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地球(理)[上下学期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行星地球(理)[上下学期通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12-17 12:39:00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行星
地球
宇宙是物质世界
——天体是宇宙物质的存在方式
恒星、行星、流星、彗星,存在于星际
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所有这些,通称天体。
“地心说”—〉“日心说”—〉“星系”—〉现代观测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月 球
The Moon
The Earth
地 球
宇宙是不断运动的
——天体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
月球
地球
地月系
太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外其它恒星
银河系
总星系
宇宙是不断发展的
——任何天体都存在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生命历程
宇宙中的地球
是一颗普通的天体
又是一颗特殊的天体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1.外因
2.内因
1
2
1
2
3
小结
1.安全的宇宙环境
A行星际空间——安全的运行轨道
B恒星际空间——太阳稳定——光照稳定
2.适宜的自身物质条件
A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气温适宜——液态水——原始海洋的形成——单细胞生命的出现.
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原始大气圈形成.经过漫长的大气演化过程,逐渐形成了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C自转,公转周期适中——表面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都不太大,适宜于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
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
1. 太阳概况
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
的气体球
主要成分:氢和氦
表面温度:6000K
2).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一个天文单位)
太阳光到达地球只需8分多钟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辐射对地球
的影响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2.5×1016帕
高压
4 H
1500万度
高温
1 He
5.52×1017卡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水,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
主要动力。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能源,新能源
2
由里向外:亮度越来越小,厚度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
光 球
太阳黑子


(耀斑、日珥)
耀



(太阳风)
活动
类型
大气层位置
概念
其他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耀

色球
光球常出现
黑色斑点
多少和大小是
太阳活动的标
志,周期约11年
色球有时出现
增亮增大的
斑点
耀斑爆发是太阳
活动最激烈
的显示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短波辐射和粒子流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短波无线电通讯衰减甚至中断。
2.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极光现象。
3.与天气,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黑子与降水的相关性。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的相关性
a.二者的变化周期大体为?年
b.三个地区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70 N-80 N?60 N-70 N?50 N-60 N?
c.结论?
正相关
负相关
既有正相关,又有负相关
11年
降雨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
年变化肯定有相关性,但关系未查明。
1、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
速度
角速度:两极点为0,其余各地都约为15°/ h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极减小为0
周期: 太阳日----24小时(360度59分)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360度)
现象:天体的东升西落
三.地球的运动
天体的东升西落
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即“东加西减”。
日界线
180°
东 十 二 区
西 十 二 区
减一天
加一天
地方时差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现象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地方时
2、地球的公转
公转轨道
椭圆轨道,太阳是其中的一个焦点
公转轨道面即黄道
公转速度
角速度:360°/ 一个回归年
线速度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3、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看二分二至点情况)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
4.地球运动的意义
“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 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 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
“三个基本不变”
“三个基本不变”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 26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北半球同一纬度地区随季节的变化
昼夜等长 昼渐长,昼 >夜 昼最长
春分 夏至
冬至 秋分
昼最短 昼渐短,昼<夜 昼夜等长
昼渐长
昼短于夜
昼长于夜昼渐短
全球随纬度的变化
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H=900-纬度差
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所在纬度的差距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
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2、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的结合
赤道
黄道
黄赤
季节
正午太阳
四季
二分二至的定义
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秘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获得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幔
外核
内核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地震波
横波 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
液体和气体传播。
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的原理,我们从图中读出: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的厚度是变化的。
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低速层之下至过渡层上部。软流层温度较高,但刚性较弱,能够长期缓慢变形,相对低温的、刚性的岩石圈可作为一个整体漂流在软流圈之上。
地壳是地球最表面的构造层,我们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可分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地壳和地幔之间以莫霍面分界。
地幔位于地球金属地核之上的巨厚的硅酸盐圈层,是地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地球体积的82%),地幔受到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加热,引起地幔内部的大规模物质对流,通常认为板块的运动是由这一对流驱动的。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
地核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地震地球物理资料表明地核可分为两个部分:内地核和外地核.
地球的外部圈层通常是指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不仅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上与星际空间,下与地壳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特别是大气的底层、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以及地壳,相互渗透,彼此交织在一起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主要
成分
次要
成分
水 汽
固体杂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大气组成
主 要 作 用




O3
N2
O2
CO2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1)大气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