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3张PPT。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1)定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2)意义:
(1)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2)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南极北极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赤 道 低 压 带—热力—湿热
副热带高压—动力—干热
副极地低压带—动力—温湿
极地高压—热力—干冷
信风—干
西风带-—温湿
极地东风—干冷
近地面低纬和高纬都吹东风,中纬吹西风,
高空都吹西风赤 道 低 压 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东南信风中纬西风极 地 东 风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90°N 60°N 30°N 0°三圈环流23°26′N23°26′S66°34′S66°34′N0°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周年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北半球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幅度:约5——10个纬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4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线呈带状分布,尤其是南纬30度以南
北半球: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不同的高压区和低压区原因: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下垫面均一;北半球: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风的形成,海陆热力性质不同)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的分布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陆—低压,海—高压低压高压夏季气压中心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暖空气的源地,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很大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陆—高压,海—低压高压低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是冷空气的源地,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很大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一月七月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夏季:
冬季:
小结---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中心夏季 陆地比海洋吸热快 陆地气温高,气压低 形成陆地热低压冬季 陆地比海洋放热快 陆地气温低,气压高 形成陆地冷高压 2、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北半球气压带被陆地上的气压中心切割,断裂成块状分布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夏季,副高的强弱和位置,对我国夏季降水及雨带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五月,副高势力开始增强,其西部的偏南气流与北方南下冷空气形成的锋面和雨带常位于华面。夏初(6月)副高西伸北进,形成长江中下游直到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盛夏(七、八月),副高进一步北进,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九月,副高高撤,雨带也随之南移。副高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旱涝灾害。一般来说副高势力强,位置偏北时,我国北涝南旱,反之则可能出现南涝北旱。另一方面,副高位置一方面有规律的移动也决定了我国南方雨季长,降水多;北方雨季短,降水少这一基本气候特征
季风环流:
1、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2、形成原因:
(1)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3、东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及其特点1月冬季风:西北风,干、冷
7月夏季风,东南风,暖、湿亚洲季风比较: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亚洲内陆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
风带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
岛、我国西南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d、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多晴朗天气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而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太阳辐射(最基本)——我国冬季南北气候差异、赤道与两极地区的气候差异(影响气温(热量)的基本因素)
大气环流——双重性质。影响降水的重要因素。在太阳辐射的基础上,使气候类型多样,分三种情形:常年在一种大气环流形式影响下;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区;受季风环流影响。
下垫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其热容量、反射率也不同。
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生物学特性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大气下垫面太阳
辐射气候人类活动各气候因子间的关系: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低纬获热多——热带气候南北半球获热情况的时间差异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热量不同中纬获热居中——热带、亚热带气候高纬获热少——寒带(极地)气候北半球夏季以7月为代表,冬季以1月为代表南半球夏季以1月为代表,冬季以7月为代表0102030(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日变化:大陆上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地方时14:00左右);海洋上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地方时15:00左右。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海洋上气温日较差小。年变化:地面性质 太阳辐射最强月 气温最高月 太阳辐射最弱月 气温最低月 年较差大陆 6月(12月) 7月(1月) 12月(6月) 1月(7月) 大海洋 6月(12月) 8月(2月) 12月(6月) 2月(8月) 小(2)气温的空间变化
①垂直变化:
大气垂直分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对流层地势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地表以下——常温层以下,每1000米增加3℃
海洋中海水——1000米以内水温递减的变化较大;1000米以下水温变化较小;3000米以下水温变化微弱,几乎为定值(约2℃——4℃)
②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气温存在差异
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20°N——30°N的沙漠地区,最冷的地方在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西伯利亚③中国的气温分布:
A、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且白昼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加剧了寒冷;南方地区受到层层山岭的阻拦,冬季风影响小一些。
B、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北方太阳高度虽比南方低一些,但白昼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与南方相差不大(4)等温线分析——即等温线的“五读”:
①读值——读极值:
A、方法同等高线:点——“大小小大”与“大大小小”;线——与相邻等温线相等。
B、注意温度高低与其它知识结合:“大大”——夏季陆地、盆地地形、城市、冬季水面等;“小小”——冬季陆地、山地地形、夏季水面、森林绿地等
C、注意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分析: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太阳高度);大气本身条件——大气物质多少、大气透明度、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物质组成(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海陆差异、地形、洋流、水域、森林;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修水库、城市等。
D、等温线数值:气温无论一月,还是七月,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数值自南向北递增——北半球; 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南半球。②读疏密
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温差)小。
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同一区域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
③读走向
等温线大体沿东西(纬线)方向延伸,数值在南北方向变化:太阳辐射是主要影响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或洋流是主要影响因素
等温线大体与等高线(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受地形因素影响④读弯曲
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60°处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等温线弯曲——“高高低低”法: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常年受同一种大气环流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带—热带沙漠气候极地高气压带——极地冰原气候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温带季风气候中纬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和信风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面状况----大气(对流层)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1)海洋与陆地:海洋热容量比陆地大
(2)平原与山地:地势高,气温低
(3)裸地与植被覆盖地:裸地的反射率高
(4)迎风坡与背风坡: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少
(5)暖流与寒流:
人类活动----释放能量、改变地表特性
(1)人类设法改变地面状况,进而改造和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
(2)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使大气污染加重,导致气候变化
表2.3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表2.4 山地与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的比较(摄氏度)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热带——终年高温;亚热带——冬暖夏热
温带——冬冷夏热;寒带——终年严寒 气候类型(一)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全年高温型:
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都高于15℃。
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冬季温和型:
夏季高温,最冷月均温在0~10℃,
包括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季寒冷型: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
包括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二)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
极地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大气环流决定降水状况赤道地区气流上升,终年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交替控制赤道低气压带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西风控制
冬夏
季风
交替
控制受极地气团控制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距海洋较远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世界气候世界各种气候类型成因分布及特点①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共四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②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③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④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北美洲(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⑤ 除了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和高山气候⑥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冰原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⑦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⑧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受信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 缺少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冰原气候
分布面积较大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分布广----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缺少的气候----三种季风气候,亚寒带、寒带、温带所有气候类型?非地带性分布
A、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地形迎风坡十沿岸暖流”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它们虽然远离赤道,但由于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加温加湿作用,从而使上述地区不但气温较高,降水也较为丰富,符合形成热带雨林的条件,所以发育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B、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位于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因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之下而形成。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本地区理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欧洲分布广-----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缺少----热带的所有气候类型、三种季风气候、冰原气候气候深受海洋影响——气候分布的东西差异——水分
气候分布的南北差异——热量为什么欧洲西部和亚洲大陆东岸相比,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
答:欧洲西部位于中纬西风带,常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气流影响,受海洋调节作用显著,再加上沿岸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冬季更加温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因此,和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
亚洲东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较大,形成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来自低纬度海洋,天气高温多雨,冬季风来自高纬度内陆,寒冷干燥。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这些都是能适应夏季(干热—地中海 )气候的耐旱特征。北美分布广-----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缺少-----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拉丁美洲的气候以湿热为主:
( )气候
( )气候副热带高压分布广-----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缺少?----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中纬西风拉丁美洲的气候以湿热为主:非地带性分布
A、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地形迎风坡十沿岸暖流”
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B、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地区。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C、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现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分布特征,其原因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D、非地带性分布---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一般分布于内陆地区,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呈(半环 )状。分布广-----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缺少----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非地带性分布
A、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地形迎风坡十沿岸暖流”---澳大利亚东北部
B、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