歌中有些词句,直接抒发或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所以要善于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分析。例如,《野望》的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借景抒情,在恬静的秋景中透露出诗人孤独无依、彷徨苦闷的心情,只能借古代隐士聊以慰藉了。
方法四:析意象法。古代诗歌中有些意象往往代表了特定的感情,如杨柳表惜别、圆月表思念等。此外,古人有些特定的抒情习惯,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近”“睹梧桐细雨则易生凄楚悲凉之情”等。因此,把握诗歌的感情,要抓住这些特定意象进行分析。例如,《使至塞上》中“征蓬”意为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表达无所依傍的孤独飘零之感。诗人正是以此借喻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方法五:知人论世法。诗歌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要想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就必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经历、思想发展、个性气质等情况,了解其写作某一首诗或词时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和创作意图。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思想感情。
对于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需要综合运用以上方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