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小学四年级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空气”单元的第2课《热空气与冷空气》,《空气》单元是根据内容标准中关于空气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本课从空气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的话题,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到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因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
教材安排了这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1.是认识热空气怎样流动,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2.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3.了解人们如何利用热空气,制作热气球。4.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
通过一年的学习,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但分析概括能力还不是很高。
《热空气和冷空气》是第一单元的第2课,是在第1课空气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方向以及风的形成。科学课离不开实验,因此这节课一共设计了四个小实验和一个关于热空气用途的阅读资料。
我结合新课标理念和本节课教材、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方向,知道热空气上升是因
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感官进行实验、操作、推理认识自然事物
的能力。
3、情感目标:从热空气的用途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结合
作精神。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可以确定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难点:通过实验知道热空气上升是因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正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教学过程必须以引导性和启发性为指导,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通过游戏进入、课堂实验观察、演示引导。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双边活动。这节课学习方法是我以提一提、猜一猜、做一做、说一说为主。让学生提与课题有关的问题,猜有可能会出现的现象,自主做有关的实验,并大胆地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动脑、动口、动手、猜测、验证,并获得自己的观察结果。
演示材料:热水、集气瓶、透明水槽、香、火柴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打火机、纸蛇、两个纸杯、一个细木棍、细绳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通过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也蕴含着科学知识。
二、提出问题,合理猜测。
根据燃烧火柴棒的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热空气、冷空气会往哪儿流动呢?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测的能力。
三、实验验证,探求结论。
实验一:了解热空气在哪里。随机抽几名学生在燃烧的蜡烛周围感受热空气在哪里。当然实验前要特别提醒学生不要离火太近,以免烧到手。学生感受完之后,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热空气在蜡烛火焰的上方,也让学生大概明白热空气有可能是向上流动的。
实验二:借助纸蛇的转动了解热空气上升。让一名学生把纸蛇放到蜡烛火焰的上方,注意不要烧到纸蛇,让其余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时学生肯定会说:“小纸蛇动起来啦!”我再提问:是什么让纸蛇转动的呢?实验又说明了什么呢?由于有了第一个实验的铺垫得出结论也自然水到渠成,然后学生讨论回答得出:是热空气让纸蛇动起来的,说明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我再板书(热空气上升)。再让学生通过推理得出冷空气下沉。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热空气上升,那你们觉得冷空气又会向哪儿流动呢?为了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我可以先提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家里打开冰箱的门后白气会向哪里流动?学生因为很熟悉这个现象,所以可以得出白气是向下流动的。再结合知识迁移学生不难得出:冷空气下沉。我再板书:(冷空气下沉)。再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现象也能说明冷空气下沉。
然后我再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同学们,光知道结果还不行,还要知道为什么,所以我们接下来要研究什么呢?最后学生提出: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冷空气为什么会下沉?
实验三:然后我再进行演示实验了解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先让学生认识到左右两边是平衡的。我再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给学生做实验。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最后我再进行课堂小结:实验的现象是有热空气杯子的这一头翘起来了。实验说明了热空气上升是因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也可以说冷空气下沉是因为同体积的冷空气比热空气重。并板书。通过演示实验也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生活应用,激发感情。
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